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北京 > 旅游游记

清华风物志

清华风物志
清华风物志
清华风物志
清华风物志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 清华大学
入库时间:2016-08-17 10:53
游记浏览:71
旅行天数:1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2-11-22
旅游简介:清华风物志(早期篇)清华风物志(早期篇)美丽的清华园绿草如茵、树木葱茏,她哺育了万千清华学子;学子们把清华园比作母亲,深深地眷念她。他们在毕业时或毕业以后留下的纪念物,如明珠般散落在清华园,默默地诉说...
旅行花费:1
游览月份:4
旅行游记

1 清华风物志(早期篇)

清华风物志(早期篇)

美丽的清华园绿草如茵、树木葱茏,她哺育了万千清华学子;学子们把清华园比作母亲,深深地眷念她。他们在毕业时或毕业以后留下的纪念物,如明珠般散落在清华园,默默地诉说着对母校的缱绻依恋之情。其中,1920级日晷、1922级喷水塔应是清华园内最早的一批校友纪念物了。这批纪念物寄托了清华早期校友对母校的怀念和感激,见证了清华园的时移世迁,也显现了清华人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情怀。

在大礼堂前草坪南端、清华学堂与第二教学楼之间,伫立着1920(庚申)级同学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日晷。1920级是清华学校时期优秀的毕业年级之一,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岱孙、化学家曾昭抡、陈可忠、萨本铁、赵学海,植物学家张景钺、政治学家萧公权等,均出自于这个年级。1920年春,庚申级同学毕业前夕,大家商议要做一纪念品向母校献礼,经反复磋商后选定了日晷方案。日晷仪由同学们集资建造,摆放在高等科教室(即清华学堂)前的草坪上。它可供同学们上下课守时的参考,同时亦含有惜阴、即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意思。


据当时主持其事的庚申级校友华凤翔回忆,上部的日晷盘由美国数学教员海晏士(Heinz)依照北京经纬度绘制,委托北京著名景泰蓝厂“老天利”以银胎珐琅烧成。其晷底座用汉白玉请工匠在校内雕作而成,并四面刻文,为二中二洋。其正面(南面)中文“庚申级立”,背面(北面)英文为Class1920。一侧中文“行胜于言”,另一侧为“行胜于言”的拉丁译文“FactaNonVerba”。中文请庚申级同学邹宗彦之兄邹宗善书(邹宗善为南开大学生,曾与周恩来总理同学),外文由华凤翔学长书写。经过数月的精心制作,1920年暑期日晷完工,摆放在高等科教室右侧草坪上。


  日晷伴随着清华经历了几番坎坷,日晷自身也历经沧桑,数十年间三易其盘,一银二石,其座亦数易其位。解放前(约在1948年),日晷就摆放在大礼堂草坪前,当时的日晷盘变成石刻的了,原来的银胎珐琅盘已不知去向。后来“文革”期间,学校多次在大礼堂前草坪上召开批斗大会,为扩大场地把椭圆形草坪切成长方形,并把日晷拆除移去。原来放置日晷的地方,被补上水泥,日晷亦不知流落何处。直至文革结束后,学校逐步收复清华旧物,日晷才被从乱石堆中找出,但日晷盘已不见了。现在看到的日晷座已是修补过的,而日晷盘则是后来新作的,清华七十周年校庆时方于校友们再次见面。现在重立的日晷底座摆放的方向已与原来有所变化,我们所看到的是:“行胜于言”面南,拉丁译文朝北,“庚申级立”向西,“Class1920”望东。


  在红墙灰瓦的图书馆新馆处,庭园中央有一池碧水,池内树立着一座样式古朴的铜质喷水塔。其基托下面雕刻有“Class1922”字样,这就是1922(壬戌)级校友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1922级是清华历史上留美预备部期间毕业人数最多的一个班级(毕业学生为94人),其中包括闻一多、罗隆基、高镜莹、萨本栋、时昭涵、吴泽霖、黄子卿、高崇熙、雷海宗、梅贻宝、潘光旦、时昭瀛、闻亦传等著名校友。


铜质喷水塔原建于图书馆老馆东门前,后来曾一度移到别处。1986年修缮校园时被搬回到图书馆老馆西门前,为配合新馆的环境又移置于新馆大门前的水池中,与图书馆楼群交相辉映。

1919级的石柱喷水塔,位于体育馆南侧、马约翰纪念像旁东南处。这是1919(己未)级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礼物。喷水塔下座正面刻有“养源”二字,背面是英文“ISERVE”,表达了同学们不忘母校养育之恩和毕业后报效社会及祖国之志。

  清华园内这些最早的一批校友纪念物,见证了清华园内的风风雨雨。如今日晷已成为清华园中一处重要景点,游人如织,人们喜欢在日晷旁留影纪念。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周围秀丽的风景,日晷传奇般的经历、优美的造型,更因为日晷上镌刻的“行胜于言”四字,道出了清华校风的一大特色——“实干”。而今这种实干精神,仍然能够清晰地从清华人的身上闪现。“行胜于言”体现的不仅仅是清华人务实的精神,也反映出清华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一步步奔向目标的那种永远向上的活力。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