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北京一日游,求大家帮帮忙啊

发布时间:2024-06-01 16:41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是这样的,我们是两个人去北京,准备早晨8点半由北京西站出发,去天安门,故宫,然后想顺便看看京城建设,坐车去“考察”一下能体现京城消费水平的超市(不知道去哪家比较好,请大家给个建议),然后下午5点半前坐车回到西站
我们都是学生,经费有限,希望北京的朋友们帮忙给指一条性价比最高的线路(最好能告诉我怎么坐车及票价谢谢了)

问题解答:

从北京西站乘802路或52路到天安门东下车,从午门进故宫(学生带上学生证可以半价哦),神武门出。在神武门乘810路到郎家园下车,可以到万达广场地下层的沃尔玛大型超市看看,然后做4路到永安里换乘9路回北京西站

一天是不够的!~
玩多还不如玩爽!
就去故宫的了!
下次在玩其他的地方!
呵呵!

就只有一天啊,恐怕只去故宫都来不及。

北京
北京坐落在"北京湾"西南,燕山屏立西北,永定河、潮白河贯穿西东,山环水绕,气势雄伟,富有山水胜景。
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着丰富的文物胜迹。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表明四五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北京的原始部落开始形成;奴隶社会时期,它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名为"燕"的王国,故北京有燕京之称;公元10世纪初叶,它成为辽代的陪都;以后,金、元、明、清相继在这里建都,有着近千年的建都历史。由于长期建都,经历代皇朝的建设,特别是明、清两代皇宫、皇家园林的扩建,使北京宫殿巍峨,名园迭出,尤其是西郊一带,更为集中。
北京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城市。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五四运动就发生在这里;1935年,北京又掀起了划时代的"一二·九"运动。北京在1949年和平解放后得到了新生,成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58年以来,北京建成了人民大会堂等著名的十大建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的发展更为迅猛。以天安门为中心,通过地铁、立交、环城高速公路,城区向四周扩展。中华世纪坛、北京西站等许多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得到修缮、保护,旧貌换新颜。北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善着交通和环境,昂首阔步迈进了新世纪。

颐和园
颐和园是万寿山、昆明湖的总称。万寿山本是西山的一支余脉,山下一片湖泊,山上树木葱郁,掩映着佛香阁等高耸的建筑,西边还有玉泉山宝塔作为借景,融成一片秀丽的景色。
远在800年前,金代"海陵王"完颜亮在此设金山行宫。元代郭守敬又引来昌平和玉泉山的泉水,将湖面扩大成水库。清乾隆为给母亲祝寿,改瓮山为万寿山,并依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练水师的故事,将湖改名为昆明湖,全园称"清漪园"。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侵略军破坏了清漪园。1888年慈禧那拉氏动用海军军费重建后,称"颐和园";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现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的建设布局体现了"垂万年之统、系四海之心"的帝王思想,从东宫门(正门)进入,从仁寿殿绕到筑有戏楼的德和园,再到临湖的宜芸馆、玉澜堂、乐寿堂等处,这一带原是从前召见臣僚、会见外使的地方,也是慈禧的寝宫。沿昆明湖岸向西伸展的长廊达273间,像一条彩带串联着万寿山的众多建筑景观。全园建筑的精华汇集于万寿山前。从湖岸边瑰丽的牌坊,经排云门、排云殿、德晖殿层层上升,直达全山最高的佛香阁、智慧海。在此处居高临下,眺望山下景致,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前山长廊以北,佛香阁以西有画中游,山色湖光共一楼;长廊西边尾端有清晏舫,是一艘美丽、精工打造的石船。后山新辟了明清一条街,再现了当年的市井生活。游览之余可以购买到小古玩。后山葱绿的古木、田园、水榭楼台、摇曳的竹林,又是一片清幽世界。

香山
香山地处北京西山山岭,山顶有巨石,状如香鼎,故有香炉山之称,简称香山。登顶远眺,永定桥、卢沟桥、石景山、颐和园、玉泉山尽收眼底。香山是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冬雪初晴时,树梢一片银装,煞是好看;深秋的枫红、黄栌红在绿杉、翠松映衬下绚烂如火,香山红叶的美景令人陶醉;春天去得晚,平原花谢之时,这里的杏、桃、梨、丁香花依然茂盛,万紫千红,一片迷人景色。
香山远在金代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就建有香山寺,元、明两代续建,至清代大兴土木,有28景,主要景点有双清(两股清泉)、香山寺、见心斋、眼镜湖、琉璃塔、鬼见愁等。侵略军在焚烧圆明园的同时,两次破坏了当时称为静宜圆的香山大部分建筑。1949年3月,党中央机关由河北迁入北平,曾暂驻香山,毛主席曾在此办公、居住过。
香山北麓,层峰叠翠中,一座玲珑美丽的石塔,便是碧云寺里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创建于14世纪中叶(公元1366年),时名碧云庵。明代太监于经、魏忠贤先后在此扩建,准备死后葬身之所,可是终未如愿。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经大规模扩建。西院有仿杭州净慈寺的500罗汉堂,个个都有独特的表情。寺后的金刚宝座塔,塔高34.7米。大台基分三层,下两层有石级可上,上一层有精美石雕佛像。塔基上有五座石塔和两座藏式小塔。从台上远眺,可看到"万峰围殿阁,碧色净如云"的美景。寺北为山泉院,清泉淙淙,集聚池中,池旁设茶亭,饮泉消暑为游碧云寺一大乐趣。1925年孙中山逝世,曾停柩于此,移柩南京后,此处建有衣冠冢,现辟为中山纪念堂。新中国建国后又经大力整修,供游人瞻仰。

故宫
故宫又名大内,地处北京城中轴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于公元1420年建成,到现在已有500多年了。明代的14个皇帝和清代的10个皇帝先后在此主政和居住。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积1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9900多间,是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的宫殿外围有紫禁城。紫禁城有四个门:南门是正门,称为午门,城上有一组大建筑,俗称五凤楼;北门称神武门;东门称东华门;西门称西华门。城外有护城河,城上四角各有玲珑精巧的角楼一座。
故宫建筑布局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由午门进入,首入眼帘的是广场上横贯的金水河,河上有五座白玉石桥——金水桥;沿河两岸,有形似玉带的白玉石栏杆。由金水桥往北,经太和门,便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前后排列在7米高的"工"字形白玉台基上,是当年皇宫"外朝"的一组主要建筑,是皇帝发布政令、举行庆典的地方。三殿东南侧有文华殿,西南侧有武英殿,左右对称,构成"外朝"的雄伟气势。三大殿的北面"内廷"部分,为帝王平时办事和后妃居住的地方。乾清宫明代为"寝宫",清代作为处理政务、接见外使的地方。乾清宫北面为御花园。东西两面各有六宫,为后妃居住地。东宫以东,宁寿门前有一座琉璃九龙壁。故宫为砖木结构。木料选自云、贵、川及两广的楠木和东北的松木,城砖由山东临清烧制,铺地"金砖"由江南苏州承烧,石料采自北京房山汉白玉和河北蓟县盘山虎皮石,以及曲阳的花岗石,琉璃瓦由山西西窑承烧。选料之精、运输之艰难,可见一斑。
故宫的珍藏极为丰富。保和殿及其两庑辟为陈列馆,轮流展出故宫的珍藏,故游人每次去只能观赏到其中的一部分。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与承德市实际上融为一体,细分的话它有100多处景点,殿、堂、楼、馆、亭、谢、阁、轩、斋、寺等建筑也有100余处。它最具特色的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地占去整园面积的4/5。旅游界人士称这里拥有六个之最:最大规模的古代皇家园林;最像我国山河的缩影;最长的宫墙;最短的河流;最高大的木雕佛像;皇帝命名佳景最多的皇家园林。现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建筑布局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而苑景区又分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三部分。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是皇帝处理政务、举行大典、读书和居住的地方;此区共有四组建筑: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不存在)。其中有一座名为 ,烟波致爽"的大殿,是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在此批准《中俄北京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场所。苑景区在山庄的北面。此区的精华为湖泊区。这里湖河交错、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为5个湖,各湖之间有桥相连,两岸绿树成荫,山庄主要建筑依湖而建,散落于湖的周边,秀丽多姿。湖区风景设置、建筑格式博采了中国各园林之长,营造出各种奇妙景色。如"月色江声",在月夜静寂之时,湖水拍岸,发出悦耳声响,奇妙无比,令人遐思。
平原区是一片草地和树林,保留了大自然的原始风貌。当年此处有面积达66公顷的万树园,建有28座蒙古包,是乾隆的临时宫殿,常在此召见蒙古等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还常在此野宴,观看射骑、摔跤比赛。
山岳区在山庄西部。此区依山势建造了几十座寺庙。山区小径蜿蜒、楼阁参差、峡谷幽静、深不可测,犹如一座庞大的迷宫。登山远眺近观皆相宜,放眼望去,都是一幅幅绝妙的风景画。山区最著名的寺庙有外八庙(寺庙群,不只八座庙宇)、普宁寺(汉藏西式布局)、须弥福寿之庙(乾隆为西藏班禅六世而建)、普陀宗乘之庙(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等。这些寺庙的建造反映了清代前期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人民大会堂
天安门广场西侧,巨形的大厦就是人民大会堂。黄绿相间的琉璃瓦顶,高大魁梧的廊柱,40多米高的巨大身干,以及四周多层次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雄伟的图画。迈进金黄色大铜门,就是中央大厅。桃红色大理石地面上,树立20根汉白玉石大柱子,一排水晶玻璃花宫灯,令大厅既庄严典雅又朴素宜人。
穿过中央大厅就到了万人大会堂。弯隆形的顶篷,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时,似满天星斗,中心有红宝石般的五星灯。加上周围的各式灯光,和淡青色的壁板相映,"水天一色"的灯火奇观便显现出来,煞是壮观奇妙。北翼的宴会厅可容纳5000佳宾。宴会厅顶面和回廊有彩画藻井,将大厅装扮得格外富丽堂皇。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人民大会堂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命名的厅室,都是按各地特色,用各地艺术品装潢成风格迥异的殿堂。人民大会堂也是一座传世的佳作,它的建筑面积超过故宫的总和。人民大会堂宽76米、深60米、高32米,屋顶钢梁重达600多吨,如此大空间、大承重,竟未用一根柱子,令人称奇。

十三陵地宫
出北京德胜门往北车行50千米,有一座山峦高峻、壑谷幽深的天寿山。山中有一块方圆约40平方千米的小盆地里,葬有明代13个皇帝,这就是明十三陵。从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开始营造陵墓以来,先后葬有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和思宗。
在到达长陵的路上,首先看见一座白色大理石的高大牌坊,前面就是陵域的正门,称大红门。进门有碑亭、华表矗立。再向前,大道两旁有石兽24只,石人12个。到此,可以见到苍松翠柏掩映中的长陵了。
十三陵以长陵的建筑最为宏伟。陵前的棱恩殿形似故宫太和殿,但建筑年代比太和殿早多了。惊人的是大殿里几十根10米高、两人难以合抱的柱子,全用独株的金丝桶木做成。十三陵中已发掘的只有神宗的定陵。神宗朱翊钧是明代倒数第四个皇帝,从10岁登基到万历四十八年死去,在位48年。他20岁起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靠横征暴敛,将墓室造得十分富丽宏伟。
墓室有前、中、后三个殿,中殿有甬道通左右配殿,五殿连为一体,全为石结构,没有梁柱,完全采用拱券形式。每扇门均用整块汉白玉雕成,横眉用铜铸成。中间享殿里有三张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座前摆有琉璃蜡台、香炉、长明灯、瓷缸等。高大的后殿里,在30多厘米高的方形台阶上 (棺床)放着三口大棺材:中间为朱翊钧的,左为孝端皇后,右为孝靖皇后。后殿里发现了许多金冠等器物,棺内和23只大箱内发现凤冠、金盆、金碗、玉带和织锦等。
如今,定陵已辟为博物馆,向游人开放。游人至此,先参观长陵的地上宫殿,再至西南的定陵,沿着石梯而下,可以目睹昔日皇帝的奢侈与贪婪,连死后还要带走巨大的财富!
承德位于北京东北约200千米的冀北山区。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名胜荟萃,景象万千,素有"紫塞明珠"的美誉。自清代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历时87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来,这里成了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我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由于避暑山庄约占承德市面积的一半,达564万平方米,宫墙周长达到10千米,为北京颐和园的两倍。加上园外具有汉、蒙、藏风格的众多寺庙,使承德不仅成为我国现存的最大园林城市,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避暑胜地。

长城
长城从嘉峪关到山海关,在崇山峻岭中蜿蜒6000千米(1.2万里),故有万里长城之誉。它巍然耸立,连绵不断,翻越高山,又深穿峡谷,洒洒脱脱,奔腾而去。长城的修建始于2500多年前的周代,至秦代开始大规模地修筑。明代以前是用黄土夯筑而成,明代以后改用条石与砖砌成外壳,高约6.6米,底部宽约6.5米,上部宽约5.5米;如果按总长5000米计算,建筑长城本身,估计需要1.5亿立方米夯土和5000万立方米砖石砌体,这还不包括基础工程在内。所需人工就更难估算了。如此浩大的工程,不要说古代,就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也是惊世之举。现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沿途有不少形势险要的关口,居庸关和八达岭就是其中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有名的兵家必争之地。诗人写它"峻崖圩白日,叠嶂逼苍穹","平临星斗三千丈,下瞰燕云十六州",是极为壮观的。
从关城西去不远处有一座元代著名文物"云台"。由居庸关向前,是青龙桥车站。站旁有"詹天佑铜像",还有詹天佑纪念馆。车站西北1千米是海拔1千多米的八达岭,在一处悬崖上凿有"天险"两字,足见这里的险要了。
有关长城的传说很多。孟姜女哭长城、穆桂英点将等都是流传民间很久的历史传说,我们此处无意去考证它们的真实与否,但从这些传说中我们至少可以领悟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我们的祖先为修筑长城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智慧,牺牲了多少生命!

北海
北海是古代帝王的御苑。北海的建筑布局是依据蓬莱三山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长生不老的神话建造的,故北海有太液池和三山。
北海与北京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辽、金两代在此筑行宫,元代三次扩修琼华岛,并以此为中心建大都城,成为今天的内城基础。1651年在广寒废址上建了藏式白塔。清乾隆年间,又在这里续建了30年,造了许多亭、台、殿、阁。
北海内有许多有价值的建筑和文物。九龙壁是用彩色琉璃砌成,两面各有蟠龙九条,戏球于波涛之中,色彩鲜明,造型生动。北海水面开阔,令人舒畅、清新,是划船的好去处。这里还常常举办各类展览,受到游人的青睐。
北海南门外,有座5米高、圆形的城台,这便是有名的团城。台上是一座秀丽而别致的庭园,有古树、殿亭和廊庑。台中央有玉瓮亭,玉瓮是由一块大黑玉雕成的。团城的主要建筑是形式独特的承光殿,它呈正方形,四方各有抱厦。殿内有一座5米高的白玉佛像。团城四周风景幽美,西是碧波,东南是故宫角楼,东面是青翠的景山,北面是耸立的白塔。

天坛
天坛建在北京南郊,是古代皇帝祭天、祈求风调雨顺的圣地。古代视天为阳,又以南为阳,帝王自命为天或太阳的象征。故选址南郊正阳门外。
天坛是北京地区又一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级著名建筑。
人们从天坛西门进入,500多米长的古柏排列在大道左右,将游人迎入到360米长的台基前。台基高2.5米、宽28米,它接着天坛两组主要建筑。北是祈年殿,南是皇弯宇和圜丘。祈年殿是一座鎏金宝顶的圆形大殿,建于圆形旧石台基上。台分三层,殿檐也是三重。不仅外形好看,而且它的结构也很出色。高达38米、直径30米的大殿,竟不用大梁长檩,完全靠28根巨大的木柱和许多互相衔接的枋、兑、桷支持着。
这座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皇穹宇比祈年殿小,但十分精巧,远望极似一把金顶蓝伞。它原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没有一根横梁,殿顶由许多斗拱支架,非常巧妙。皇穹宇外,有正圆形的围墙,这便是著名的回音壁。
皇穹宇前面还有著名的三音石。围墙之南就是圜丘。一座三层白石圆坛,嵌放在外方里圆的两重围墙里,形成一幅精巧而完整的几何图案,这是从结构上对几何学的巧妙运用,堪称一绝。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石块皆为九或九的倍数,上层中心是一块圆石,圆心外第一环砌石九块,到第九环为九的九倍,计81块。中层、下层也各有九环,下层到27环,第二十七环为九的27倍,共243块。帝王视九为极阳数,所以用九。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改建,历经200多年,仍然平整,令人叹服。

天安门
天安门位于北京中心。始建于明代,为皇城正门,又称"国门"、承天门。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清代改建后称为天安门。明、清两代,东边有礼、户、吏、工、兵各部;西边有军事都督府(明)、刑部、都察院(清)。天安门城楼高33.7米,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以"九五"象征皇帝尊严。天安门是朝廷大典、"颁诏",一年一度审阅各省重案、特赐中考举人以及皇帝各季出巡、祭天、祈地前祭路之处。天安门现已对游人开放,游人可登临城楼,遥望全世界最大的广场,尽情欣赏它的巧妙艺术结构,感受到国门的威严。此外,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皇城宏伟、严谨的建筑布局,为古代建筑大师的智慧而折服。

雍和宫
雍和宫地处北京城东北,是一座著名的喇嘛寺庙。由康熙皇帝为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祯建造的皇府。1722年11月康熙驾崩,胤祯继位,改年号为雍正并迁居故宫。雍正将故地改为雍和宫,实际上此宫成为一处特务机关,名叫"粘杆处",豢养了大批特务,防止兄弟争位,对仇敌进行暗杀。1735年8月雍正突然死在圆明园,乾隆继位后,将雍正灵柩移至雍和宫直至安葬。乾隆每年来此上祭。1744年正式改为喇嘛庙。相传是雍正在世时信奉喇嘛教,也有为安抚蒙藏民族、巩固边防等传说。

圆明园
圆明园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总称。从清康熙年间始建,历经雍正、乾隆,共营造了150年,占地333公顷,建有楼、亭、台、榭、殿、阁几百处。有称福海的人造海,称前后湖的人造湖。园内有园,仿建了西湖十景、海宁安澜园、苏州狮子林,又建有具有中国风格的欧洲建筑群,融祖国名山胜景、中外名园艺术于一园,堪称"万园之园"。这座举世闻名的稀世之园,1860年10月被英、法侵略军纵火焚烧、大肆掠夺,历时两昼夜。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洗劫,遂沦为一片废墟,新中国建国前已成荒芜之地。新中国建国后种植了大量树木,遗址得到保护,乾隆年间绘制的圆明园40景文献尚存,多项整治、修复圆明园的计划正在经专家论证、拟议之中。无论如何,圆明园遗址的警世效应,得到一致认同,不失为北京一处重要景观。

中南海
中南海位于故宫西侧,又名"西苑",清廷内臣称为西海子,是几代帝王、显贵的游乐胜地。新中国建国后辟为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在地。毛主席故居就在中南海内,现已对外开放,有组织地接待游人。

周□店北京猿人遗址
周□店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镇西的龙骨山。自1929年12月发现第一个完整的"中国猿人"的头盖骨以来闻名于世,现已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当年发现的中国猿人的5个头盖骨、152颗牙齿等化石和大批石器、用火的遗迹等,证明中国猿人的生活时代是更新世中期,距今约有四五十万年。如今已设有"中国猿人陈列室",供人观赏、研究。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