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边,走向历史的远行【大美西北丝路行】

大漠孤边,走向历史的远行【大美西北丝路行】
大漠孤边,走向历史的远行【大美西北丝路行】
大漠孤边,走向历史的远行【大美西北丝路行】
大漠孤边,走向历史的远行【大美西北丝路行】
出发地:西安
目的地: 巴丹吉林
入库时间:2016-07-29 11:51
游记浏览:32
旅行天数:9
游览景点:["陕西","甘肃","新疆","内蒙"]
出发时间:2013-12-31
旅游简介:9天西北丝路行 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曾流淌着文明的血液,根植于历史、形成于教化,传承了社会迁移中的每一个过往和将来。千万年的岁月倥偬,目睹了无数次的繁盛与败。文明起伏的背后,时光却如西西弗斯的神话,周而复...
旅行花费:0
游览月份:9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9天西北丝路行 陕西 -甘肃 -新疆 -内蒙


 

       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曾流淌着文明的血液,根植于历史、形成于教化,传承了社会迁移中的每一个过往和将来。千万年的岁月倥偬,目睹了无数次的繁盛与衰败。文明起伏的背后,时光却如西西弗斯的神话,周而复始的轮回,将这所有的悲欢荣辱打磨成一片光影。
       而历史的存在如同一片古老的砾岩,在时光走过的背后堆积出层层文明的积累。脚下的这块土地,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海桑田。只是今天这个社会,工业文明的发展加剧了新旧博弈的交替,新的文明取代着旧的积累,许多残存在版图上的遗迹也已经失去了最后的荣光,对过去的认识我们仅能依靠在冰冷的文本里。唯有西部那深藏广漠的土地,在人迹罕至的荒凉中为我们翻开了岁月的风沙,呈现出那些鲜有人知的过往。
       于是我选择了一路向西的远行,只为走向荒废在沙漠崖壁的历史。置身于广漠洪荒的疆域,拂拭黑水城的流沙、聚焦莫高窟的壁画,静静地坐在沙漠里,细数着风吹驼铃的故事。
       当飞机穿过浩瀚云海,降抵在乌鲁木齐机场。如同一场时空之旅开启的瞬间,纷繁的昨天已经过去,此刻的生命已融归于历史的尘埃,飘向那场关于丝路的梦回。在孤独无际的沙漠,没有错综复杂的色彩、纷繁吵闹的声音,你所能做的只是永无止尽地冥想。荣耀与衰败、生命与智慧、传奇与信仰、伤痛与感动,所有的命题都写在了在这里……



(当飞机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便正式开始...)



(在沙漠里乘坐越野,是一件比过山车刺激百倍的事情。无数次的加速度,失重与超重的癫狂....)







(天光云影,只在此时一瞬的静谧....)


(在沙漠里,我和自己的影子对话,询问那曾经的曾经...)




(即便是沙漠,也不乏生命迹象的存在,我最爱的植物,骆驼刺.)





(在沙漠里看夕阳,你能感到光影一点一点地变化,黑夜逐渐向你靠近。)

 
生命·大漠胡杨
以光之影,照亮那些生命的轮廓。或横立于天,或静躺于林,都是最为真实的存在。 

       如果用三千年的历史,去书写一个关于生命的奇迹,将会是怎样的开头和结尾?也许在提笔伏案的同时,除了对这番漫长的轮回心生了惆怅,对生命本体的追寻也将陷入无尽的苦思。而在广阔无垠的西北,扎根荒漠的胡杨,却将这漫长轮回的波澜,壮阔地呈现在每位来访者的眼前。

       很多人喜欢活着的胡杨,原因是那抹映射在秋日里的色彩,闪烁着灿烂而耀眼的金黄。仿佛植物界的一条棱镜,将阳光中最鲜艳的色彩完整地剥离了出来。而我却独爱枯死于沙漠的胡杨,干裂的树皮写尽了岁月的沧桑,虬曲的姿态苍劲有力,在阳光落去的繁华背后站立成无数昂扬、挺拔的光影,讲述着生命远去之后的坚韧。

        这便是胡杨,扎根在西北荒漠的杨柳科落叶乔木。用三千年的历史书写着关于生命的奇迹,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在它们生命的年轮中,鉴证了这个星球沧海桑田的演变。千万个岁月的站立,迎纳了时间的孤独与空间的广漠。

因为旅行,我们同那些荒野大地的生命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际遇。在生活的圈落之外,自然以无上的光影雕刻出生命恒立的姿态,使我们的内心得以震撼而生畏。我们不再是落寞而行的旅者,脚下的路将带领着我们从荒芜走向斑斓,从粗犷走向柔美。最后退去身上的焦躁,回归于生命原始的静美。








(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笔下的意象也无非此种自然的交错...)





(像不像鹿角大仙儿?抑或是奥特曼打小怪兽?)

 
【奇迹·张掖丹霞 

上帝感到了时光的单调,便找来了画笔,涂抹出一个彩虹迷梦的世界。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的张掖,原为古代甘州的所在。这里曾是诗人笔下写满离殇的塞外之地,醉卧沙场的含笑、通货羌胡的贸易、以及那秦时明月的边关,使这块茫茫戈壁平添了几分动人而迷离的传奇。也许在诗人心中,那份蘸着白骨的乡愁最能够诠释此块土地的情感。即使到了        今天,每位来访于此的游人看到眼前的群山戈壁,依然能穿过千万年的时光间隔,收获那份历史的孑遗。

今天的张掖已经卸下了那份荒凉愁苦的外衣,以那处奇特美丽的丹霞地貌闻名于整个世界。身处在色彩斑斓的地貌中,每一次登高远望,目光都会跌落到层峦的山谷。眼前的线条层理交错,奇峰陡峭、色彩斑斓,美得震撼人心。那种不规则的起伏连成一片,在人们的心中产生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一种是色彩斑斓的华美,一种是波澜壮阔的恢弘。如同欧洲建筑的审美,“洛可可”与“巴洛克”的相互并存成就了无数伟大而不凡的艺术。眼下的这几处丹霞山丘,便如同一片胭脂色彩的流霞,不加雕琢、亦不掩饰,凭借自然艺术的魅力闯入人们的视野,充斥着身体里的每一道血脉。

       张掖的魅力一方面在于曾经历史的沧桑,兵戈铁马的背后,缕缕乡愁蒸腾出这块土地的深厚。另一方面眼前这处自然奇迹的发现震撼而夺目,你很难想象在这烈日狂风、干旱沙尘的荒原戈壁,能够拥有一个彩虹迷梦的世界。













【智慧·嘉峪关口

这里的每块城砖,都是血与梦的垒积,一群生命的殆尽,一个王朝的梦起…….

       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是无形而强大的,即便是令人生畏的军事领域也曾受到了它的影响。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中,围绕着“和”与“仁”的主题衍生了许多哲理思论,影响了军事领域的方针谋略。 《孙子兵法》中言及谋攻,作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的论述。历史上的“和亲政策”以及“长城设防”,便是这两者最为直接的体现。

       自秦王嬴政开疆拓土、建筑长城起,中原以北的大地便多了一道人工建起的屏障,抵御着来自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为万里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嘉峪关所托起的正是一个民族如此的智慧和坚韧。

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感受建造长城时的艰难,只能依借那些充满悲情的传说去想象这座世界上最雄伟的壁墙,如何承载了无数修筑者的血肉之躯,进而守护着怀抱里的土地和人民。那些古老的城砖,静静依附着山脉的起伏,如同一条巨龙的横卧,阻挡着来自异族的侵袭。

       站在嘉峪关的城楼上眺望远处的山峦,蜿蜒起伏的长城隐隐可见。由此所建的宏伟一路向东地蔓延,从而延伸出一个民族坚忍不拔的历史,铮铮不屈的铁骨。你能听到那穿越戈壁的风声在呼啸,浮于天际的云霞在漫卷,五千年的智慧和艰辛在无边地眺望中得到迎纳。这是一股直面人心的力量,冲击着后来者眺望的心灵。










(公路边的野长城无人问津,一段荒弃的历史被搁浅在了这里。)

 
【荣耀·交河故城

只有守城的卫士知道,一座城的荣耀只是短暂的闪光,经不起一夜长梦的苏醒。
       在古老丝绸之路的中道上,有两座著名的故城,一个叫做高昌,一个叫做交河。交河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班固《汉书》的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这里曾经是文明与繁盛的集散地,故城内佛塔林立、街道纵横。而如今历经了两千年风雨沧桑,昔日的文明与繁盛皆付于这般断壁残垣,城外那两条相交的河流却依然在静静流淌,追忆着故城曾经的荣耀。

       现实的遭遇曾让一座城的历史止于连年战火的流离,盛开了千百年的繁华却毁于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追忆远去的繁华,我们只能在历史的空间中深陷和沉沦,无法泅渡这千百年来更迭所沉积的雾霭,只能遥望彼岸那份曾经的辉煌。

       盛唐文明的影像曾经沿着丝路的足迹行径至此,同本土的西域文明交汇融合。交河故城内设有唐时西域地区最高的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那时的文人官员往来于此,留下来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记载了岑参笔下的交河;“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描绘了卢思道心中的塞外。今天的我们也只能依托于唐人笔下这些残存的诗句,在那片废墟之上重新架构起有关于这座城的荣耀。

       对比于古希腊的雅典卫城,一个是蓝色爱琴海岸的圣殿,一个是红色火焰山下的孑遗。后者的存在更加接近于历史本来的颜色,漫步在黄土垒积的迷宫里,感受着一座城的残缺之美,咀嚼着历史的厚重,岁月的无情留给人们无限的幽思。





(每一座城池都有属于自己的守望,或晨光拂晓、或夕阳渐落...)



(古城内的大佛寺遗址,一千多年前那个名叫玄奘的僧人取经至此,在殿堂内拜谒佛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是人去佛毁...)



【衰败·黑城遗址

在这时空的荒漠里,我们的渺小如沙般地孤独,抵不过一阵风的来袭。
       即便是当年缔造了黑水城的西夏王朝,也万万没有想到后来将这座城摧毁殆尽的,不是蒙古人的铮铮铁骑,而是流经岁月的粒粒沙尘。历史上的黑城三面临水,仅是古居延海就拥有着7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烟波浩渺,天下闻名。就连黑城一名的来源,也是取自环绕在古城周围的黑水河。

       只是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即便这样的一座沃野之城,也难以逃脱周边环境恶化后自然沙尘的侵袭,最终被一片片沙海掩埋了曾经的所有繁华。到了20世纪初,俄国军人科兹洛夫闯入了这里,对埋藏在沙海中的文物宝藏进行了大肆地挖掘以及毁灭性地掠夺。今天的黑水城在城经历了自然与人为的双重灾难后,城内散落着许多陶瓷的残片、破损的石磨、风化的白骨,漫漫黄沙夹裹着断壁残垣的墙体。人们也只能通过那些单薄的遗迹去勾画当年人们生活安居的场景。

       在我前往黑城的旅行中,同行的朋友里有位是来自意大利La Spezia市区的老市长。当我们在城内分散游览时,只见他一人登上那漫漫黄沙堆积的沙丘,沿着断壁残垣的墙体走过了半座古城。同行的中国朋友被眼前的画面所感动,一位风蚀残年的老人同一座荒漠残城的命运相互发生了碰触,在彼此的历史中看尽了是非成败、荣辱兴衰。站在我们身旁的另外一位意大利朋友Max,面对此番感动却只是淡淡地说了句:“Everything has an end !”




(城内西北角,四座残败的佛塔讲孤独地守卫着一方荒废的旧土,继续着黑将军的使命...)



(也许有一天,历史也会脱落....)



(走进这座荒城,满眼可见的白骨、瓦砾、房木,尽是衰败的遗迹....)





(漫漫黄沙,将这座孤城吞噬,一同逝去的还有我们的记忆...)

 
【传奇】火焰山

因为有了传说,也才有了孩子的笑脸,那是我们记忆深处最开心的时光。

       对于火焰山的形成,其实有着更为科学的解释。吐鲁番炎热干燥的气候,使得裸露在山体表面的煤层自燃,裂隙纵横处火光不绝、浓烟弥漫,造就了此处独一无二的景观。然而现实中,人们对于这座山的记忆,更多还是来源于神话传说的故事里。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将火焰山和唐僧师徒、牛魔王、铁扇仙联系在一起,给这座海拔只有500多米高的土山在荒凉之外平添了一抹神奇的色彩,这也正应了古人所说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老话。

       现实中火焰山最为人称道的当然是那炎炎夏日里的高温,它所位于的吐鲁番地区是我国气温最炎热的区域。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7度,地表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在强烈阳光的直射下,山体表面的铁元素经过高温氧化,雨水淋漓后,形成大面积的红色氧化铁,这些红色的砾岩灼灼发亮,宛如熊熊烈火。

       有关火焰山的传说在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渗入到每个人关于童年的回忆里。虽是一段脱离了史实的传说,但却成为了构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所传承的是股来自民间社会的力量,由人民所创,凝聚着共同的意志力。经历了时光漫长而无声地考验,代代相传,给了人们去相信的理由以及传承的力量。这些共有的文化渊源不分地域和种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










(因为有了传说,人间才有了笑脸....)

 
【伤痛·莫高窟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
        当你去读历史的时候,总会发现命运的安排往往那样的出人意料、难以想象,但它却真实的发生在了过去的某个时空里。敦煌的莫高窟即是如此,在此之前没有人能想到一座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宝库的命运,却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乡间道士联系在了一起。

       起初我也只是因为唐人的一句“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而对那莫高窟内绘有飞天的壁画心生了向往之情。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千年的生命”,那股借由艺术的笔法所漫生出来的呼吸,透过一层层的夯土回响在今天的时空里。

       只是历史到了近代却发生了陡转,莫高窟经历了生平最大的浩劫。有人说是斯坦因的到来开启了这场文明的灾难,也有人说是王道士的贪心打开了藏经洞的大门。其实孰对孰错,我们已难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做评判,只有将这一切归之于历史的情境中去做理解。若不是斯坦因,恐怕那些精美的画卷在今天的大英博物馆也难寻见,而王道士毕竟是个道士,内心的宗教信仰多少还是有的。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积攒的钱财用于清理洞窟的积沙。他曾向各级官员求助,甚至于向慈禧上书,寻求关于莫高窟的保护。只是那时的清庭早已是自身难保,又怎会垂心于西北边陲的一处破烂石窟,以至于王圆禄后来也后悔没有让斯坦因把所有的宝物都带走。对于敦煌所遭遇的劫难我们不应把责任归结于任何个人,那只能说是历史对当时中国的嘲讽。


(鸣沙山、月牙泉,这里是敦煌,属于历史的色彩是那一抹沙的金黄.)





(王道士毕竟是道士,他的内心有着宗教层面的信仰,倘若没有了这点信仰,历史的结局不敢想象...)
 

【信仰·炳灵寺

我想从那无际的黑暗里开凿出一片光明,一点一滴,任由岁月的河水从我脚下流淌…

       河流撞击着岩壁,叩问那十万佛光的来历。沉默的工匠不语,只是在黑暗的石窟中打磨着信仰的纹理。我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的这里,人们如何凭借对佛陀的向往,凿破那荒山之中的石窟,而远处的城池却依旧在岁月的战乱里忍受着来自历史的鞭挞。

       在甘肃省永靖县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开凿了一处融合汉、藏佛教的石窟艺术,炳灵寺石窟。石窟的营建始于西秦,历经了魏晋南北朝时的战乱、动荡。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越是在社会战乱、动荡的年代,石窟艺术的开凿越为兴盛。这其中的逻辑顺承,透露了一个深刻而沉思的道理,主导内心的宗教世界,承载着众生对和平与宁静的向往。这份虔诚的信仰,凿穿了坚硬的岩石,雕刻出内心的平和。在宗教和艺术的洗礼下,流离的心才能躲避俗世的纷乱,寻得一处久居的安所。时代给平凡的生命套上了沉痛的枷锁,而信仰的力量却笃定了这一切未曾设想的命运。

        我将一半的时光消耗为内心的缄默,试图寻找那段历史的创痕,却发现在这无垠的时空中,自己的渺小如沙尘般孤独。而那信仰的力量却始终坚硬如石,承载着平凡世界的疾苦和夙愿。也许有一天,那些陈列的雕像会在岁月的拍打下渐渐地脱落,沉入那湍急而下的河流,从此不再出现。但那股从黑暗的洞窟里所漫生而出的力量,却将永远的存在,伴随那十万佛光的信仰。


(我们乘坐快艇,行驶在黄河之上,寻找那洞窟里的秘密...)













【感动】平凡的人

每一个闯入镜头的笑脸,都值得你去用心记录,即便他们只是途径你生命的过客。

       旅行的精彩在于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内在心态的改变,这种未知的存在更多决定于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们。路上的风景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讲,更多的时候也只是一次次审美视觉的遭遇。而那些因陌生人而缘起的故事,总是在我们未来生活的某个瞬间,不经意地被回想起,由此引发了的那段旅程的回忆,温暖过内心的每个角落。

        当一颗怀揣自由的内心行走在旅程中时,沿途经过的每一个村庄和所有陌生的人们,都将在你的眼前描绘出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个时候你会发现生活不只有一种方式。听他们讲自己的人生、对生活的理解,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是依托于人们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的感恩,而非那些美丽单调的风景,毕竟再美的风景看得多了也会产生视觉审美的疲劳,只有那富于变化的内心才最值得我们去读取和感受。

        最后一天的旅行中,我问同行的意大利朋友Gianni,如何看待自己生平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旅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Gianni的回答并没有夸赞旅途中的那些自然风景,感叹中国的西北有多么美丽。他的回答只是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英语中那个发音为move(感动)的单词,显然Gianni对中国之旅的理解不同于国人注重自然风景的旅行,他对这个国家的喜爱建立在那些平凡的人物,古老的历史中,旅行之于他收获的是感动,更是思考。


(火焰山下,一名维族的老大爷用手中的民族乐器热瓦甫,弹唱了一去《大阪城的姑娘》,成为我此行中最美丽的感动。)

(我用视频记录下这份感动,感谢我的生命中拥有这些平凡的身影...)











(对于Grain,此行带给他的收获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思考。能够交上这样的朋友,我很幸运。)

 
【后记】
       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已走过了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以及内蒙这些位居于中国西(北)部的省份。对比于东部、南方省市的喧闹,荒凉的自然景观赋予了这些地方更多的宁静与平和。我始终觉得,人这一生中至少应该去一次沙漠,不求跨越极限的挑战,只为回归生命中原始的宁静与洪荒。在这种环境里,没有轰鸣的汽笛声,有的只是风吹驼铃;也没有耀眼的霓虹灯,有的只是自然光影;更没有虚伪的应酬场,有的只是内心冥想;极度匮乏的环境,却总能让你发现美的存在,激发出内心对生的渴望。在这里,每个生命都只是一颗沙粒,跟随着风的旅程,书写着关于生的冥想…



















(总有一些平凡而简单的画面,在记忆的某个瞬间,让你泪流满面...)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