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北京 > 旅游游记

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

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
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
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
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 北京
入库时间:1970-01-01 08:00
游记浏览:17
旅行天数:1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5-05-27
旅游简介:清华大学2015年5月23日(星期六)雾霾 刮了两天的大风终于走了,但雾霾又来了。有人戏言:在北京的天气就是二选一,要么选风要么选霾,或许还有第三种选择:北京召开重大的国际、国内的会议,那时就是北京天...
旅行花费:1
游览月份:5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清华大学




2015年5月23日(星期六)雾霾


   刮了两天的大风终于走了,但雾霾又来了。有人戏言:在北京的天气就是二选一,要么选风要么选霾,或许还有第三种选择:北京召开重大的国际、国内的会议,那时就是北京天气最好的日子。去年有个现成的例子,今年或许还会有。

   33度的气温加上雾霾沉沉,本不适宜室外活动。但有人邀请就另当别论了,于是去了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校园有些大,不熟悉环境的还可以买一张清华大学的地图。,里面有校园内公交车,还可以租个自行车,当然也可以像我们一样漫步。

  


气温很高,走在这个法国梧桐遮阴的清华路上却是凉风习习。


这便是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描写的荒岛中的荷塘了。可惜时值初夏,水面上只是露出了巴掌大的荷叶平铺在静静的水面上。

 


 

 


 顺着林荫小路上了一座小山,便是“零零阁”了,顺着围绕着中间柱子的旋转楼梯上到了二层,有阵阵清风扑面而来。

 


在零零阁上俯瞰,四周古木环绕,只在缝隙中看到一池碧水的游泳池。

 

 


 下了小山顺着湖边的小路可以看到对面的临漪榭。

 


 

湖水中间一座校友捐赠的小桥。

 

一位老教师的雕像。

 

一位卖书法的老先生。

 


 密林深处,一座由毕业70年后的老校友捐赠的石碑,感情深厚啊。

 

石碑上刻着近春园的简介。近春园位于曾经是清康熙帝的行宫——熙春园的中心地带,熙春园曾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和春熙院合称“圆明五园”。清道光年间,熙春园分成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赐于四子,即后来的咸丰帝;又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原址。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虽未被毁,但以后被拆荒废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到1979年,荒岛才被修复。

 

石碑虽然是现代雕刻的,但还算精美。

 

多年前建筑上的一部分。

 


 

一群韩国学生在哪里玩耍。

 



 

曾经的清华大学教授——吴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浙江义乌人曾经的北京市副市长,在当时的《北京晚报》上开办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后因为写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闻名。

 

荷塘边上的临漪榭。几位老人在聊天,一对情侣在私语。

 

 

桥下的水将荷塘和水木清华连接起来。

 


 

 

牡丹虽富贵,也有凋谢时。

 

终于见到了几朵晚开的牡丹。


很神秘,找了半天,中英文都没有看到。

 

 这里是个果园。大概是小苹果吧。

 

黄艳艳的枣花。

 

山楂树。

 

夹杂在翠竹中的几朵黄色玫瑰开的正艳。

 

 

缓步来到水木清华处的荷花池,一阵浓郁的花香沁人心脾,花香袭人啊。

 

环顾四周了许久,才在自己的头顶上发现了花香的来源,小路两侧分别有一棵高大的丁香在散发着幽香。

 

对面是朱自清的雕像,但却没有立在他所描绘的近春园荷塘边上。

 

对面是水木清华的实景。

 


荷塘南侧的古建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的正廊,正额“水木清华”据历史记载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出于晋朝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廊朱柱上悬有清代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咸丰皇帝即位后,借用99年前乾隆皇帝在此处的题词,把工字厅命名为“清华园”,清华园因此得名,清华大学又因此而得名。

 

 


荷花池的东岸便是“自清亭”了。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清华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评价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岁。

   

 


 

 


坐在亭内小憩,亭的左侧便是“水木年华”也就是工字厅的后厦,右边是朱自清的雕像。一对女生在不停的拍照,以为老年的妇女带着孙女从水塘中捞取小鱼小虾,两位中年的男人在谈天。

 

这里的小亭,便是朱自清的好朋友闻一多的闻亭了。听闻闻一多被害后,朱自清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闻一多的追掉会,报告了闻一多的生平事迹。

 

闻一多的雕像和他的名言。

 

顺着小路上去,远远地便看到了亭中的一口大钟。

 

 

其实,亭是古亭,钟是古钟,只是亭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由辛酉年同学敬建。钟上铸铭文为:“大明嘉靖三十六年吉日造”,看上面的文字感觉好像曾经是悬挂在一座庙里。

 

据说清华大学校徽上的那口钟便是这口钟了,是不是警钟长鸣的意思呢?

 

 


 庄重的大礼堂。

 

在大礼堂的南侧,有一块1948年入学的同学捐建的草坪。

 


草坪很大,绿草如茵,左上角的建筑便是”清华学堂“了。

 


草坪西侧的清华物理系大楼,一座三层的红砖楼房,上有”科学“二字。右侧有”高等研究院“、左有”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铭牌。相比现在一些新建的大学的豪华大楼有些简陋,所谓山不在高,楼也不在高了,有学问则灵。据说杨振宁回来后也在做学问。

 

草坪东侧的清华学堂。现在是清华的研究生院。当年,清华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四大导师都是学识渊博的大家,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寅恪曾戏谓清华的学生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南海圣人”指康有为,梁启超为其弟子,故称“再传弟子”;王国维是清宣统帝的老师,于是便成了皇帝同学。

 




工字厅也就是水木清华的南侧,工字厅原称“工字殿”,始建于1762年,以它为主体的一组清代皇室园林即是最早的“清华园”,距今已有近250年的历史。工字厅所在地属当时清康熙帝的行宫熙春园的东半部,熙春园的建园时间约与圆明园同。在道光初年,道光将熙春园一分为二赐予两个弟弟。西半部名为“近春园”,即后来的“荒岛”(因同圆明园一样遭破坏荒芜而得此名)、现今的“近春园遗址公园”;此园赐给皇四弟绵忻,俗称“四爷园”。1851年咸丰即位,咸丰(道光四子)与其弟关系甚好,特将熙春园易名为“清华园”,现今工字厅入口门庭上方所悬的匾额即是咸丰御墨。民国后,被曾住在这里的知名学者吴宓先生称之为“藤影荷声之馆”。吴宓是文学大师,钱钟书、季羡林、曹禺等名家都是他的学生。

现在为校长和书记的办公场所。等了许久,才让过一拨拨来参观的旅游团、由老师带领的学生团拍到了这张清净一些的图片。


 

 

 

工字厅南侧草坪上的树木。

 


 



 

 

居然也是1935级的清华的校友捐建的。

 

 


 


 


 这里的树木是1934届同学种植的。

 

这样的碑刻很多。

 

 

清华的校训。

 

 

 

 

 

虽然是周末,楼下还是排满了密密麻麻的自行车。

 

这座牌楼式的校门,被称为二校门,也是清华同学捐建的。

 


 

大礼堂草坪南侧的林荫路。

 

日晷下刻着”行胜于言“。

 


清华学堂现在是清华的研究生院。当年,清华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

 

右侧为”土木工程馆“,左侧为”水力试验管“,中央是一座巨大的方鼎。

 


清华学堂南侧的草坪上是福建籍同学捐建的黄铜雕塑。

 

一个人的头冲出书本。

 

宏盟楼前面的花坛,各色鲜花开的正艳。

 

 

 


 

 

 右侧好像是大名鼎鼎的同方部了,很简朴的楼房,不知道还以为是个库房呢。

 

宏盟楼现为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在2006年4月7日,北京 ——清华大学迎接建校95周年之际与世界传播业巨子宏盟集团建立合作关系而命名的,宏盟楼三字由当时的院长范敬宜亲笔题写。

 


 

 

图书馆,当年曹禺在这里写了《雷雨》。


墙上镶着”逸夫馆“三字。

 


一方校友捐赠的巨大的砚台,有荷塘清韵的意境。

 

设计和制作的都不是俗人。

 

 

 

傍晚的阳光下,有几对拍摄婚纱照的情侣。

 

一些摄像爱好者在给模特拍照。

 


 


 

体育场上部分男女老幼的都在锻炼。

 

 

清华英烈纪念碑。上书”祖国儿女,清华英烈“。

 


三八断碑。

 

夕阳西下的时分,很多的学生来老大礼堂,好像有个活动。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