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远征军的步伐前进!------2013 一个人的滇西南之行

踏着远征军的步伐前进!------2013 一个人的滇西南之行
踏着远征军的步伐前进!------2013 一个人的滇西南之行
踏着远征军的步伐前进!------2013 一个人的滇西南之行
踏着远征军的步伐前进!------2013 一个人的滇西南之行
出发地:上海
目的地: 腾冲 和顺
入库时间:2016-07-21 21:16
游记浏览:69
旅行天数:10
游览景点:["和顺","腾冲","来凤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顺","北海湿地","松山抗战遗址 惠通桥 滇缅公路 怒江峡谷","绮罗古镇","国殇墓园"]
出发时间:2014-06-08
旅游简介:D1上海腾冲 2013年的滇西南之行可以用“蓄谋已久”这四个字来形容。除希望能让自己更多的了解二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我的四爷爷当年也曾是一名远征军军官。 此外,...
旅行花费:3
游览月份:9
旅行游记

1 D1:上海--腾冲 和顺 -腾冲

  2013年的滇西南之行可以用-----“蓄谋已久”这四个字来形容。除希望能让自己更多的了解二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我的四爷爷当年也曾是一名远征军军官。

  此外,国殇墓园则是中华民国最早建立的为纪念阵亡将士而设立的公祭墓地(当然,还有南岳衡山的忠烈祠)。为此我一直想去祭扫和凭吊。并且本次给自己的任务是:一定要亲眼看看松山战场遗址。旅行前还特地重读了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

 腾冲,国殇墓园,松山,保山,惠通桥......这一个个不起眼的名字对于我这个二战历史爱好者而言,全部都是如雷贯耳的有名!因此,本次旅行也算是了却心底的一桩夙愿吧。


 从上海--昆明--腾冲的飞机人并不多,或许是国庆前夕的错峰阶段,一路上我基本是在阅读中渡过的。






 每到一地,品饮当地的啤酒是我的习惯。这“飞虎牌”啤酒虽然味道欠佳,但其名字吸引了我。机场里喝的确不便宜,但心里却也明白,自己离远征军的那段历史又进了一步!但不知当年陈纳德的飞虎队是不是也喝本地啤酒?我想不会的,或许应当是百威吧。



  跑道上的雨迹尚未干透。这里的空气清爽的让人有些绝望。赶忙大口的多吸几次!天知道我的肺叶子是不是早已被都市的pm折腾够了?作为人体净化器的我们,宁愿选择带口罩也不愿向政府提出我们的意见来。害得我只能来腾冲换换滤芯儿了。












  作为西南边陲的重镇--和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日军占领腾冲县后,在此地也设有关防驻守。但幸运的是,战火并未过多的殃及“和顺”。小镇直如其名,“和”且“顺”。各位可以google下和顺的历史:

  -----------

   坐落在民族文化大省云南中的汉族古镇,其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完整的保留了中国明清汉族文化的特色,被誉为活化石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和顺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汉族古镇,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兰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鹤庆丽江金齿,俱下。”(《明史·太祖本纪》)和顺寸、李、尹、刘、贾五姓,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其祖先就是此时奉命随傅有德、兰玉、沐英征金齿、腾越南来的。事平,驻军腾越,均以军功得封。如刘继宗授总旗官;尹图功授指挥,赠武略将军;寸庆领卫指挥职兼随军参赞;李波、贾受春亦授指挥。因云南距京城远,边境多战乱,于是设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世袭此职。作为沐氏部下之和顺五姓祖人,亦得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后居“阳温敦村”(和顺古称)。《刘氏家谱》叙其始祖与寸氏祖遍览腾阳,最后发现此地,啧啧称赞说:“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一两人心甚慕,不忍舍去。接踵而到的是,来自湖南的张姓,来自南京的赵姓、钏姓,来自河南的许姓。张、赵、钏、杨到腾冲时间约在明洪武末年,许姓则是正统年随王骥征麓川而来。之前尚有曾、蒋、丘、番、冯姓,可能迁居他处。

    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虽为生活所迫,背景离乡,位于高原极边,但和顺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无不浸润和保存了中原汉族文化精髓,同时,它又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游子们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本地文化交流整合,创造出了有着和顺特色的地域文化。和顺有着一般小镇的特色,传统的小镇建筑,淳朴的人们。但这里却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历经多少沧桑巨变的传统民居。据了解,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门窗木雕,各种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阶,遇到雨水天气,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走进和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绿影婆娑。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和顺是西南最大的侨乡,40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开始“走夷方”。由于和顺离缅甸才70公里,所以去那里做玉石生意的人最多,还有远走印度(此地离印度400公里)、美国、加拿大的,其中不乏成为巨富大贾的,他们衣锦还乡之后就在和顺修建宅院,也出资修建宗祠,全乡有八大宗祠,都风格各异。由于受外来文化浸染,和顺的建筑多为中西合璧,风格有南亚的,东南亚的,宅院里还有不少西洋的工艺品和现代化用品。由于明代朱元璋的屯边制度,和顺又有许多从中原迁来的移民,安徽、南京的都有,所以这里的民居还有徽派的建筑风格。各种建筑风格,在这个清秀的西南边陲水乳交融,和谐并存。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