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静寂又见佛】 安岳石刻 -毗卢洞石刻造像 -华严洞 -茗山寺 -孔雀洞 -圆觉洞 -千佛寨

自贡
自贡 zigong
经纬度:104.768022
29.354876
旅游评分:4.0分
旅行费用:¥8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7-29 02:01
游记浏览:16

最后两天去到了安岳石刻
所谓即行即思、即心即佛
也算是本次旅行的压轴之作

从资阳出来
高速路持续着无车的状态

一路飞奔至乐至,转行319国道
国道弯急车多,只能耐着性子驾驶

窗外一闪而过的除了田园屋舍外
更多的是漫山遍野的柠檬树
安岳是柠檬之乡,怎一个酸爽啊

抵达安岳已接近中午
安岳老城与新城界限分明
一条宽阔的主干道从中隔开
各自营生着固有的世界

安岳石刻是个大的概念
不像敦煌、云岗、龙门那样
买了门票就可以进去尽览无遗
相反安岳石刻几乎遍及全县
散落在各个乡镇山坡的隐秘处
记得远方网上曾有这样的描述
“寻他千百度,得来就一处”
其实对于安岳石刻来说是非常贴切的
因为整个过程就像寻宝一般
往返于川中丘陵的田园之间
揣测着各种岔路小道引路而上
最后收获的都是原生态的宋唐精品
当佛像一一呈现之时,也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情

午饭后,直奔县城50公里外的石羊镇
这里相对集中了安岳石刻几处重要洞窟
不过所谓的集中,其实现在看来也是零散的很

过龙台镇,道路转入了县道
坑坑洼洼的路面实在是颠簸不堪
安岳石刻虽成名已久,但拜访者寥寥
大抵与这难以到达的交通和过于分散有关


毗卢洞是此行的第一站
也算是最好找的地方
因为紫竹观音实在太有名
很多时候都被看作安岳石刻的标志
即便如此,混乱的标识依然让我们迷路
好在遇见了归来的香客指明了道路
洞窟并不栖身在靠近石羊镇一侧
而是要绕行山上,转到丘陵的背后

停车场里空无一车
在热闹的黄金周的景区也算是另类

门口贩卖香火的婆婆昏昏欲睡
看着我们的到来,立马来了精神
跟随着,推销着各种香蜡钱纸
只是在我看来,石窟终究是历史遗迹
而不是庙宇宫观,在此烧香多少显得有些怪异
但在当地人看来,这里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见佛烧香、遇神祈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而我们这样单纯背相机而入的,反倒成了另类

紫竹观音的雕刻技艺
自然高妙,而且保存完好
算是中国北宋石刻的珍品
不过她之所以那么有名
还在于观音潇洒的姿态
相比庙堂之上的庄重佛像
这尊水月观音造像显得随性自在
惬意的翘着腿,俯瞰世间种种
不像菩萨,倒更像是个普通人


其实初看之下
会觉得有点难以接受
因为相异于心中固有的思维
不过静下来体会
一切又变得自然而然
记得曾经在文献中有看到过
这样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描述
印象最深的便是“观世音,遂宁人”
当时窃以为这样的描绘
完全失去了菩萨高高在上的超脱感
现在看来其实不管是宗教还是传说
其实最初都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存在
而菩萨即人,只是赋予了异于常人的理想罢了


紫竹观音像背后
有一洞名曰千佛洞
这样的称呼虽有些泛滥
不过千佛的称号并非虚名



洞窟也非洞,木结构宝顶架构
留出一个天井,光线甚妙
透过天光,直面佛像,肃静如谈

 洞旁另起一窟
并无专门介绍
不知是否为新建
佛像腆着小胡子
披着香客敬献的红布
倒很像藏区喇嘛的形象
 大抵是水月观音名声太大
反而盖住了以此命名的毗卢洞
柳本尊本是密宗第五代祖师
石窟所刻十炼修行图便是重要的密宗教义
虽然在整个观赏的过程中
都在不断脑补柳本尊和密宗
但是整个洞窟所体现的神圣感
自是从造像栩栩如生的神态中,便能深刻感知到的




 华严洞的探访
是此行真正找路的开始
出石羊镇,还零星可见指示
进入村道之后一切就只能猜测
沿小路而去,很快便蜿蜒丘陵之上
不断的经过岔路,心里也越走越没有底气
不过直觉加运气,竟也鬼使神差的寻得华严洞


 华严洞与毗卢洞相比
就更加的算是少有人至
看守洞窟的是一对老夫妻
孤独的居住在洞窟相连的木屋之中
一台破旧的电视运转着空山仅有的声响
却有一种超然于世外的平静

大抵是今天唯一的游客
老夫妻念叨着与我们闲聊
我不太听得懂婆婆的话语
不过能大概猜出都是与佛像相关的

透过堂屋仅有的微弱光线
洞窟内显得有些阴冷和潮湿
即便如此,华严洞内展现的
依然是一个精妙绝伦的佛教胜境
就像天然阻断了外界的纷扰
独自繁华着斑驳岁月的瑰丽

华严洞设计得非常巧思
洞中正面端坐着华严三圣
左右两边各为五尊菩萨坐像
洞窟顶部大刻一鲜红的“唵”字
还有更多看不太清晰的细节点缀
构成了洞窟神秘而完整的空间

再细看佛像本身
虽已然有些残破
色彩也斑驳得脱落
却圆满的洒脱出一种大自在
算不得威严,亦不尽是慈悲
融入了宋人现实的精神理想




大般若洞紧邻华严洞右侧
两层木楼盖掩着洞窟本身
中开一小门,登楼即可平步于洞中

大般若洞规模不及华严洞
光线也更暗,昏黄的光影下
其实都看不太清晰,只觉得到处很黑
最大的佛像倒是大度而丰润
只是漆黑的面部下也看不清喜怒哀乐
周围的小佛像则残破不堪
几乎都没有了佛头,孤零零的佛身端坐
愈是细看愈是觉得不寒而栗
所以也没有久呆便离开阁楼
后来网上脑补资料才晓得
这原来还是一个儒释道三教归一的窟龛
这也印证了四川地区石刻的哲学基础
即没有三教合一,就没有彻底中国化的四川石刻


与孔雀洞的邂逅算是意外
因为孔雀洞本没有在计划之中
缘起双龙镇问询茗山寺的去路
路边一大姐想了很久
直说是去报国寺
于是热情指路芸芸
寺名有异并未怀疑
因为经常宣传资料上的名称
都会与当地实际地名区别
所以一路直奔报国寺
只是即便是当地名称
其实沿途也没有任何指示
就这样又开了很久才发觉问题
再度询问路边村民才知两寺非一地
前者方向已错,而后者已经错过

于是只得返回着边问边走
然后就发现了极不起眼的孔雀洞
原来孔雀洞就位于报国寺的山下
之前仅有的资料都是
说其栖于农家灶台前
处于完全原始的状态中
而现在升级为全国文保的孔雀洞
已经独立围栏出了一方之地
只是铁将军锁门不得而进

靠近大门,犬吠不止
仅有的一龛孔雀明王洞
孤单的蜷缩在楼阁下
大概是久受之于人间烟火
明王熏得焦黑,黑一块的白一块
倒是座骑的孔雀显得活灵活现


 山旁的小路直通报国寺
路旁散乱的雕塑着一些佛像
一看便知是今人所为
没有厚重的雕刻技艺
只剩下浮夸的颜色和造型

真正的茗山寺在双龙镇的另一方向
路人只是说从XX大队那里拐弯上山
却不知我们外人又何从知晓哪里是XX大队
于是再度指明是两个石柱相夹的岔路
才终于有了个具体指向性的方位

上山之后岔路依然众多
不过按照老乡的说法
遇见岔路选择上行的总没错
于是就这样一直开到了小山深处
道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
在一条土路小径前戛然而止
未见有寺庙,更不要说摩崖石刻


还好这时遇见了一个老大爷
犹如救星一般的出现在了山间田地
老大爷应该是劳作归来,背篼里堆满了枯枝
赶紧挥手询问之,老大爷看到了我们
立马健步如飞而来,话匣子就此打开
原来茗山寺就在小路尽头
要去那里只能是弃车而往
老大爷年轻时应该是在外面闯荡过
对于我们这些外人显得并不陌生
先是询问我们来自哪里
他以为我们是考察的文物工作者
然后又讲起了以前他去成都的情形
最后又谈回到茗山寺的摩崖石刻来
当地政府花了大量资金维护云云
其实这一路而来
都要感谢老乡们的指引
如果没有他们
真要想探访到这些深山中的国宝
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沿小路前行不远
可见一木结构房屋
内有一贴金的千手观音像
心想这丑陋俗气的造像
该不会就是传说中的茗山寺吧

然后就遇见了此行
唯一和我们一样的游客
他们也是两个人
从更深处走了出来
于是急忙上前一番寒暄询问
结果他们也在找茗山寺的石刻

再走不远,就可以看见茗山寺大门
粉红的外墙砖刺眼的得如同农家乐
旁边立有全国文保单位的牌子
可是还没有看见摩崖造像的身影


 再朝山寺另一侧走
就发现一个多檐的青瓦屋架
里面是一圈风化严重的摩崖造像
虽然残破,但是一看便知是古物
然后一切就此断章,仅剩一条小路通往山下

同行者有些犹豫不前
于是我一人继续探路而下
结果这一脚就踏入了宋朝
目之所及是法相庄严的佛像
精美绝伦的周缀于绝壁之上
残存的颜色又勾勒出非凡的意境

急忙返回寻同伴们前来
大家都被眼前精美的佛像所震撼
继续前行才发现,其实每隔数米就有一龛造像
或安详静坐,或优雅站立,或凝望远方
岁月风蚀的波纹镌刻在崖壁上
以宋的姿态,俯看着人间的来来往往

这里没有更多介绍的展板
也无从知晓这些雕塑的真实身份
但是慈眉善目间所传递的安宁
恰合佛教之于普通生活的祈愿
静而矗立,久久凝望,时间仿佛停止
耳畔似有低声吟唱的梵乐回荡
瞬间便已忘却尘世间的喧嚣


  
这样的惊喜一直到
又一座多檐木屋的出现才结束
小屋紧锁着,只能贴着门上的缝隙
才能勉强看清内屋的景象
里面成排雕刻着四五尊菩萨造像
相较于刚才曝露在外面的略小
但是保存更加完整,造像借力于垂地袈裟的支撑
构筑出力学与美学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

小道的尽头连接着茗山寺的另一侧
刚才来的时候竟然没有察觉到,一切恍若隔世
悠悠远远的好像才从宋朝穿越回来

夕阳西下,黄昏的光影慵懒的洒在山头
长路漫漫,荒草绵绵,绿树幽幽
这一路而来就像经历了一次遥不可及的朝圣
归途纵然不舍,依然感到如偿所愿的满足
我想这样的心境正是空山所传达的念想
毕竟在静寂中,我们才能与心灵贴的更近

第二天的行程就要轻松很多
无论圆觉洞还是千佛寨都离县城不远

圆觉洞明显是经过一番打造的
作为安岳唯一的4A级景区
这里一切看起来都是崭新的
所以更像是一个大公园
尽管如此,这里依然游客不多


入园,绕过蹩脚的仿古建筑
直奔圆觉洞的摩崖造像本身
石刻分立于云居山两侧
名为北崖、南崖,以北崖为佳
北崖又以西方三圣石刻最为壮观
说是西方三圣其实又不尽准确
因为三尊佛像分别为一释迦和二观音
并没有西方三圣中的大势至菩萨

姑且抛开这些佛教的理论
这三尊造像自是北宋石刻的精品
三圣未聚,各自分离,独守一龛

和昨日所见石刻造像相比
这三尊佛像明显还要精致很多
佛像尽管高达六七米
但是无论面容还是华服衣折
不可谓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更可贵的是佛像残存了大部分色彩
远远望去,如同瓷器一般的质感



 

真正的圆觉洞则位于三圣之间
翘檐阁楼为门,洞内光线稍显昏暗
步入洞中,便可见三身佛与十二圆觉菩萨
只是造像面部黝黑,涂抹着蓝目红唇
看起来有种说不出来的恐怖感

后来脑补才知圆觉洞毁于文革
现在所见的佛头,大多数为后人新加
只是这种修补,是不是也太不用心了呢
活脱脱的营造出地狱般的惊悚之感




 不过万幸的是,位于高处的西方三圣和舍利塔
逃过了这场文革劫难,我们今时才得以一睹风采

转道云居山另一侧
晨曦透过树林
映出晨光的温馨



南崖造像则雕刻在陡壁间
营造出上下两层连绵的石窟
窟龛都不大,小巧玲珑,内容丰满
可惜佛像大多风化严重,加上文革浩劫
洞窟中的佛像又大多失去了头颅
所以只剩一片残缺中叹息与感怀








 这样的残破在千佛寨更甚
穿过安岳老城,驶入城边连绵的山势
避开城中喧闹的交通与嘈杂拥堵的街道
千佛寨倒是隐匿在城外的宁静之地
在不经意的转角后,岔路幽僻得毫无提示
还好已经习惯安岳石刻躲躲藏藏的不走心
在路边停车后,步入凹凸不平的山路

步行不远可见一座新修的庙宇
名曰千佛寺,几个僧人各自忙碌着
看墙上的公告,过几天这里会有一场开光大典
现在的庙宇很多时候敛财多于信仰
使得本来让人平静的地方变得浮躁起来
不知道这座寺庙最终命运如何
能否营造出真正服务于信仰的自留地来

寺庙背后的山上即是千佛寨
千佛寨的石刻比不得之前所去的石窟
里面几乎没有一处大而壮观的雕刻
可能与这里是安岳开凿最早的地方有关
但这里的石窟规模又是安岳石刻里最大的
窟龛绵延整片山林,即便只是步行不赏景
完整的走上一圈也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

沿山观之,这里的窟龛大多风化严重
各种无头的石刻残破中充满诡异
蔓延在林木幽静、青苔满怀之地
很多时候几乎又与山石重新融为一体
洞窟看上去仿佛是天然生长出来似的
想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轮回
时间琢磨出形象来,然后又将他们抹去
一切源于自然,又终将归于自然中去








这样想来
如果有些东西终将消失
那不如就顺其自然
保护纵然是必须的
但更重要的是不去破坏


话归如此,还是要回归石刻本身
盛唐以来,巴蜀石窟遍地开花
然五代乱世之后,唯有安岳和大足
还留存着中国石窟艺术的火种
将这样的历史又延续了400多年
那些经过文革浩劫,被人砍了头的石刻
尽管看起来不免悲哀,但也算是历史的使然
真没有必要像圆觉洞那样
画蛇添足的弄个丑陋的头来
粗暴而极不相称的粘合在佛像上
徒增一种拙劣的雕刻质感
今之安岳,不比宋时安岳
大抵经过了世事的浮躁
已经难以延续高超技艺的传承


阳光透过山林
一切如同梦想照进现实


至此,七天的旅行已是尾声
尽管没有太多让人惊艳的风景
却是一次难忘而充实的怀古之旅
就像文章标题所写:静寂如初
至蜀中行,走过千百年来平实的生活
空山依旧静默,只留下世事疲乏
唯有保持住内心的平和,方能相继最初的信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