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雾中山】禅心似水,寻找失落的佛教“圆明园”

【成都雾中山】禅心似水,寻找失落的佛教“圆明园”
【成都雾中山】禅心似水,寻找失落的佛教“圆明园”
【成都雾中山】禅心似水,寻找失落的佛教“圆明园”
【成都雾中山】禅心似水,寻找失落的佛教“圆明园”
景点:大邑/dayi
出发地:成都
目的地: 大邑
入库时间:2016-08-11 14:01
游记浏览:33
旅行天数:1
游览景点:["成都大邑雾中山"]
出发时间:2015-12-22
旅游简介:一起寻找失落的佛教“圆明园” 遇见雾中山 一提起成都,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锦里、宽窄巷子、大熊猫和武侯祠,殊不知,这里还有一座俊美无比、被誉为失落的佛教“圆明园”的雾中山。 安静的早上,一个人,一个...
旅行花费:1
游览月份:12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一起寻找失落的佛教“圆明园” 成都大邑雾中山


























                  遇见雾中山

    一提起成都,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锦里、宽窄巷子、大熊猫和武侯祠,殊不知,这里还有一座俊美无比、被誉为失落的佛教“圆明园”的雾中山。

    安静的早上,一个人,一个包,一台相机,就开始了一天的轻装前行。

    登山远眺,整座山都被一层薄薄的青雾缭绕,慢慢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心会感觉自在无比。

    一路边走边看,葳蕤翠枝上的晶莹露珠,农家小院里的山核桃,认不出名目的野山果……大山深处的皆是水墨风景,总有点两只眼睛不够用的感觉。

    即将到达山顶,一座隐隐若现的古寺进入眼帘,寺前古树婆娑,云雾缭绕,枝繁叶茂,历代的废墟石雕堆积如山,废墟对面雕花的牌坊,活似一朵莲花,盛开在天地之间。

    也许是地处太过偏远,这里的香火没有他处那么旺盛,但在2000年前的东汉,作为中国佛教南传的第一站,曾盛极一时,遗憾的是,到了明代,最早的那批建筑毁于明末张献中之乱的大火中。

    在如此雅致的风景中走着走着,我就想起了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坐在桥上小憩,听水声淙淙,婉转悦耳,如一架古琴,悄然演绎着高山流水之韵,桥与桥之间,不同层次地结满了蛛网,各类硕大的蜘蛛坐禅一样地静守在这片天地之间。

    历代雾中山僧人多以种茶为业,现在也是如此,他们以茶易谷,禅茶并举,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吧,僧人们忙碌一天之后,在山清水秀中煮水烹茶,在茶喝佛经中淡然红尘,其实也是一份难得的际遇,悟着他们的人生态度,心也跟着安静下来。

    云水禅心静如莲,其实,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可以做一个诗意的行者,一个心灵的舞者,忙碌之余,来到郊区的大山里,踏着烟雨深处的禅径,奏一曲云水禅心,烹茗煮茶,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郝东磊)


雾中山简介:

    雾中山是古佛弥陀的道场,其寺庙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仅晚于京城洛阳的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六年。

    但个人觉得应该是佛教传入汉地的第一个庙宇:因为大邑县的雾中山开化寺建庙时间仅比西域高僧传到白马寺晚了6年,但当时白马寺是个外交管理机构,开始是作为西域高僧的驻地,后来才改建为庙宇的。而开化寺是实实在在新建的庙堂。

    始名大光明山普照禅寺;晋代永和年间(345~356年),西域高僧佛图澄到此住持扩建,敕名天诚山显应寺;唐高宗时(650~683年),王子僧伽、僧护住锡,又奉敕复还雾中山普照寺原名;直至明宣宗时(1426~1435年),始更名为开化寺,沿用至今。  雾中山极盛时期,两河口以北,龙窝以南,方圆数十里都是栋宇错落、绝无杂居的寺庙,僧众达几千人。杨慎在《雾中山记》曾载:“开化寺者,雾中之丛林,禅教之总持也”。雾中山寺庙后毁于明末张献中之乱。清代曾大部分恢复,但“文化大革命”时期又遭破坏。尽管如此,石建文物和古建殿堂仍有不少存世。1985年成都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批准为佛教活动点。有“中国佛教圆明园”之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