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小导游,如果游客不来,你如何用文字给他介绍一处绍兴的石文化

发布时间:2024-06-03 02:35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要快啊!!!!今天给我回复!有重赏!!!!!!!!!!!!!11快!!!!!!!!!!!!!

问题解答:

绍兴不仅以“水乡”闻名于世,也以“石乡”著称。在过去。绍兴的路,无论是城市街衢还是四乡通道,都用石板砌成,(有的房屋,弄墙也用大快石板砌成)有“天下绍兴路”的美誉。绍兴有数以万计的石桥,数不清的石凉亭、石碑以及石制饰物如石狮、石人、石马等。旧时还到处可见石牌坊。这些建筑和装饰石料,都产自绍兴本地,绍兴的一些著名风景点如东湖、吼山、柯岩、羊山等都是采石筑城,铺路后形成的。

据史志记载,绍兴的采石始于南北朝的梁代。梁武帝笃信佛教,大造寺庙,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尽在烟雨楼台中”的寺庙大观,造寺庙要用大量石料,如建于梁天监三年(504)的绍兴大善寺大殿(已在文革其间拆除)的石柱、各种石荷佛栏,就采自箬篑山和吼山。至隋朝,越国公杨素镇守越州,为巩固城防,“采羊山之石以筑罗城”。采石后“留下秃岩一块,高八十余丈”,灵鹫禅院寺僧募工匠凿出一尊石佛,故称“羊山石佛”。从此以后,采石成为绍兴手工业中的一大行业。

绍兴习惯上称石塘老板为“宕主”、采石工人为“宕师傅”。他们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据记载,清末东湖石宕倒宕时,有十六名宕师傅埋入宕底,宕主不仅不设法抢救,还令人投土填宕,名曰“封宕”。 随着城市的改建,扩建市区的石板街以不多见,但乡间小道,河边塘路还到处可见石板砌成的石桥和石板路。

绍兴四周,多有石质奇特、岩壁坚硬生脆的青石山,历来筑城多到这些山岩取石。因此也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特技艺的凿石匠人,他们简直切石如切豆腐。采石场往往留下许多笔直峭陡的岩壁,许多奇形怪状的孤峰,许多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岩。取石之功形成种种文化,利用石场残石修庙、刻佛、题刻诗词、营造园林等等,取出的石头运用到方方面面,也都独具特色。

附近的古城,城墙是大石块筑垒起来的;在绍兴街上、甚至在附近的小镇街上、乡野,大路小路多是青石板铺成。雨天,没有泥泞难走的路;晴天,没有飞扬的泥沙扑面。绍兴城里古老房屋,即使不是石墙的石屋,也到处可以看到石板地、石台阶、石凉台、石门坎、石栏杆、石墙基、石花坛、石棺椁、石柱、石窗、石桌、石凳、石槽、石臼、石磨、石缸。绍兴古城多台门(有钱人家或官家讲究的门楼),所谓“绍兴城里五千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千零。”这些台门的雕刻装饰,特别是门前显威的大鼓、狮子,更是石头雕成,有的还有石碑、石牌坊。民居后门河边淘米洗菜的小码头更是石条砌成的。

绍兴古城内有29条河道,总长在60公里以上,有桥229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0多座桥,比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的桥的密度,要高40多倍。白居易形容苏州“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苏州市内实有35公里河道,桥168座)。这和“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绍兴,也不能相比。而这里的桥,又都是石头的。绍兴的桥文化和石文化,也特别显示出绍兴匠人的精妙技艺。他们根据河道宽窄、流量和两岸具体情况,建成了多少形态的桥啊。有一字形平桥,有半圆形、马蹄形、椭圆形、三边形、五边形、七边形等拱桥,有H形,有八字形,有踏步式、堤梁式、平面式,真是姿态万千。而著名的杭甬运河上的纤道,长百公里(现在柯桥镇附近还保存了完好的好几公里),底部用条石错缝垒叠成一个个石墩,石墩上用青石板平铺,纤道上还有平桥、拱桥、梁式桥等各式各样桥上桥,把桥和路融合成一体,成为拉纤人的水上大道。

古采石场遗址形成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东湖、吼山、柯桥、石佛寺等,更成为绍兴独特的旅游景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