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记忆 ——2004年赣闽粤客家文化探寻之旅

尘封的记忆 ——2004年赣闽粤客家文化探寻之旅
尘封的记忆 ——2004年赣闽粤客家文化探寻之旅
尘封的记忆 ——2004年赣闽粤客家文化探寻之旅
尘封的记忆 ——2004年赣闽粤客家文化探寻之旅
出发地:上海
目的地: 赣州 宁化 长汀 梅岭 灶儿巷 八境台
入库时间:2016-07-21 02:45
游记浏览:48
旅行天数:5
游览景点:["2004年5月28日 上海","鹰潭","石城","宁化","长汀","2004年5月29日 长汀","赣州","大余","梅关古驿道","南雄","2004年5月30日 赣州","龙南关西围屋","梅岭","赣州","2004年5月31日 赣州","通天岩","灶儿巷","八境台","古浮桥","赣州","上海"]
出发时间:2015-03-29
旅游简介:【序】 赣州,是赣江和东江的源头,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山山水水曾经滋养过远古时代的“赣巨人”和“秦木客”,哺育过筚路蓝缕的客家先民,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 所谓“客家”,通...
旅行花费:2
游览月份:5
旅行游记

1 【序】

   赣州,是赣江和东江的源头,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山山水水曾经滋养过远古时代的“赣巨人”和“秦木客”,哺育过筚路蓝缕的客家先民,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

    所谓“客家”,通俗地说就是:以赣、闽、粤相交的三角地带为基本住地,并分布到海内外的广大地区,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汉族群体。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闽赣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和畲瑶等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的稳定的汉族支系。

     学术界通常用“客家民系”或“客家族群”来指称客家人

   “民系”一词是客家研究的开山祖罗香林在上世纪30年代初发表的《民族与民族的研究》一文中新造出来“用以解释民族里头种种支派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就使用了“客家民系”这一概念,意指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后来“客家民系”一词被学术界和文化界广泛使用。

   “族群”这一概念源自西方,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内地传播。这一概念强调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群体,其成员的认定重在“自我认同”,具有宽泛和灵活的特点,其内涵可伸可缩,既可以指一个民族,亦可以指一个民族中的次级群体,使用起来很方便,有利于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故在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客家族群”一词也频频出现于学者的文章和著作中。

    由上可知,“客家民系”和“客家族群”虽说法不同,但所指称的都是同一事物,即客家人群体。

    历史上,客家人曾不断迁徙,以至广泛分布于海内外。2004年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相关资料显示,全球约有客家人口8000万。国内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广西、海南、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等15个省(市、自治区);客家人还广泛分布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各国最为集中。

   为什么称赣南为“客家摇篮”呢?这是由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决定的。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

    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历史上的北方汉人南迁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于此,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从这时开始至两宋,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当地土著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处于赣闽粤三角区的北部,得接纳北来汉民之先,成为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正如罗香林先生所言“其地址踞闽赣要冲,客家先民,大抵本自中原南下徙赣,再由赣徙闽,复由闽徙粤,其与宁化石壁发生寄居关系”。 

   赣南保留着众多唐宋以来的客家古姓氏、古村落和古宗祠

    从地名普查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来看,赣南唐宋以来世居的姓氏远远超过闽西和粤东,而且这里保存了许多古村落和古宗祠。古姓氏,如宁都唐宋时期迁入的姓氏共有40多个,后来发展分布到该县80%的村庄,成为宁都县的居民;石城县这一时期迁入的姓氏近60个,其后代也散布到该县各地,成为该县的主要姓氏。古村落和古宗祠,如宁都东龙古村、石城的黄家大屋、瑞金密溪古村、兴国三僚古村、赣县白鹭古村、南康唐江卢屋古村、寻乌周田古村、石城温氏宗祠、于都管氏大宗祠、赣县夏浒戚氏宗祠等,都是唐宋以来世居老客家留下的遗存。

    赣南是众多客家民俗文化事象的发源地

    赣南积淀着内容十分丰厚的客家文化。这里保留着完整的客家社会形态、地道的客家方言、古老的客家民居、淳朴的客家风情、精湛的客家艺术以及丰富的客家人文景观。许多重要的客家民俗文化事象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源头。

    如客家山歌。赣南、闽西、粤东各有特色,但最具文化内涵的要数兴国山歌。兴国山歌是随着客家先民迁入赣闽粤三角区而产生的,它萌芽于唐末,至今兴国等地还盛传着唐朝末年从北方流落到赣南的秀才罗隐向民间妇女学山歌的故事。到宋代,客家山歌因深受唐宋诗词的影响而渐趋成熟并广为流传。它不但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赋、比、兴,而且在人民大众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创作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扑鼻的泥土芬芳。

    又如赣南采茶戏。它是赣南土生的剧种,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传采茶戏起源于安远九龙山的茶歌,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采茶戏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如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他创作的《牡丹亭》,就选取采茶歌舞为戏曲要素。这就足以证明,在明朝中叶,赣南采茶戏就流行于民间了。

    因为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它人物少(又称“三角班”,即主要有生、旦、丑三个角色),布景简单,与其他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所以,自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

    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客家民系的“摇篮”。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