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诗有那些(简单一点的)

发布时间:2024-06-01 23:52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陆游的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梅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我给你全部:你只要点击这两个网址就行了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4-poem/gushi/luyou2.htm
http://hx5000.bokee.com/viewdiary.15798123.html

http://www.ynhzyz.com/ywyd/scjsdd/137.htm清点击此网站

陆游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陆游(1125 -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以荫补登仕郎。绍兴中试
礼部,以语触秦桧,被黜。绍兴二十八年(1158),
始仕福州宁德县主簿,调福州决曹,迁大理司直。孝
宗即位,除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
黄祖舜荐以“善词章、谙典故”,赐进士出身。隆兴
元年(1163),张浚北伐,陆游为镇江通判。乾道元
年(1165)改隆兴府通判。二年免归,卜居镜湖之三
山。乾道五年差通判夔州。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辟
为傒办公事,改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历蜀州通判,
摄知嘉州、荣州事。淳熙二年(1175),四川制置使
范成大延置幕僚,宾主唱酬,人争传颂。因人讥其颓
放,自号放翁。淳熙五年东归。七年,奉祠归。十三
年,起知严州,历除军器少监,迁礼部郎中。光宗即
位,兼实录院检讨官,旋即罢归山阴,闲居十馀年。
嘉泰二年,诏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预修孝宗、
光宗两朝实录,寻兼秘书监。次年归。居于山阴。嘉
定二年卒,年八十六。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
为中兴四大诗人,其为中兴之冠,人呼为小太白。有
《剑南诗稿》八十七卷、《渭南文集》五十卷、《南唐
书》十八卷。词二卷,载于《渭南文集》。淳熙十六
年(1189), 自编词集成,作《长短句序》云:“予
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
犹不能止。”此后未尝绝笔,刘克庄《后村诗话续编》
云:“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
选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
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
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
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
人谁许!
黄阁紫枢,
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熟计,
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
菱三亩。

这首词,是作者离蜀东归以前,感叹壮志未成,
思念家乡时所写下的。上片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
片以抒情起而以情景结合终。
在一个初秋的阴天,作者登上了江边的一个小阁,
仰望初秋的天空看见迷蒙的云气还没有浓结到要化成
雨点的样子,俯视下面可以看到江水和沙渚,境界是
开阔的,并带着些静漠与冷清。作者只轻轻地把它描
写成“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
概括了登高之事和周围环境,并描写视觉中景物,运
化周邦彦《感皇恩》“小阁倚晴空”的词句,王勃《滕
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的诗句。“数声新雁,回首
杜陵何处。”接着是写听觉,并由此引出作者的联想。
雁是“新雁”,知秋是“新秋”;云是“孤”云,雁只
“ 数”声,“数”字中也反映出主客观的孤独意象的
两相契合。杜陵,在长安城东南,秦时为杜县地,汉
时为宣帝陵所在,故称杜陵,这里用杜陵指代长安。
长安这个汉唐故都,是华夏强盛的象征,也是西北的
政治、军事中心之地。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
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他从军南郑,时时遥望长安,
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他向宣抚使王炎建
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诗文中写到想念长安
的也很多,如《闻虏乱有感》的“有时登高望跾杜,
悲歌仰天泪如雨”,《东楼集序》的“北游山南,凭高
望跾、万年诸山,思一醉曲江、渼陂之间,其势无由,
往往悲歌流涕”,这样的词句很多,可见其感触之深
且痛,因此经常地提及。古人写闻雁和长安联系的,
除陆诗外,还有许多如杜牧《秋浦道中》的“为问寒
沙新雁到,来时为下杜陵无”,于邺《秋夕闻雁》的
“忽闻凉雁至,为报杜陵秋”,只是一般的去国怀都
之感。作者写的,如《秋晚登城北门》的“一点烽传
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些是和关心收复长安
的信息是有关的词中写闻新雁而回头看不到长安,也
是感叹收复长安的好消息的不能到来。“壮心空万里,
人谁许!”空有从军万里的壮怀,而无人相许(即无
人赏识、信任的意思),申明“回首”句的含意,这
里的描写从含蓄的寄概到激昂的抒情,体现了作者写
作的特点从作者的诗词风格看,他是比较习惯于采用
后一种写法的;在这一首词中,他极力抑制激情,却
较多地采用前一种写法。
过片时用了,“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
欠人做。”黄阁、紫枢,指代宰相和枢密使,是宋代
最高文武官吏。黄阁,宰相官署,卫宏《汉官旧仪》:
“ 丞相听事阁曰黄阁”;宋代的戎服多用紫色,故以
紫枢指枢密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
将的典故;开府是开幕府,置僚属,在宋代,高级行
政区的军政长官有此种权力。第一、二句指为将相,
第三句说不怕这种职位无人可当,意即用不着自己怀
抱壮志与准备担当大任。陆游并不热衷于当高官,但
却始终抱着为效忠国家而建立功名的壮志。他曾向往
于这种功名,他的《金错刀行》诗说:“千年史策耻
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书怀》诗说:“老死已无
日,功名犹自期。清笳太行路,何日出王师?”他这
三句词,说得很平淡,很坦然,那么他真的会这样轻
易放弃自己的壮志、他真的相信一般的将相也能够担
负恢复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吗?不!他的热情性格和
当时冷酷的现实使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的自慰之
辞,只不过是愤激的反语罢了而实际上,是一种更为
曲折、更为深沉的感慨。是从“封侯事在,功名不信
由天”(《汉宫春》)的乐观,到“元知造物心肠别,
老却英雄似等闲”( 《鹧鸪天》)的绝望过程中的感慨。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这里说的是现在再三思忖只有辞官东归,回到故乡山
阴的石帆山下,去种三亩菱为生。这是积极的理想找
不到出路,被迫要作消极的归隐之计,经过一番思考,
连归隐后的生活都作了具体的设想,所以最后出现一
个江南水乡的图景。痛苦的心情融化于优美的自然景
物,表面上是景美而情淡,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
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罢了。
这是陆游的一首要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
实的矛盾的词作,情景结合,看似很矛盾但解决得比
较圆满,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比较闲淡。深
入体会,仍然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
议,所以意境是曲折的,感慨是深沉的。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
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
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
不妨随处一开颜。
无知造物心肠别,
老却英雄似等闲!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
“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
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
回之上。”这首《鹧鸪天》可以算是陆游飘逸高妙一
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
相关。”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
纯净。“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
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
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
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
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
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
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
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
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
里“户庭尘染,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三、四句对仗工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
庭卧看山。”“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
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
败。”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黄庭”
是道经的名称,《云笈七签》胡《黄庭内景经》、《黄
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都是道家谈论养生
之道的书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
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一
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
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陆游读的《黄庭经》是卷轴
装,所以边读边卷,“卷罢黄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
意思。
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
颜。”“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
束的样子。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
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
罗,纵情在独往。”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
下,聊复得此生。”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
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
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
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
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
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
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
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
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
英雄无用武之地。
据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中讲道
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
“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
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首词和其他两首《鹧鸪
天》(两首开头句分别为:插脚红尘已是颠、懒向青
门学种瓜),都是这时候写下的。词中虽极写隐居之
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
于流露出来。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
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了。

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
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
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木虏呕哑,
酒如清露鮓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
笑指船儿此是家。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以枢密使都督江
淮东西路军马,主持抗金军事,陆游表示庆贺。二
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张浚以右丞相、江淮东西路宣
抚使,仍都督江淮军马,视师驻节,颇受知遇;张浚
旋卒,年底宋金和议告成。乾道元年(1165年)夏,
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
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
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不久后写下
的。另有两首词意思与此词大体相同,也是同时所写
下的。
陆游自从任枢密院编修官然后再任通判镇江,后
又被调任隆兴,最后被免职,他一再受到主和派的打
击,心情抑郁,所以在乾道二年免职前所写的《烧香》
诗中有“千里一身凫泛泛,十年万事海茫茫”之慨。
罢官后如《寄别李德远》诗的“中原乱后儒风替,党
禁兴来士气孱”,另一首《鹧鸪天》词的“元知造物
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既愤慨抗金志士的遭受
迫害;而又一首《鹧鸪天》词的“插脚红尘已是颠”,
“ 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又自嘲对仕
途进退认识的浅薄。在这种心境支配下,词的上片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二句,表示不
愿靠近都城学汉初的邵平那样在长安青门外种瓜,只
愿回家过清闲的渔钓生活。但隐身渔钓,并非作者的
生活理想,这样做只是作者在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自
我排遣而已,读“送年华”三字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
感喟之情。这时候,作者迁居山阴县南的镜湖之北、
三山之下,湖光山色,兼擅其美。在作者的诗人气质
中本来就富有热爱自然的浓烈感情,所以当他面对这
种自然的美景时,人事上的种种失望和伤痛,也因此
自会暂时得到冲淡以至忘却,所以后面的二句:“双
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即就写镜湖旁飞
鸟出没的情况,写出那里的风景之美。句法上既紧承
“渔钓”,又针对镜湖特点;情调上既表景色的可爱,
又表心境的愉悦:脉络不变,意境潜移。它用笔清
新,对偶自然,轻描淡写,情景具足,以景移情,不
留痕迹,是全词形象最妍美、用笔最微妙的地方,这
其中的韵味,耐人寻思。
下片从湖边写到在湖中泛舟的情况。开头二句,
“歌”声与“木虏”声并作,“缥缈”与“呕哑”
相映成趣;第三句:“酒如清露鮓如花”,细写酒菜的
清美。这三句,进一步描写词人“渔钓”生活的自在
和快乐;“鮓如花”三字着色最美,染情尤浓。结尾
二句:“逢入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表明
词人不但安于“渔钓”,而且愿意以船为家;不但自
在、快乐,且有傲世自豪之感。但我们联系作者的志
趣,可以知道这些自在、快乐和自豪,是词人迫于环
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是热爱自然的一个侧面和强作
旷达的一种表面姿态,并非出自于他的深层心境。“笑
指”二字和上片的“送年华”三字,一样透露出词人
的这种心情矛盾。表面上是“笑”得那样自然,那样
自豪;实际上是“笑”得多么勉强,多么伤心。上
片结尾的妙处是以景移情;下片结尾的妙处是情景交
融。这时候作者景慕张志和的“浮家泛宅,往来苕霅
间”的行径,自号“渔隐”。词中的以船为家,以及
这一年所写的词,如《鹧鸪天》的“沽酒市,采菱
船,醉听风雨拥蓑眠”,《采桑子》的“小醉闲眠,
风引飞花落钓船”,都是“渔隐”生活的具体描写,
但我们一样可以从深层心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渔隐”
实质。上片的“送”字告诉我们这种实质比较明显,
本片的“笑”字告诉我们这种实质却很隐秘。
陆游作词,本来就好象大手笔写小品,有厚积薄
发、举重若轻的感觉。这首词,随手描写眼前生活和
情景,毫不费力,而清妍自然之中,又自觉正反兼包,
涵蕴深厚,举重若轻之妙,表现得很明显。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的爱国诗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直抒胸臆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气如山”的雄心壮志与“空自许”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郁结在心的郁闷、失意、悲怆化做了滔滔江水狂泻而出,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
(二) 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上片感遇。“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他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被免职。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此词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三) 借景抒情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的憾恨。
(四) 以梦述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此诗时作者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一个深夜,风雨交加,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诗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之情。
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一文中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类: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他认为:“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他的诗歌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基本特征表现为现实主义,同时许多诗中又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陆游语言造诣很高,风格简练自然,一方面由于内容的扎实,感情的充沛,诗人本无须专意于字句的雕琢,另一方面为了把主旨表达的清晰通畅,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诗人也很重视在语言的锤炼上精益求精,追求新意,读起来亲切感人。
陆游的诗不仅在当时,也给后世的诗坛以深刻的影响。梁启超在《读陆放翁诗》中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更是把陆游的诗用来鼓舞民族的斗志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889624.html?si=2
陆游(1125~1210)

中国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图片

生平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又受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影响较大。
他20岁时与唐琬结婚,夫妻感情甚笃,但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失败,陆游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罢黜还乡。后屡次上书求职,乾道五年(1169)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乾道八年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襄理军务。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收复中原的希望也就此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 、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五年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得到重用 ,孝宗派他到 福州 、江西 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奏请开仓赈济,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 6 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十五年,陆游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锐意进取,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
诗歌创作 陆游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约 30 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200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地位。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 年,现存诗约近 6500 首。这一时期的诗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在这一时期的诗中 ,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在陆游 3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他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抗敌御侮一直是 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 的思想主题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 。如《书愤》、《金错刀行》、《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陆游同时还对腐朽无能 、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痛斥那些不恤国难 、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如《 感愤 》、《 夜读范至能〈 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诗。对处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的人民,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深切的关怀。并且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在《两獐》、《疾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他对“盗贼”的看法已经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除此以外,陆游还写了很多别具风采的诗。这些诗或抒发生活感情,或描写山川风物,呈现着自然流畅而又清新俊逸的风格;其中还有些作品将诗情和哲理艺术地交融在一起。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 ,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月色横分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 ,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 ,《 示儿 》、《剑门道中遇微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楚城》、《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等,都不愧是“视唐殆无愧色”的绝句。
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来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所以有人将他和杜甫媲美,誉之为“可称诗史”。
陆诗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