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件-重庆导游词

发布时间:2024-06-17 15:36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有谁能甩几篇关于磁器口古镇,湖广会馆的导游词呀!麻烦各位大哥哥大姐姐些帮个忙呀!

问题解答:

古镇磁器口位于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

  镇上有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

  史载兴镇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至明代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清末民国时期达极盛,古人诗赞其繁华,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有“小重庆”之美喻。

  马鞍山上川东名刹宝轮寺,始于唐,殿宇恢宏,保存完好,传说明建文帝曾避难于此,故又名龙隐寺,其繁盛时住僧达三百余人。

  镇上建筑极具川东民居特色,石板路与沿街民居相依和谐,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沿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一般为四合院,为商贾大户居所。雕梁画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

  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抗战时聚集了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曾在镇上就读。《红岩》小说华子良原型从古镇码头险脱魔爪………。

  古镇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民众生活安宁舒适,保留了中国地方民族生活风貌。古镇已敞开门户,喜迎中外客人。

  史载兴镇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至明代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清末民国时期达 极盛,古人诗赞其繁华,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有“小重庆”之美喻,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

  古镇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民众生活安宁舒适,保留了中国地方民族生活风貌。

  古镇磁器口位于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四季皆宜。

  199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历史街区,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已规划把磁器口建成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旅游新区。

  一、简介

  重庆湖广会馆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申报中)、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落于重庆市渝中区长江河畔的古东水门一侧,占地近万平方米,由高墙环绕的三大会馆组成,即禹王宫、齐安公所、广东公所等,总称湖广会馆。会馆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系外籍官绅士商集资兴建的驻渝(重庆)工商行帮机构。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错落有致,殿宇巍峨壮观,造型古朴典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二、历史沿革

  湖广会馆,是整个会馆古建筑的总称。楼额匾刻“禹王宫”三大字,门前分峙铁狮各一。禹王宫始建于明末清初,清乾隆二十六年《巴县志》载:“禹王宫,在东水门内,即湖广会馆”。清康熙年间又建广东会馆(广东公所)于侧。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再建湖北古齐安郡籍会馆“齐安公所”并统称湖广会馆,曾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光绪十五年(1889)维修葺缮,形成今之规模。

  三、湖广会馆价值体现

  1、湖广填四川的重要见证

  重庆城市的超速发展与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徙密不可分。人口大迁徙之后,使寓居重庆的外籍人口陡增,客观上有建立维护同乡利益,保护工商行帮正常往来组织的需求,会馆的建立也便于当地政府的管理,官、绅、民三者意志合一,故出现了重庆会馆林立的局面。当时会馆作用和形成的势力之大,历届官家均不敢小视,凡重大政策出台前,总是先垂询于他们的意见。而今这庞大的湖广会馆建筑实物,正是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重要见证,是研究重庆地方史的实物资料。

  2、湖广会馆建筑价值

  在这占地近万平方米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上,既沿袭了华南、安徽、湖北、湖南及江南一带的典型建筑风格,同时也融合了重庆及四川传统建筑风格和手法,结合重庆山地特点,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依托山水,与东水门城门、城墙等建筑相互辉映,成为长江边一幅绚丽的画卷。湖广会馆是重庆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古建筑。

  3、文化、戏曲和雕塑艺术价值

  湖广会馆,是整个会馆古建筑的总称。两湖会馆又名禹王宫,考其名由与祭祀传说中的“禹王疏九州,使民得陆处”相关。原庙门侧门上刻“三江既奠,九州攸同”可以作证。加之两湖之地,江水之患尤甚,故有借禹王镇邪的意思,故它也是特定地理环境的文化现象之一。在这庞大的建筑群上也饱含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内容。绝非一种文化所能包容,故此会馆建筑又是多种文化的载体。广东公所的戏文雕刻更具特色,大殿卷棚檐下镂雕戏文撑拱上,刻鬼、神、人物似为《封神演义》内容,刻有清代官吏办案情节。额枋、穿枋上金碧辉煌的戏文故事成段、成组,细分涉及多个戏目,有商纣王摘星楼情节等。众多的戏剧雕刻,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民间雕刻工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