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上海 > 旅游游记

行走,在上海

行走,在上海
行走,在上海
行走,在上海
行走,在上海
出发地:合肥
目的地: 上海
入库时间:2016-08-10 21:15
游记浏览:59
旅行天数:2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2-11-20
旅游简介:行走,在上海(两日游) 行走,在上海 又是一个瑟瑟凉意的末秋,休假的最后一站我选择去了上海,仅以过客的名义,只身穿行在都市的繁华之上,游走于巷弄的宁静之中,默默地流动在这陌生的城市里,感觉你属于它,可...
旅行花费:1
游览月份:11
旅行游记

1 行走,在上海(两日游)

           行走,在上海

  又是一个瑟瑟凉意的末秋,休假的最后一站我选择去了上海,仅以过客的名义,只身穿行在都市的繁华之上,游走于巷弄的宁静之中,默默地流动在这陌生的城市里,感觉你属于它,可它却不属于你。

  起初,上海给我的印记只是从书籍、影视中了解的有关上世纪三十年代旧上海“十里洋场”的奇闻轶事,以及后来作为大都市发展的风向标所带来的奢华和迷失。再后来,我心目中的上海,也只不过是几幅颇有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拼凑起来组成我对上海的全部印象: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一群群形色各异的匆匆行人;一条条灯红酒绿的街道;一个夕阳余晖下美丽妖娆的江岸……尽管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古迹可寻,但随着岁月的更迭,素有“魔都”之称的上海,无处不显现着时代的足迹——国际化的经济圈让这里更加开放、城市化进程的景象让这里更加开阔、高雅的艺术文化气息让这里也更加开明。如今的上海或许已成为中国现代的“东方之珠”,也正以充满魔幻和魅力的光彩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行走,上海。我带着对于这座城市的向往和好奇,从虹桥火车站下车后,(不出站台就可以直截转乘地铁)随即乘了1号线来到人民广场。按照地图导航,以南京路步行街开始了我的上海之行。

  初来这里,也许每一条拥挤的马路,每一处热闹的商街亦或是每一拨流动的人群都能算是独一的风景。

  南京路步行街,是一个热闹非凡、玲琅满目的地方,汇集了上海的吃、穿、用、玩一条街。沿着南京路向东,只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各自地走着,或购物,或谈笑,人很多,但也不是特别拥挤,如果幸运还能看到路边的免费演出。但这些对于我却没有太大的吸引,也没有过多的停留,只是默默地在其中感受人潮的流动,细细地体味匆匆的生命。一个人的思绪是自由的,就像一个人的微笑是自由的,天马行空,东西南北,随意飘荡。一个人可以佯装冷漠,可以掩饰庸俗,可以让目光居无定所,可以品味街头五颜六色,可以欣赏这繁杂的世界。一切的去,一切的来,都轻松得似与你无缘。轻飘飘的思绪亦如轻飘飘的自己游弋在无我的街头。不经意的一瞥,无意间的回望都在记忆中被凝固成一种风景。

  南京路的末端便是黄浦江边的外滩,观景台附近看到了解放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的雕像,黄浦江畔最多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再向前,看到了高高的金茂大厦和直插云端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代表性建筑,与江上的烟雾以及身后的外滩钟楼、和平饭店等共同构成了曾经印在脑海中的上海,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印记所带给的这座城市的见证——黄浦江畔两岸建筑的迥异,西岸更多的是上海作为租界时侵略国在中国国土上豪夺的实证,如今西式格调的建筑上都插上了飘展的红旗,代表了一个屈辱时代的过去;东岸是中国人依靠自己的能力开发的新区,一切都是那么的紧凑和张扬,代表了上海已经是中国现代都市的现在。黄浦江见证着这荣辱繁华,滔滔江水绚烂而奔腾不息。

走在黄浦江边,迷乱的是波浪中溅起的水雾,清醒的是欣赏的繁华只是过客人的风中云烟,无论再多的陶醉,都化作江中的碎波,默然入海。

  沿着外滩向北,看到了高耸60米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对于珍视历史的城市我一向是尊重的,我认为,一个城市的魅力绝大部分在于其拥有独特的历史。但很快我发现,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从设计到碑文,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克隆,又不得不表示些许的遗憾。一个城市的历史由于其不可复制性而越显独特,但是最终连这些独特的东西也开始克隆,我想也就不会有自己的个性而言!也许随着城市多元化的融合,慢慢会绽放出属于它的本色。

  顺着人潮的流动,从人民英雄纪念塔左转——外白渡桥在黄浦江边坚牢安稳地铺展开来,时而宁静时而奔腾的黄浦江水在它的脚下渐行渐远地流淌着,谱写着一首首瑰奇丽婉的歌儿。想象的歌声带动着我返回了2号线的地铁去往陆家嘴

  陆家嘴金融区是新上海最繁华的地段,这里是外国著名大公司最为集中之地,也是中国摩天大楼最为集中之地,更是中国地皮最为昂贵之地,天桥对面的墙体广告上赫然写着陆家嘴一平米6万的字样,不禁叹了口气:在这儿真是一个厕所都买不起!站在人行天桥上看着一个个川流在高楼下的游人,一张张表情各异但都略带茫然的脸,让我在这茫然中找到了平和。放眼望去平坦而光滑的马路和路两侧高耸的楼房,闪着建筑物特有的光泽,但似乎显得孤立、呆板又少了点生气。

  当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我想应该才是这个城市最美的时候,但我却没有来得及过多的欣赏,而是在公交车上结束了第一天的行程——返回住处。

  第二天,从上海同济大学启程,顺便也路过了复旦,简单的校门让人觉得素雅而又亲切,神往而又不失庄重,这里凝聚了浓厚的科教人文的气息,但是于我却只是擦肩而过。

  行走,在上海。不知道何时突然迸发的想念,什么才是真正的上海味道?搜了攻略,才知道最具代表的也就是那些那些老街、老洋房、老弄堂和一直秉承至今的那些的习惯特色。

  首先去了上海的老城隍庙和豫园。老城隍庙位于上海市方滨中路249号,属于道教宫观,共有9个神殿,据说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共有:秦裕伯、霍光、陈化成三位城隍爷,但对于我这个无神论者走完一圈也就是几分钟的走马观花时间。

出了城隍庙就紧挨着就是豫园,这里延续的是那种古风味的亭台楼阁建筑,每栋建筑顶部角,非常精致的向上空腾起,栋栋楼房相得益彰。互成一个美丽的亭阁圆林。在一片园子中间,有一个小型的池塘,池塘用了曲曲折折的桥搭建起来,细细数来那弯来弯去的桥共有9道弯呢!池塘的另一边,有选择有范围的的栽种了荷叶,虽然没能看到荷花盛开,但是可以想见是既典雅,又落落大方的脱俗的美景;在碧水深处有一冰清玉洁的仙子在水中翩翩起舞,真是令人眼睛一亮,整个园子顿显物中有景,景中有趣。

  豫园里的每栋建筑里都有许多精美的玉器,如手链、项链等首饰;还有各地有名的锈饰品,精美的皮包;还有各种美味食品,当然更不缺休闲娱乐的地方,如杂技表演、放映西洋片等等……摩肩接踵的游客在豫园绕有兴致的看这看那,拍照录相,好像对豫园有爱不释手,流连忘返的深厚感情。

或许偶然,在这里看到了一位酷似“犀利哥”的人物,其形象确实有些不雅,但是从眼神可以看出并不是很傻的那种,或许因为生计而不得不出来拾拣破烂的。

  他高大的身板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裳匆匆地行走在豫园的老街上,单薄的T恤和人字拖看起来已经穿了很久,显然和这个季节已经不是太相符了。结了卷的乌发顺着耳后披至肩上,头上还戴着一顶看似游泳的帽子——紧紧地包着,露出凹凸的皱纹,黝黑肌肤和瘦条的脸上是岁月带来的印记。双手带着手套,右手提着空空的蛇皮袋,左手拿着塑料薄膜,右边肩膀上背着装满了“货物”的黑色的塑料袋,那或许就是他一上午的“收获”。卷起的裤脚,和匆忙的步伐,看得出是个做事麻利的人,为了生活他也在忙于奔波。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些都将成为过去,他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我带着期待的目光,目送他远去,并渐渐地消失在熙攘的人群中。

  从豫园出来,紧接着就转乘了地铁10号线去寻找那些记忆中的碎片——老洋房:徐汇区的武康大楼(自认为是老洋房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夹淮海路与武康路相交处的尖角上,大楼始建于1924年,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将店面橱窗向内收缩,分成三个区段一共8层,主体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但这些于我这个不懂建筑的人来说仿佛就只能是一艘庞大的轮船罢了。后来才听说,解放前,它取名(自二战期间的重要战地“诺曼底”)叫诺曼底公寓。风雨中挺立了近90载,我想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上海的历史更是世界的文明进程。

  在上海的西南角,随意走走,就能发现某条优雅的弄堂,某条幽深的情侣街,或者,撞上一栋卧虎藏龙的名人名宅。

  老弄堂算是浦西最特有的文化长廊,和北京的胡同相比,上海的弄堂却是大杂烩,窄窄的陋巷蜿蜒曲折,两边坐满了操着各路乡音的邻人。也许你无意间的一抬头,便可发现头顶上挂满了裤叉、衣服,墙壁上挂着脱鞋,这儿的每一寸空间都被立体的使用了起来,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但是巷内的光线却是阴冷的,因为房屋与房屋之间总是靠的太近,显得既曲折又亲近。

  上海弄堂里的人有一个固执的想法,他们习惯于小弄堂里的一切,反而拒绝高楼大厦,曾经在上海人口中就流传过“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一走进它,才发现这弄堂与外面的街市是有界限的。两者的中间就像是有一道无形的隔音板。大街上有车水马龙的市声到了弄堂里马上就销声匿迹了。

  在不经意的游走中,看到一个中年男子抱着女儿走在巷弄中,小女孩很是无邪地望着父亲身后的这个看似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也许在想:有一天长大了还能否再看到这样安静的世界?!

  这是一个普通弄堂,这是一个秋光明媚的午后。在这个午后,我看见了、我听见了,我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最真切最质朴的那一面。

  踏上归去的行程,我竟没有预期的留恋,好像该感受的都感受了,许多美好或不美好的东西都装进了我的记忆。相比起北京来,我还是更加偏爱北京的古朴和大气,然而不得不说,上海有种让人流连往返的气质,仿佛在它的角落里,沉淀了前世的感伤。

  途中我脑海里一遍遍掠过那群匆匆的人们,那个江岸和那条街,就像回忆断层,只剩下这几个独立的画面,最后出现的,还有我自己行走的影子。

  上海,这个森林一般的城市,也正是这种多元、开放与包容,感动了一个又一个像我这样的过客吧。仅以过客的名义,行走在上海,尽管这经历微不足道,我仍旧将其置于记忆深处。我已然满足。

  再见,上海。

                                             文/秋雨飘叶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