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颐和园,景山比较

发布时间:2024-06-07 18:44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从造园手法,园林成就,历史等等方面说出北海,颐和园,景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问题解答:

北海位于今北京的中心地区,与中南海一桥之隔,总面积1063亩,其中水面占一半以上,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最早的北海只是一处普通的水域,水中有岛名为“瑶屿”。金代开始挖湖堆山,扩大瑶屿,改称“琼华岛”,岛上建瑶光殿、广寒殿,又从汴梁(今开封)移来艮岳花石堆叠假山,北海便初具规模。元代继续扩建琼华岛,改称“万岁山”、“万寿山”、“渎山”,并以此为中心建造大都城,所以有“先有北海后有北京”的说法。明代,北海成了皇宫的后花园,称西苑,始掘南海,堆土东岸,将团城和犀山台与陆地联接起来,并建“金鳌玉栋桥”。清代,在广寒殿遗址上建塔立寺,称“白塔寺”,后改称“永安寺”,称琼华岛为白塔山。乾隆时期对北海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连续施工30年。光绪时代,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北海,供其享乐。
辛亥革命后的1925年8月,北海被辟为公园向游人开发,后荒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海公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疏浚三海,修整建筑,增加设施。

http://fdays.com/travelguide/SightInfo.asp?SightID=2893

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 (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 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 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 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气派宏伟。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 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 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 “园中之园”。
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访)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山脚下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时狭时阔,颇具江南特色。在岸边的树丛中建有多宝琉璃塔。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造型奇特。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现已修复并向游人开放。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参考资料::http://changdao.view.und.cn/about.php

景山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为元、明、清3代的御苑。地处北京城区中心,位于北京故城垣南北中轴线的中心点上。位于故宫北面。元代前为荒郊野地。金大地年间在附近建太宁宫,凿西华潭(今北海),在此堆成小丘。13世纪中叶,元世组忽必烈建大都,此地正处城内中心,辟为专供皇帝赏乐的"后苑"。苑内有熟地8万平方米,元代皇帝曾在此耕耘,以昭示天下,时将原有小丘称"青山"。明洪武初年,工部郎中萧洵参与拆毁元故宫,曾亲览后苑景色和金殿、翠殿、花亭、毡阁等建筑。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大规模的营建城池、宫殿和园林。根据"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说法,紫禁城之北是玄武的位置,当有山,故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和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形成五座山峰,成为大内"镇山",称"万岁山"。因山下堆放过煤,又称"煤山"。山下遍植果树,通称"百果园"(又称北果园)。在山东北隅建寿皇殿等殿亭楼馆,供皇帝登高、饮宴、射箭、赏花。园东北面的观德殿原是明代帝王"射箭之所"山下豢养成群的鹤鹿,以寓长寿,每到重阳节皇帝必到此登高远眺,以求长寿万岁。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时思宗朱由检缢死在万岁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上。清军入关后,为招降明廷官吏,称这棵槐树为罪槐,用铁链加锁,并规定清室皇族成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步行。原树向南倾斜,已枯死,后补栽。树边有一石碑,刻"明思宗殉国处"。清顺治十二年(1655)将万岁山改称景山。清乾隆十四年(1749)移建寿皇殿至景山正北面。清帝逊位后,景山一度荒芜,并经常驻扎军队。1928年开始对外开放。1949年后。进行修理和全面修建,辟为景山公园。先后建成银杏园、海棠园、牡丹园、桃园、苹果园、葡萄园、柿子林。全员坐北朝南,红墙黄瓦围墙,占地23万平方米。山高43米,周长1015米。园内花卉草坪占地1100 平方米,有树木近万株。主要建筑有园门、绮望楼、峰亭、寿皇殿建筑群、兴庆阁、永思殿、吉祥阁、观德殿等。

景山的主要建筑有:三座园门(景山门、山左里门、山右里门);祭祀孔子的绮望楼;五座峰亭(观妙亭、周赏亭、万春亭、富览亭、辑芳亭);景山山后的寿皇殿;东侧的永思殿和观德殿以及关帝庙。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可是设计者偏要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人们也叫它龙王庙,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由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将昆明湖装点起来,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颐和园的第三个特色是她的后湖景区,依靠后湖使万寿山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后湖起到了观赏、游览和防火的三个功能,特别是将防火功能巧妙地与园林设计巧妙地相结合,其作用类似于城墙四周的护城河。

据说颐和园的设计集中了全国的景色,如南湖岛上的望蟾阁仿武昌的黄鹤楼,十七孔桥仿芦沟桥,后山的苏州街是仿苏州的买卖街建的。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 历史遗迹。

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智慧海在万寿山巅。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三园之中,论历史,北海始于金代,最为久远;
论规模、成就和知名度以颐和园最大;
论地缘,景山处于故宫后门,首都中轴线之上,地位最为特殊;
论距离,颐和园身处西郊最远,但环境最幽美。
论门票价格,景山区别于其他二园一池三山的布局,但占据城中登高的优势,重阳爬山当然最划算了!
三园都是皇家园林,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各具特色。其都属北派官式建筑群,现存大多为明清遗物,建国后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北海位于今北京的中心地区,与中南海一桥之隔,总面积1063亩,其中水面占一半以上,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最早的北海只是一处普通的水域,水中有岛名为“瑶屿”。金代开始挖湖堆山,扩大瑶屿,改称“琼华岛”,岛上建瑶光殿、广寒殿,又从汴梁(今开封)移来艮岳花石堆叠假山,北海便初具规模。元代继续扩建琼华岛,改称“万岁山”、“万寿山”、“渎山”,并以此为中心建造大都城,所以有“先有北海后有北京”的说法。明代,北海成了皇宫的后花园,称西苑,始掘南海,堆土东岸,将团城和犀山台与陆地联接起来,并建“金鳌玉栋桥”。清代,在广寒殿遗址上建塔立寺,称“白塔寺”,后改称“永安寺”,称琼华岛为白塔山。乾隆时期对北海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连续施工30年。光绪时代,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北海,供其享乐。
辛亥革命后的1925年8月,北海被辟为公园向游人开发,后荒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海公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疏浚三海,修整建筑,增加设施。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