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高一语文课本内容 种树郭橐驼传

发布时间:2024-06-09 06:34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 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 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于京城长安,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逝于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译文〕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原文〕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富豪人家,都争着接他到家中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原文〕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什么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远离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原文〕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这样比较,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原文〕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译文〕问的人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种树郭橐驼传》鉴赏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照样使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如果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知道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则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进步意义。这是我们首先必须弄清的。

本文共六段,每两段又可合为一大段。第一大段是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第一小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这里面要注意三点。一、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二、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三、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形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敲钟人,这个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近年电视剧《女奴》中的花匠也属于这一类型。其实,这种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描写,在我国,可以说从《庄子》就开始了。柳宗元所塑造的郭橐驼形象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不过柳宗元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雨果是把“丑”和“善”统一起来,略有不同而已。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孽”。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第二大段的两小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上下两节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三大段。

第三大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
【背景】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

一、 文言实词
(一) 古音通假
1、 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通“尔”,你们

(二) 古今词义变化
1、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这里为双音节词,树结果
其实
今:事实上
2、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古:妨碍

今:无此意
3、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古:情深

今:恩惠
4、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古:成,这里指喂大

今:称心,如意

古:养育;

今,文字

(三) 词类活用
1、 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名:叫……名字
(2) 病偻,隆然伏行
病:患……病
(3) 甚善。名我固当。
名:称呼
(4) 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类:像 号:称呼
(5) 早实以蕃
实:结果实
(6)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掐,抓破
(7)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仇:仇视,谋害
(8)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长寿
(9) 字而幼孩
字:养育
(10) 移之官理
官理:做官治民
(11) 而卒以祸
祸,受到祸害
(12)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作传。

2、 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观游:此处引申为园林游览业

3、 名词作状语
(1)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每日,一天天地
(2) 旦视而暮抚
日:在早上 暮:在晚上

4、 名词、形容词、动词使动用法
(1) 以致其性焉尔
致,使……达到
(2) 非有能硕而茂之也
硕,使……壮硕 茂,使……繁茂
(3)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使……提早 蕃,使……多
(4)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祸,使……受灾祸
(5)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兴旺,多 安:使……安定
(6) 鸣鼓而聚之
鸣,使……鸣响

5、 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
(1) 驼业种树
业,以……为职业

(四) 一词多义
1、 植
(1)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
(2) 凡植木之性:被栽种的

2、 官
(1)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2) 官命促 尔耕: 官府
3、 养
(1)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1)种植 (2)治理
4、实
(1)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2) 其实仇之:副词,实际上
(3) 早实以蕃:结果实
5、性
(4) 凡植木之性:天性
(5) 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也
6、名:
1) 不知始何名 称呼。(动词)
2) 名我固当 称呼。(动词)
3) 因舍其名 (原来的)名字。(名词)
7、业:
4)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意动)
5) 理,非吾业也 职业。(名词)
6)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职业。(名词)
8、病:
7) 病瘘,隆然伏行 患……病。(动词)
8) 故病且怠 困苦。(形容词)
9、善:
9) 甚善。名我固当。 恰当。
10) 嘻!不亦善夫! 好。

二、 文言虚词用法
1、 虽
(1) 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即使
(2)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然
2、 焉
(1) 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句中语气词
(2) 若不过焉则不及:代词,代乡民
3、 而
(1)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表承接
(2)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转折,但是
4、 也
(1)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调节语气,无意
(2)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表句尾判断
(3) 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调节音节
5、 且
(1) 且硕茂,早实以蕃:而且,表递进
(2) 故病且怠: 又,表并列

作者: 莫天云幽 2006-3-3 18:11 回复此发言

--------------------------------------------------------------------------------

2 篇目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

6、 则
(1) 若不过焉则不及:就是
(2)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但是,表转折
7、曰
(3)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名叫
(4)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说
8、之
(6) 故乡人号之曰:代词,代驼
(7) 驼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8) 能顺木之天:助词,的
(9) 非有能硕茂之也:代词,代树
9、然
(10) 既然已:这样
(11) 然吾居乡:然而

10、不以善夫:语气词

11、以
(12) 早实以蕃:而且
(13) 而卒以祸:相当于“而”
(14) 传其事以为官戒:表对象,把……

12、若
(15) 其置也若弃:好像
(16) 故不我若也:如,赶得上

三、 文言特殊句式
(一) 被动句

(二) 判断句
1、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2、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4、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5、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三) 省略句
1、 若甚怜(民)焉,而卒以祸
2、(吾)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3、然吾居(于)乡。
4、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5、移之(于)官理。

(四) 倒装句
1、 疑否宾语前置
(1)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应为:始名何
(2) 故不我若也
应为:不若我
(3)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应为:以何

(五) 固定句式
1、吾又何能为哉?何……哉?:怎么……呢?
2、其亦有类乎?其……乎:大概……吧
3、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耶?:怎么……呢?

四、 文言难句名句摘录精译
1、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译:就算有人能够不这样做,但往往又爱护树太殷切,担心地太过分
2、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仿效,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赶得上他

3、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译:我问种树的门道,竟获得了治民的方法

4、 官命促 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译:官府催促你们耕耘,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好你们的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抚育好你们的孩子,饲养好你们的家禽和牲畜!

5、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译:我并非能让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快,致使顺应树木的天性,让他尽自己的习性生长罢了。

6、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译:把你种树的方法,转而运用到做官治理百姓上来,可以吗?

7、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如果是这样,那与我种树这个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8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在长安城中的富豪要经营园林的以及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里供养起来。

五、 文学常识
1、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2、 柳宗元,字子厚,时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有《柳河东集》。
六、 文化常识
1、 长安:唐朝京城。即今西安市
2、 吏:胥吏,官府里协助长官办理具体事物的人
3、 鸣鼓:古代官府聚集百姓的一种方法
4、 击木;敲梆子集合民众
5、 飧:晚饭
6、 饔:熟食,早饭
7、 养人术:“人”即“民”唐时避太宗李世民讳
8、 官理:理即“治”唐高宗名李治,因避讳改“理”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