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往齐学《韶乐》,自谓“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向他询问政事,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发布时间:2024-06-01 20:02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此句为何意

问题解答:

孔子去齐国学韶乐,听了之后,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究竟是什么意思?《论语正义》说:“言君当思所以为君,臣当思所以为臣,父当思所以为父,子当思所以为子。乃深察明号之大者。《白虎通·三纲六纪篇》:君臣者,何谓也?君,群也,下之所归心;臣者,缠坚也,属志自坚固;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孳无已也。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此先王之所慎,而治乱之纪也。”这里说得很清楚,君臣父子都需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君自己做得端正,才能使下民之心自愿归附;臣自己做得端正,必须坚持志向而不违背道义、礼义;父亲要按照法度、规矩来教育子女,而不能感情用事;子女要使家族不断地繁衍下去,而且父母有错误就必须谏诤而不是一味顺从,否则便是陷父母于不义。
君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无权要求臣民拥戴,也不可能得到真心拥戴;如果君王违背道义,成为虐民害物的昏君,就会被百姓推翻。臣子不尽臣子的责任,则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百姓,君王不对这样的臣子进行贬黜,就会使国家吏治腐败,最终使国家灭亡、全国遭殃。父母不尽父母的责任,不仅自己将来无法得到子女的孝敬,而且更是父母的失职,一方面对不起祖先,另一方面也对不起子女,还会给社会造成危害。子女不尽子女的责任,使父母年老没有生活保障则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见父母有错误而不劝谏则是第一不孝。
人人尽责,国家必然安宁康泰,君王尽责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臣子,再次是父母,所以,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能倒过来,也就是说,君王不尽责而只去要求臣民尽责,臣子不尽责而只去要求民众尽责,父母不尽责而只去要求子女尽责,是不符合儒学之道的。但是,君王不尽责,臣子三谏而不从,可以辞官为民;但是,父母不尽责,子女三谏而不从,却不能抛弃父母而不管。

“三月不知肉味”就是说他饿了三个月,连肉是什么味道都忘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君上要像君上,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