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青海 > 旅游游记

青海

青海
青海
青海
青海
出发地:南京
目的地: 青海
入库时间:2016-08-29 17:53
游记浏览:27
旅行天数:6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5-11-04
旅游简介:1青海简介编辑青活地理位置3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
旅行花费:4
游览月份:5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实用攻略

青活地理位置(3)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2地级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土、撒拉、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青海省简称青,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青海人口

据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数据表明,青海省常住人口为5626722人,同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共增加了445162人。其中西宁市人口最多,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9.25%,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口最少。

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13791人,占51.78%;女性人口为2712931人,占48.22%。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7.06上升为107.4。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177107人,占20.92%;15~64岁的人口为4094933人,占72.7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4682人,占6.30%。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7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7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03.9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03.35万人,比上年增加5.29万人,增长5.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实现了控制在4.5%以内的预定目标。

  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983516人,占53.0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643206人,占46.98%。其中藏族1375062人,占总人口的24.44%;回族834298人,占14.83%;土族204413人,占3.63%;撒拉族107089人,占1.90%;蒙古族99815人,占1.77%;其它少数民族22529人,占0.40%。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60211人,增长了5.67%;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84951人,增长了12.08%。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由45.51%提高到46.98%。

青海人文图(3)   青海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称青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1][2][3][4]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青海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农业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牧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

  该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

  远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游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那是从飞机上鸟瞰所得印象。飞机飞近横亘于甘肃与青海间的祁连山时,看到这千尺绝壁的高山会感到惊讶;飞机越过界山后的起伏山地,却见大片的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面积大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使人难于置信这是高原上的平川。再往南飞,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过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间的缓坡,起伏于高原之上。山脚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达雪线(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头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许会把那片草原当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青海风光(3)   青海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工业主要产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 绒、毛线毛毯、皮革等。

  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前瞻二十一世纪,西部大开发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青海经济也将驶入加快发展的轨道。进军鼓响,号角频催,青海各族人民正踌躇满志,描绘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新青海。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分城乡看,城镇人口22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0.9%;乡村人口327.8万人,占59.1%。分性别看,男性人口279.3万人;女性人口275万人。分年龄看,0-14岁人口123.5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2.3%;15-64岁人口395.7万人,占71.4%;65岁及以上人口35.1万人,占6.3%。全年出生人口8.01万人,出生率为14.49‰,比上年下降0.44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3.39万人,死亡率为6.14‰。全年自然增加人口4.62万人,比上年减少0.2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5‰,比上年下降0.45个千分点。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03.9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03.35万人,比上年增加5.29万人,增长5.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实现了控制在4.5%以内的预定目标。

  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有汉、藏、其他有回、蒙古、土、撤拉等全国所有56个民族中的54个,到2008年末,常住人口55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8%,234.4万人。

地理概况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

  青海省,简称青,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经89°35′至31°40′至39°19′。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因域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

  无论是前往新疆还是西藏、敦煌还是拉萨,青海是人们去往西部旅游时的必经之地,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适合于人居住。但是青海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乐园,勇敢者的天堂。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脊”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青海省一大半的工业产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宁,西宁成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称为青南高原。  

长江源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它的源头就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冰峰

  1979年发现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长江源头的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从青藏公路入藏,会经过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江源”碑刻。该石碑离开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车开过去相当方便。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大桥,因为它是长江从上游算起的第一座桥,因而被称为“长江第一桥”。  

黄河源

   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在腹地上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但它还不是河源。后再经深入的查勘,又发现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青海湖

  位于青藏高原上,在青海高原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的高原湖泊——青海湖,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宁还高出1000多米,这里气候凉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子”, (这里,“海”是“海子”的省称。)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地理地貌

  境内除黄河湟水谷地柴达木盆地等部分地区外,其余地区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屋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省地形差异显著。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位于达坂山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的柴达木,是一个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600至3000米,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 200至300公里,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盐湖为主。“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现已对外开放的阿尼玛卿峰(即玛积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峰高6282米。

  河流山川:境内江河有流量在每秒0.5立方米以上的干支流217条,总长1.9万公里。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通天河(长江上游)、扎曲(澜沧江上游)、湟水大通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力蕴藏量为21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电站单机在500 千瓦以上有172座,总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770亿千瓦小时,省内有湖泊230多个,总面积约7136平方公里,其中咸水湖50多个,淡水湖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2个。我国第一大内陆湖——青海湖,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察尔汉、茶卡、柯柯等盐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盐化资源。

  青海省乡镇行政区划数据[5],结合野外实测资料,参照有关地理图件,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开展行政区划地图矢量化工作,主要包括省市乡、镇、街道矢量边界。


  早在远古时代,青海就有人类活动,最早生息在这块土地的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族群。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表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6000年的历史。夏商时期,部分羌人逐渐定居东部地区,开始进行农耕,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农牧业有了一定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这部分羌人渐与华夏诸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于湖北岸置西海郡,隋大业五年(609)于伏俟城置西海郡,均为时不久即废。自晋至唐为吐谷浑所占,曾建都于湖西十五里伏俟城。龙朔三年(663)地入吐蕃。宋代为西番角厮罗所辖。元代有蒙古部落驻此,东北部置贵德州,属甘肃行中书省。明正德四年(1509)后为东蒙古所据,史称西海蒙古。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于崇祯九年(1636)率部自乌鲁木齐一带移牧来此,史称青海蒙古,并控制卫藏

流居青海的蒙古人尚有喀尔喀、准噶尔土尔扈特、辉特等部(见厄鲁特蒙古)。五部蒙古后渐分支派,总名十八家。清顺治十年(1653)封顾实汗为遵文行义敏慧顾实 。康熙三十六年(1697)顾实汗幼子达什巴图尔被封为亲王,其余蒙古贵族亦分别授予贝勒贝子等爵号。 雍正二年(1724),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年羹尧建议:青海蒙古仿内蒙古札萨克之例,划定游牧地界,统一分编为旗;原属诸番,另行安插,勿许蒙古管辖。三年分青海蒙古为二十九旗,每旗设札萨克一员,协理台吉一员,管旗章京、副章京、参领各一员;按一百五十户设一佐领,共计佐领一百零四个半,重定王公爵秩,颁授印信册诰;各旗首领每年祭海会盟一次届时钦差大臣莅临,处理各旗纠纷,奏选盟长;各旗王公、台吉分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赴京朝见;每季仲月为各部与内地贸易之期,开日月山(后移至丹噶尔)、北川、洪水(今民乐)为集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边墙。同时清查藏族各部户口,设立土司,以户口多少,分别封以百户、千户名号。蒙藏各部,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从此,凡称青海者,意即指该大臣所辖各族地界。

光绪三十三年(19070推行新政时,曾议改青海为行省,不果。辛亥革命后,西宁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1915年又改为蒙番宣慰使,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任。1926年撤销上述二使,改称甘边诸海护军使。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蕃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统计青海近40年。1929年青海省正式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落后、残酷的封建军阀统治推翻,建立了新的民主政权。青海省,简称“青”,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黄河、长江及澜沧江湄公河)之源头。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据商朝甲骨文记载,青海自商朝商高宗武丁年间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青海史志

  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 ,青海彩陶举世闻名。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 ,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商周时代形成了羌部落,史称“西羌”。据商朝甲骨文记载,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青海东部大片地区纳入商朝版图。西周时期,青海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 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 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 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 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红古区)、河关(治所 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 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古代青海东部属于中原王朝统治,汉时曾设西海青海牧民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贵南、贵德以及西宁和湟源等地,还设立护 羌校尉。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其盛 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 蕃止。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 、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 臣属于宋。徽宗初,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西宁州,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 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 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 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 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 明朝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 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青海风景(5)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青海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距今六,七千年前,古代先民们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斗转星移,沧桑变换。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鸟岛海心山海西山,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游览。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

青海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因此菜肴、小吃面点品种多样,风味各不相同。青海菜特点是醇香、软酥、脆嫩、酸辣,兼有北方菜的清醇,川菜的麻、辣,南菜的味鲜、香甜。青海少数民族的菜具有一种粗犷的美,主料以牛羊肉为多。羊肠面是青海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

青海美食(6)它以羊肠为主料,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做法是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佐料的糊状 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汤。食时,先喝一口热羊肠汤,而后切豆面肠为寸段一小碗,再吃一碗梢子汤浇的 面条。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肠肥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夏天吃凉,冬日可吃热,实属实惠之小吃。现在大通集市上羊肠面添料加香,竞争者争奇斗胜,技艺不断改进,更加得到人们的喜爱。羊肉蘑菇片用新鲜羊肉和蘑菇烹调而成的菜肴。选用新鲜羊后腿肉,切成薄片,用盐、花椒粉姜粉、少量酱油拌匀入味。将蘑菇在热水中泡透(泡蘑菇水留下待用),洗净后切成厚片,继续用清水泡到体胀发软;炒锅内放油加热至起烟时爆炒羊肉片,待肉色变成粉红色或近白色时,下蘑菇片入锅,并不断翻炒。锅里倒入适量澄清的泡蘑菇水,用文火炖焖,待汤汁浓缩至一半时起锅,滴上香油,即可上席。这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较出名的美食。清蒸牛蹄筋是青海特色菜肴之一,在清真饭馆里被列为地方风味菜。此菜淡嫩不腻,质地犹如海参,颇有高原乡土味,在内地很难吃到它。俗话说:“牛蹄筋,味道赛过参”。

铁路

  现有铁路:青藏铁路兰青铁路

  规划中(含建设中)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甘青段)、川青铁路格敦铁路格尔木-敦煌)、格库铁路(格尔木-库尔勒)、西张铁路西宁-张掖)、成西铁路(成都-西宁)、柳格铁路哈木铁路哈尔盖-木里)、茶都铁路、甘河支线铁路、西海支线铁路、锡铁山鱼卡至一里坪铁路等。

  根据《青海省铁路发展规划》,除目前在建的兰青铁路复线、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电气化改造外,青海省将建成西宁至成都铁路,形成青海与西南的便捷通道,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13公里;建成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到敦煌铁路,打通青海西出通道。同时,建成柳格铁路,形成兰新铁路与青藏铁路联络线,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11公里。届时,一个以兰青、青藏铁路为主体、辅以相应干支线、沟通省内大部分州地市的路网将会基本形成。

青藏铁路(8)  开工建设格尔木到敦煌、格尔木到库尔勒等铁路,必将改变西北五省区的铁路交通现状,拉近青海、西藏、新疆与东中部地区的距离。也就是说,我省东西南北铁路纵横网络贯通之后,也将会形成以格尔木为枢纽的西部铁路网格局。这对于我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来说,交通基础薄弱、铁路运力不足的压力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根据《青海省地方铁路建设规划》,我省将在未来10多年内建成5条地方铁路,总里程约663公里。5条地方铁路建设主要突出服务于矿产资源开发工业产品运输。我省地方铁路将与国家干线铁路相连接,为我省煤炭、盐湖、有色金属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促进加快省内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规划建设的地方铁路有:甘河支线铁路、西海支线铁路、哈尔盖至柴达尔至江仓至木里铁路、锡铁山至鱼卡至一里坪铁路、茶卡至都兰铁路,估计总投资71.6亿元。

  到2008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1650.9公里,比1959年增长了14.4倍,年均增长5.7%;铁路货运量由4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309.9万吨,增长49.2倍,年均增长8.3%;铁路客运量由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404.4万人,增长13.4倍,年均增长5.6%;货运周转量由1981年的6.45亿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48.50亿吨公里,增长22.0倍,年均增长12.3%;客运周转量由1978年的8.53亿人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3.26亿人公里,增长2.9倍,年均增长4.6%。

公路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3万公里,基本建成了全省“两横三纵三条路”的主骨架公路网西部开发省际通道青海境内路段率先全部建成;除通往果洛州二级公路正在改建外,其余五州一地都通了二级以上公路;县县通了油路;91.6%的乡镇、56.95%的建制村、牧委会通了公路,1760个村村道得到硬化,160万农牧民群众走上了水泥硬化路。全省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标。

  过境国道有:109国道(北京——拉萨 全线长:3325 km)214国道(西宁——景洪 全线长:3256 km)215国道(红柳园——格尔木 全线长:655km)227国道(西宁——张掖 全线长:338km)。

水路

  我省通航水域主要集中在青海湖李家峡龙羊峡公伯峡、黄河上游贵徳境内以及克鲁克湖等地区。至2008年底,我省黄河上游尕马羊曲至大河家桥段航道总里程 351.54公里,青海湖有6条航线,里程约190.07公里。航道等级主要以六级为主。目前已通航里程近 317.74 公里。截止目前有各类船舶124艘,其中客船53艘,近785 个客位。全省有五等及以上持证船员174名,已登记在册水运企业 7户 2008年完成水上客运量 21万人次,周转量226万人公里。目前经过设计建设的码头有青海湖151码头、二郎剑码头、李家峡码头、贵德码头、龙羊峡码头等。

航空

  现有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

  规划中机场:花土沟机场、果洛大武机场、德令哈机场

  青海民用航空已开通西宁至北京、西安、广州、重庆、深圳、拉萨、南京、沈阳、呼和浩特、青岛、格尔木、成都、武汉、上海、杭州、乌鲁木齐等地的航班。青海现有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等,可起降大型或中型客机。民航通航里程2008年达到32149公里;民航客运量到2008年末达到了46.87万人;货运量到2008年达到6270.7吨;客运周转量到2008年达到了69235.87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到2008年达到了1015.64万吨公里,增长506.8倍。

  “十二五”中后期,我省民航有望形成以省会西宁为中心,连接省内5个支线机场,辐射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的航线网络新格局,并力争开通西宁至澳门等地区航线和多条国际航线

  据青海机场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征地拆迁任务全面完成,省内其他三个支线机场的前期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2年,旅客吞吐量有望达到200万人次,到“十二五”中后期,在现有西宁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机场的基础上,我省将新增花土沟机场、大武机场、德令哈机场等支线机场,基本实现青海支线机场整体布局。还将力争开通西宁至台北、西宁至澳门等地区航线。开通西宁至东京、西宁至首尔、西宁至中东各国的国际航线。2020年前,青海机场旅客吞吐量有望达到400万人次。

其他

管道运输也是青海省现存的运输形式之一,六十年来,管道运输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现已铺设输油管道有439公里,截至2008年管道运输量达到了201.84万吨,管道输油周转量达到81311万吨公里。

为了保证高寒山区少数民族的运输,六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交通运输的方针政策,使民间运输在青海省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牛车、马车承担着广大农牧区物资集散的任务。特别是牦牛在高寒山区是少数民族重要的运输工具。

青海湖

如今,六十个春秋过去,各种运输方式纵横天地、贯通东西,为高速发展的青海经济铺设起有力的支撑骨架。青海省公路、铁路、民航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把高原大地装扮得更加壮丽,把青海经济腾飞、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打造得更加宽广坚实。多年来,青海公路、铁路、民航等构建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发展,不仅缩短了我们与外界的距离,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青海经济的建设。

因境内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这里就称青海了,也有写作西海的。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1928年设青海省。

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青海湖故简称“青”。

2014青海省大学教师效率排行榜

2014青海省大学教师效率排行榜青海省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573万人,人均GDP33181元。截止2009年,共评价3所普通本科大学,其中211工程大学1所。专任教师2589人,在校博士生10人,硕士生1606人,普通本科生24405人,留学生198人。

武书连2014中国大学教师效率排行榜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6.0125分荣获第1名,南京大学(招生办)以5.7616分取第2名,浙江大学以5.6716分列第3名。获得第4名至第10名的大学依次是:第4名北京大学,第5名复旦大学,第6名清华大学,第7名上海交通大学,第8名南开大学,第9名北京师范大学,第10名中国人民大学[6]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