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河南 > 旅游游记

中岳嵩山游——儒学圣地

中岳嵩山游——儒学圣地
中岳嵩山游——儒学圣地
中岳嵩山游——儒学圣地
中岳嵩山游——儒学圣地
景点:河南/henan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 登封嵩阳书院
入库时间:1970-01-01 08:00
游记浏览:22
旅行天数:1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5-02-11
旅游简介:中岳嵩山游儒学圣地中岳嵩山游儒学圣地嵩阳书院 从嵩山下来,不顾疲劳又来到嵩阳书院。门票是30元人。 嵩阳书院景区的大门是一个三门四柱三檐的木质牌楼,叫仪门,是新建的。牌楼上高悬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
旅行花费:1
游览月份:4
旅行游记

1 中岳嵩山游——儒学圣地

中岳嵩山游——儒学圣地嵩阳书院

    从嵩山下来,不顾疲劳又来到嵩阳书院。门票是30元/人。

    嵩阳书院景区的大门是一个三门四柱三檐的木质牌楼,叫仪门,是新建的。牌楼上高悬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高山仰止”四字。

   进了仪门,是一花园,院内有一碑亭,立着一块东魏时期的石碑。

   向前走,沿台阶向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坛子,中间一棵茂密的杏树。这是杏坛,为纪念孔子杏树下筑坛讲学所建。

    过了杏坛,是书院的大门。大门显得很普通,门也不大,象北京普通大户人家四合院的院门,门口有两个小石狮子门墩。门上方挂“嵩阳书院”四字牌匾,牌匾上的字是后人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门两侧柱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

   因书院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实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五代时期,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嵩阳书院名噪一时,成为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其中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明朝末年,嵩阳书院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清朝初年,重修书院,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重新恢复了往日书声朗朗的场景。

   现在的嵩阳书院,沿中轴线共分五进院落,分别是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原貌。

   先圣殿

   迈进大门,便见书院里的第一个大殿,先圣殿,又叫先师祠,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开间建筑,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门联为:

至圣无域浑天下;

盛极有范垂人间。

孔子像

    殿内中央有一尊两米多高的孔子像。左右两侧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线刻图像。西墙为孔子弟子72贤人传略和12先哲画像。

    在殿前有一块石碑,叫登封县图碑。碑刻于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中详细而形象地描绘出登封县城,及周围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是一副难得的明代登封地区的地形图。其内容详细、保存完整,为国内所罕见,是明代石刻珍品。

讲堂

    穿过先圣殿,来到讲堂,在堂前的月台上并列着四块石碑,叫“四箴碑”。 内容是孔子所提倡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

    讲堂门外有一副门联:

满院春色催桃李;

一片丹心育新人。

    讲堂很小,还没有现在一间普通的教室大,坐不了几个学生。看样子应该不是上课的地方,可能是老师的办公室。殿内陈设是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复制的,一面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书院讲学时场景的绘画;另一面墙壁上是介绍嵩阳书院教学特点的文字介绍。

泮池桥

    过了讲堂,就是道统祠。在道统祠前有个半月形水池,中间有桥跨过,桥叫泮池桥。开始以为一定和寺庙里一样,是个放生池,一打听,才知这个池子叫泮池,又和孔子有关。据说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书院里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古代嵩阳书院凡考中秀才,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仪式,表示不忘先师的教导,继承先师的博学,要效法先师品德,安邦治国。(看来最近佛教寺庙去多了。)

 道统祠

   道统祠是座面阔三间、棂门槛窗、歇山式滚脊灰筒瓦覆顶建筑。门额横匾上书“道统祠”三字,门联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进了道统祠,只见殿内有三尊半身塑像,分别是:尧、大禹、周公。后壁悬挂尧帝、大禹、周公当年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活动情况的大型图案。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并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道统祠就是为了纪念为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造的。

    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是藏书楼。历史上藏书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赐书院九经藏于楼中,可惜毁于明末大火。现在里面藏有古代书籍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

书院两旁的侧殿现在分别是嵩山著名碑刻拓片展和嵩山著名书画作品展.

    这里院子里,看到一棵茂密的大树,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此讲学时亲手所栽,应该有千年左右的树龄了。

    旁边的亭子中,树立着一块石碑,是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来这里游览所写的诗书碑:“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荫中句偶成。”

   汉将军柏

    在嵩阳书院的东侧,有两株高大无比的古柏,叫汉将军柏,其树龄均在400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将军柏,是汉武帝游嵩山时因见树高大而封之将军柏,有诗曰 “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

    出了书院的大门,在大门南侧,有一高大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即唐碑,高9米,宽2.04米,厚1.05米,为嵩山地区碑制之冠。碑系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主要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练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唐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古隶楷书,其字态端正,一笔不苟,刚柔适度,笔法遒雅,是书法之珍品。

    

    参观完嵩阳书院,感觉没有想象中的大,房屋建筑也很普通,全是单层建筑,整个嵩阳书院的建筑都属于灰筒瓦覆盖、硬山卷棚式建筑,但这样正好代表了儒家主张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

 

二零一一年四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