第十天 10月5日 白马寺 -丽景门 -老集 -嵩阳书院 -嵩岳寺塔

榆社
榆社 yushe
经纬度:112.981705
37.076388
旅游评分:3.9分
旅行费用:¥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7-25 08:53
游记浏览:11

今天的第一站是中国第一寺——白马寺

白马寺在洛阳城东20公里处,由于路况不是很好,开车过去要接近1个小时,所以即使我们一大早按计划8点出发,还是9点才到,并且门口那不算特别大的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这回我们学乖了,路边有人招揽停车,二话不说,都不带犹豫的,直接就停了,停车费也贵不了多少,节省时间和体力找嘛。

写贴张白马寺游览图,这只是白马寺中轴线的主题部分,整个白马寺景区还有右边的古塔和左边的仿东南亚建筑群区。


这是赫赫有名的白马寺正山门,本是红色的,中门不开,前方两侧有两匹白马雕像,用以纪念驼经前来这里开创白马寺的两匹劳苦功高的白马。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攝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我们在白马寺请了导游,这些关于白马寺的背景知识还是有必要知道一下的。


第一重天王殿内,菩萨像不能拍照,但是这雕刻精美的幔帐顶可以拍拍的。
“大雄殿内的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他们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色彩如新,是国内罕见的稀世珍品,也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可惜不能拍照

此清凉台上位 摄摩腾和竺法兰翻译佛经的地方


白马寺内一角有将佛经传入中国的第一位僧人 摄摩腾墓,一个大月氏僧人虽然最终没有魂归故里,却将他的终身事业——佛教传播,种在了中原大地上,千年来,他在这里看着佛教在东方发扬光大一定是感觉到无比安慰的了。


要去白马寺右边的齐云塔需要先出山门,然后右转。从右边的角度拍一张白马寺标志性的山门
齐云古塔

右边逛完,回到白马寺山门处,准备再去左侧的亚洲佛教建筑群逛逛。

白马寺山门前的石牌坊


这是泰国的吧


缅甸的建筑直接就是一个金顶塔
这一定是缅甸玉佛了


不过水席还是要吃的,毕竟水席是洛阳最出名的吃食之一了,而且这顿午饭是我们在洛阳的最后一餐,老街上到处都有水席菜馆,找了家比较干净比较大的进去坐下,下午1点还需要排队抢位,好在并没有等多久。

“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 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顺序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每碟是荤素三拼,一共16样;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首先上 4大件热菜,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也叫陪衬菜或调味菜),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上4道压桌菜,其中有一道鸡蛋汤,又称送客汤,以示全席已经上满。热菜上桌必以汤水佐味,鸡鸭鱼肉、鲜货、菌类、 时蔬无不入馔,丝、片、条、块、丁,煎炒烹炸烧,变化无穷。”

看别人桌子上的盘子一个个都很大,显然水席的菜量很大,我们就4个人,胃口也不大,显然不可能吃全水席,只能挑最著名的水席菜吃,比如这道就是几乎桌桌都点的,洛阳水席中的首席菜品——牡丹燕菜

“牡丹燕菜是洛阳水席中的首席菜品,也是历史悠久,最负盛名的一道菜肴。它的传说和洛阳牡丹一样, 都与一代女皇武曌有着深厚的渊源。武媚娘称帝后,天下风调雨顺,万民安康,常有祥瑞之物现于人间。 有一年,洛阳百姓将关外长出的一超级巨大白萝卜当作宝贝献给了女皇武老太太。老太太那个乐啊,认为是天降奇瑞,遂下令御厨将这“巨无霸”做成晚宴供其品尝。这可难为死了御膳房的大厨们,一破萝卜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女皇想要的极品佳宴啊。(那年头,在皇帝身边当伙夫可真不好混)。奈何圣命难违,御厨们只能硬着头皮将众多山珍海味和加工后的萝卜混在一起乱炖,这和著名的重庆毛血旺,广东佛跳墙的做法如出一辙。就这样,御厨们绞尽脑汁儿,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一席“萝卜开会”终于上桌了。武老太太品尝后喜笑颜开,发现味道竟然不输给平日滋补的极品燕窝。从此,这一锅乱炖的萝卜宴竟然也被赐了个雅致的学名—“假燕菜”。”


老街地处一片老房子居民区中间,就在我们等位的时候来了一位老人,衣着虽不新却非常整洁,看上去是个有文化的人,他一个人来,我当时纳闷他怎么会一个人来吃馆子?结果他直接拿出了个塑料袋,将桌上别人没吃完剩下的汤菜倒入塑料袋里打包带走,服务员显然认得他,还会帮他打包。瞬间感觉挺心酸的,老人就这样每天吃别人的残羹冷炙吗?他们小区也没有人管吗?
街边做龙须糖的手工艺人,这拉龙须糖跟拉面差不多啊。一盒子6个龙须糖10元,买一盒算是拍他照的肖像费了


高大的丽景门,直到接近丽景门10米范围内才将将感觉到一点现代繁华的气息

花30块钱买门票上丽景门,

“丽景门始建于隋朝,整个丽景门景区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成为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并且被评为洛阳八景之一”号称“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

这城门格局比较独特,一般瓮城都是四边形,这个丽景门是半圆形挺有意思的。


城墙上有一些屋子有的没的展出一点什么百家姓啊,什么洛阳文化之类的。 城墙上也显得婆婆落落的,电线乱拉,城墙上甚至还挂着拖把,虽说比里面老街好一点,但终究脱不了“市井”两个字,感觉这里离洛阳第一门的盛名太不相符了。而且厕所也十分的脏。

根据网上剧透,跑男也来这里录像了,我当时在丽景门的时候就在想,这么破落的地方跑男怎么会来的,anglababy怎么会受得了如此环境。果不其然,最终成片里丽景门的镜头几乎一个都没有,看来是无法录制下去了。


我们相当于从门内穿过整个瓮城,走出丽景门,不可否认,站在城门外的这个角度看,丽景门的确很壮观,墙很高,弧形的城门的确透这那么丝秀丽,丽景门三个大字在门上也装点地恰到好处。看样子,我是可以推荐开车在这个位置停下来,拍张照片,然后走人,就够了。

2点多结束了丽景门的游览,整个洛阳的行程也结束了,比预计地早了不少,并不想在洛阳再找个景点消磨时间,决定直接杀去登封,争取来得及的话去嵩阳书院。唯一担心的是我们在网上买了嵩阳景区少林寺的10月6日联票,希望提前一天能让我们进嵩阳书院吧。

离开洛阳的路上路过昨晚来过的明堂天堂,感觉视觉效果没有晚上的好


嵩阳景区在太室路边的河对岸,在过桥的路口有一个售票亭,我们自然就在这里买了票了,然后自然地把车子停在了售票亭对面的停车场里,然后进门往右去嵩阳书院,到了嵩阳书院才发现其实车子是可以开进景区大门的,反正一样是交一次停车费嘛,不过后悔晚了。

另外在我们购票的时候售票阿姨问我们是否要买嵩山联票,因为我们有两张网购的少林寺联票是全票,可以上嵩山公园的,而事实上嵩阳书院和嵩山公园也是两个分开的景点,可以分开购票,虽然时间已经下午5点了,而阿姨告诉我们景区6点关门,我们还是咬了咬牙买了两张联票的半票,希望来得及去嵩山看一看吧,其实主要是不舍得放弃已经网购的票。听上去有点绕口哦。再梳理一:

网购嵩阳景区+少林寺=154元/张,相当于嵩阳大景区门票54元/张,而事实上如果在当场单独购买嵩阳书院门票是50元,也就是说按照初衷我们只是去嵩阳书院的话,网购还亏了4元。或者说浪费了去嵩山景区的机会。我们咬了咬牙买下嵩山景区的门票,全价40元,我们2张半价40元,就相当于多花40元,多看一个景点的机会。

哎,终究还是算不过网购的门票,亏就亏在网购门票,以后真的不愿意再网购门票了。

嵩阳景区是出发前没有认真做功课的地方,主要是实在对它不够重视,其实来到嵩阳景区才知道这里实在太大了。山脚下的嵩阳书院真的只是其中一个小角角。而嵩阳书院右侧的是步行上山道,可以直接爬上嵩山最高峰——峻极峰;而左边的是车行道,可以去到嵩岳寺塔还有法王寺。这些都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的,我们唯一肯定的是先进嵩阳书院。

注:图中橙色圈的是售票点,哪儿哪儿都能买票的,并不需要在门口买。(申半坡那里有个嵩山国家公园的侧门,如嵩山国家公园是车辆禁止入内的)

图中绿色圈为停车场,反正景区是可以开车进入的。


嵩阳书院地处嵩山南麓山脚之下,风景优美,绿荫掩映,随无书香,却浸染静谧儒雅之风,走在竹林中,似乎能感受在这里求学的古人学士在高等学府里学习的氛围和心境,果然是千年学府啊~ 相比岳麓书院,这里要更为宁静,而且颇有北方大气的风骨。


走上高台,终于来到书院正门,正门就三开,不张扬,很是古朴

“三大将军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该树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这棵趟倒了的是大将军


泮池桥

这一定也是坐风水桥和风水池,人工为之的


除了屋子站在屋檐下望下二将军,上面的一支枯枝活生生就是一个观音菩萨啊~

嵩阳书院现存不太大,远不如岳麓书院,毕竟如今嵩阳书院已经不用了,仅仅是个古代书院了,而岳麓书院还属于湖南大学历史系,还有学生在这里。岳麓书院还有以前的宿舍和讲堂留存,嵩阳书院却几乎没有了。


基本上整个嵩岳寺内就一个塔了,而这就是嵩岳寺塔,直到看到它的铭牌,才知道他的地位是如此的尊贵和重要。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闲居寺”,并广为增建,殿宇达千余间,僧众700余人。隋文帝仁寿二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当时楼阁相连,亭殿交辉,盛极一时。据李邕《嵩岳寺碑记》载:“广大佛刹,殚极国才,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一千间。”现塔院内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惟此塔为北魏时物,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中国现存最古的砖塔。”

““嵩岳寺塔也是唯一平面为十二边形的古塔,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无上崇高的地位。”上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来考察后,在其《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向中央政府开列了一份必须重点保护的文物清单,根据重要程度,梁思成在其前面分别标上五个圈、四个圈、三个圈……而在嵩岳寺塔前赫然标上了五个圈。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宫嵩涛说,嵩岳寺塔用糯米汁拌黄泥做浆,小青砖垒砌,这种选材及用料在世界上是首创,也是独创。该塔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历经多次地震、风雨侵袭仍不倾不斜,巍然矗立。

有学者根据唐李邕《嵩岳寺碑》判断嵩岳寺塔重建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73),认为嵩岳寺塔并非如60多年前判定的是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所建,重建时并没有按照北魏原样。这样的话嵩岳寺塔将比大小雁塔晚建,不过这一说法并没有获得学界认同。因此嵩岳寺塔建造年代仍为520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它也是中国四大名塔之一,另外三座是千寻塔,释迦塔(就是应县木塔),飞虹塔

当我们离开寺院的时候,寺门也在我们身后缓缓地关上,我们只要再晚来一步就真的进不来看不见嵩岳寺塔了。带着巨大的满足感,和庆幸感,开开心心地下山,完成了一整天的行程。


看到嵩岳寺塔纯属无心之施,之因为我在买票是看到了他的名字觉得可以一看;能看到嵩岳寺塔可以归结于我们的锲而不舍,决不放弃,心诚则灵吧,时间非常紧迫,我们有太多的机会放弃了,任何一个点放弃都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的,但是我们没有放弃,这算不算上天对我们的嘉奖呢。至少我觉得是。

山西旅游图片

开开心心下山,高高兴兴去找在网上找到的 御寨羊汤 可谁成想,又是一家悄无声息倒闭了的,值得随便吃了,这种情况在外地实在是太平常了,好在我们不是吃货,吃不上就随便吃吃,无妨。

1 综述

15 综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