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上海雪这么大哦?

发布时间:2024-05-26 02:29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是什么气候引起的
我在上海的时候,12月份的时候还有蚊子
怎么就下雪了,而且下的这么的大?
是什么气候?

问题解答:

今年全国性下大雪,目前京广铁路已瘫痪,上海比往年算下大雪了,不过和北方一比就小巫见大巫了

瑞雪兆丰年嘛,没什麼不好的

十几年的寒气都挤在今年了

拉尼那现象

“全国平均气温又创历史新高。”“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刷新历史纪录。”“雷电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是历年之最。”
8月8日,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在“网上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多项气象记录被打破,气象灾害呈现出多灾并发,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

———现象———

细数异常天气几宗“最”

1月至7月,我国全国平均气温比去年同期偏高1.4度,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新疆等省市区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

强雷暴天气频发。7月17日,重庆24小时降水量达到267毫米,是重庆有气象记录115年来的最大值。7月18日,山东济南市一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51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雷电、风雹等强对流天气点多、面广、频次高,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

……

细数今年气候之“最”时,一组数字恰恰反映出今年气候之“罪”———

截至7月24日,淮河洪灾造成安徽、江苏、河南3省3037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1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71.9亿元。

湘、赣、浙、闽4省作物耕地受旱面积106.7万公顷,有193万人、101万头大牲畜饮水出现困难,其中江西、湖南两省旱情更为严重,分别有21.3万公顷和20.7万公顷晚稻无水栽插。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高辉博士说:“我国今年的异常天气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强对流天气,如雷电、极端暴雨等;一是高温、干旱。”

———原因———

为何我国高温区扩大?

随着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数字不断窜高,民间也出现了新“三大火炉”名单:福州、广州和杭州。姑且不论排名的权威性,但是今夏传统意义上不发生高温的地区也发生热浪灾害却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高辉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极端气候事件尤其是极端暴雨,高温、干旱等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二是前期高温、积雪和近期大气环流的异常。去年8月至今年1月,赤道东太平洋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青藏高原2006年、2007年冬季积雪偏多,近期副高偏南以及夏季风偏弱都使得今年降水偏于黄河以南。同时,新火炉的出现与副高稳定控制华南、江南,导致这些地区持续高温也密不可分。

为何全国局部水灾频发?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认为,今年的主汛期相对于常年是一个雨情汛情偏重的年份,特别是江淮到沿江这一带以及西南地区东部出现长时间持续性的强降水,引起局部洪涝。同时我国是全球受季风影响最明显的国家之一,在夏季易产生强降水。而夏季降雨表现为在某一时段相对比较集中在某一地区或流域,这样一个特点决定了我国夏季雨带影响的地方容易出现局部洪涝和流域性的洪涝灾害。6月开始,我国主要降雨带经历了“华南开始—北抬—南落—再北抬”的变化过程。

为何重庆涝旱如此分明?

去年,重庆大旱,今年,又遭遇110多年不遇的暴雨灾害。专家认为主要是因为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比常年偏少近10%,积雪日数也比常年偏少10—30天,积雪的异常状况使整个冬季高原上空地表气温比常年偏高2—4摄氏度。而由于东亚夏季风偏强,风雨带位置偏北,导致重庆降水相对偏少。今年情况刚好相反,从而导致重庆降水偏多。

———预测———

异常天气短时间不会消失

对于未来的高温走势,气象专家表示,虽然已经立秋,但“秋老虎”的威力不可小视,灾害性天气短期内不会消失,江南、华南东北部以及东北等地旱情可能持续或发展。“高温期间,容易产生局部地区的灾害性天气,比如雷阵雨;而在高温过后,热带气旋说不定又会出现,带来大风大雨。”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后一段时间,黄淮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部分地区可能有洪涝发生;雷雨大风、冰雹、雷击、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可能多发,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做好相关预防工作。

台风何时能够给“高烧”的华南、江南降温?国家气候中心预测,8月份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海域将有4至6个台风或者热带风暴生成,有2到3个可能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9日—12日,受今年7号“帕布”和8号“蝴蝶”热带风暴影响,广东雷州半岛、山东半岛遭遇特大暴雨,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国家防总12日最新统计显示,广东省116.5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600多间,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山东省25.14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57间,直接经济损失2.72亿元。

人们首先要适应气候变化

有关专家指出,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将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但气候变化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目前对气候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因此人们首先要做的是适应气候变化,即在承认气候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其对生态、环境、经济、人类健康等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不光需要科学家、政府部门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公众的集体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运用先进节能技术、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等都是我们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所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观点———

宋连春(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今年出现极端天气气候现象比较多,这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因为根据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频率将越来越多。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该说我们国家也是一个全球气候变暖的受害国,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的异常,从而导致了我们气象要素的一些异常变化,造成了一些气象灾害。我们可以预估,未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越来越频繁。

高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博士):8月份是台风活跃的一个月,热带风暴或者台风活动明显增多,台风容易登陆的东部沿海要加强对强台风的防御工作;针对黄淮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应加强对暴雨洪涝及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防御工作;在雷雨大风、冰雹、雷击、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多发时期,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8月份江南东南部和华南东北部等地偏高1摄氏度以上,有关部门及公众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注意防暑降温;江南中部和大兴安岭南部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偏高的情况也要特别注意。

-相关链接

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有明显的提高。目前全国已建成110多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一万五千多个自动气象站,我们有风云的系列气象卫星,依据这些现代探测手段,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得以提高,建立在数值预报模式基础上的预报水平也有所提高。气象服务的手段得到改进,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