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旅游”一词,古已有之。较早出现旅游一词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南朝(宋齐梁)时沈约(441~513年)的《悲哉行》,其中载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即在收录有5万多首诗歌的《全唐诗》中,以旅游为题的诗共6篇,它们是贾岛的《旅游》、李群玉的《旅游番禺献梁公》、李昌符的《旅游伤春》、高适的《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王建的《初冬旅游》、刘沧的《春日旅游》;而旅游一词在《全唐诗》全部诗句中出现过22次,如“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白居易《适意两首》)等(4),在此恕不一一列出。但是,除了这些诗(句)之外,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在我国古代的经典辞书中发现有“旅游”一词出现过(5)。
??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续编,把“旅游”一词解释为:“今泛指外出作客。” 而后于1959完成初稿,1960年印出的《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把“旅游”解释为“旅行游览”,此处是把它当作一个复合词来看待的。直到1964年1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以后,“旅游”一词才慢慢在社会上传用开来。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沿用了以前的“旅游”释义,即“旅行游览”。这是对旅游笼统的解释,其含义是比较宽泛的。至于“旅行”一词则出现较早,它有结伴而行或作客远行之意,其史料有《礼记·曾子问》:“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此外,西汉·刘向《说苑·辨物》:“麒麟……不群居,不旅行。”如果按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来解释,它指的是体育的手段之一,也是文化休息的良好活动内容。在我国,传统旅游着眼于“游”,这也可以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找到依据。如《尚书·大禹谟》:“罔游于逸。”《诗经·国风·泉水》中说:“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忧。”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游为“旌旗之流”,又作汓,意为“浮行于水”,均指某种得心应手、适意自得、与环境与天地融为一体的高妙状态。游又指嬉戏、游戏,营造人生的超拔境界。应该说传统之游不必远足,远游近游都是游,不一定完全依赖“旅”(4,6-10)。这样的旅游存在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四季的变化本身就调节了劳动和休闲。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循环往复,人们在置身于乡土自然中,切身感受到自然循环的力量、四季的变化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在现实世界里,乡土自然与当地居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契合关系,除为当地居民提供正常的生计场所之外,还附带一种可以称之为小生计的产物。就是说,经济上的考虑并不多,而玩耍或游玩的色彩则很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