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多文化集聚的现象被称为千岛文化,试论述这种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发布时间:2024-06-10 05:10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希望能给我多一点的资料,谢谢了!
请你们帮一下忙了,我要写这样的一个论文,你可以把那个答案发到我的邮箱:tianguibin888@163.com中吗?
非常的感谢你们了!!

问题解答:

神奇瑰丽的"文化千岛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而外,还有48个少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之比,大约是31。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十万以上的有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人口上万的有壮族、毛南族、瑶族、蒙古族、满族等。贵州是古代苗瑶、百越、氐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汇的地方,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加之贵州地理环境的多样,山川的阻隔,历史上长期实行“土流并治”,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在贵州,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仿佛是一个“文化孤岛”。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孤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它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贵州延续下来,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一些古老的文化环境保存下来,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长期形成的山乡异俗,显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古朴独特的苗族文化

  苗族历史悠久,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贵州的苗族共360多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为集中。

  人们通常把世界民族分为两大经济文化类型,一类是农耕民族的田园文化,另一类是游牧民族的“马背上文化”。然而却常常忽视第三种文化类型的存在,那就是介于两者之间“既耕且游”的民族。苗族由于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历来有不断迁徙的习俗,以迁徙求生存,求发展。但苗族又与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以农耕为业,迁到一个地方,总要在那里驻足一段时间,男耕女织,养精蓄锐,然后再告别旧的家园,又迁到另一个地方,去建设一个新的家园。他们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遍布湘、鄂、川、黔、滇、桂各省区,还渡海到达海南,甚至越过国境进入东南亚。几百万人在大地上流动,这确实是一大壮举。?尽管他们越走越远,越走越分散,但文化传统并不曾丢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由母文化演绎成多种子文化,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拿服饰来说,如果其他民族以某种服饰作标识的话,那么,苗族是以多种服饰来做文化符号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就列有173种。每逢节日,裙角飘动,银饰丁当,蔚为壮观。这些不同的“亚族群”符号,产生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方言土语,有不尽相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群体组合。可能是由于长期迁徙、融合的原因,苗族的语言特别复杂,分为三大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但都同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在贵州的民族节日中,苗族节日约占总数的60%以上,这是地域分散、习俗不一的结果。“跳花”一类节日集会最为普遍,内容大同小异,都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但时间、形式、称呼就不同,有的叫“跳场”、“跳月”、“跳洞”、“跳年”;有的叫“玩花坡”、“坐花场”、“跳花场”;有的叫“芦笙节”、“爬山节”、“赶秋坡”;有的则叫“姊妹节”、“闹冲”等等。苗族过苗年,贵阳、黄平、松桃等地过“四月八”,清水江流域则过龙舟节,黔东南苗族在鼓社节祭祖,此外还有迎雷节、斗牛节、祭树节、杀鱼节、招龙节等等。苗族歌舞丰富多彩。歌有古歌、游方歌、飞歌、酒歌、丧歌、祭祀歌诸种,以古歌、飞歌最具特色。苗族乐器芦笙、唢呐、木鼓、筒、姊妹箫、木叶等别有韵味。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舞,包括芦笙排舞,芦笙圆舞、芦笙四方舞、芦笙导舞、芦笙群舞、芦笙莽筒舞、芦笙鼓舞等。这些舞种历史悠久,传承性强,普及面大,参加的人多,保留了许多原始、古朴的特征,如注重节奏感,强调步伐整齐,群体性极强。成百上千的人在一起跳,动作却惊人的一致,表现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苗族竞技性的舞蹈,有芦笙双人舞、连环套吹芦笙舞、滚山珠等。苗族文化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苗族古歌,以诗的语言世代传承,把几千年的历史串联起来,从原始走到现代。六枝梭戛的苗族,至今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古老工艺和文化习俗,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在那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文化生态博物馆。

  雷山西江的“千家苗寨”,苗家吊脚楼层层叠叠,气势恢弘,还有古老的“鼓社”组织,神秘之门还没有真正打开。

  风情浓郁的布依人家

  布依族源于古代的“百越”,主要聚居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共240多万人。

  布依族是一个“稻作民族”,很早就耕作水田。他们的村寨多依山傍水,“水边寨”里有“干栏式”建筑或石板房。饮食习惯突出糯米饮食,糍粑、米花、五色饭和糯米酒别有风味。他们还善制菜,用以招待贵客。他们的服饰清秀简洁,妇女常在衣裤边缘镶上花边,腰间系一条围腰,头上用白布或青花布包头。布依族原先是以十一月或十二月为岁首,现普遍过春节。传统节日主要是“三月三”、“六月六”,在祭山神、土地神之后开展各种活动。?布依族人民爱唱歌,以歌抒情,以歌叙事,娓娓动人。大歌、小歌和大调、小调保留着古朴风貌,还有笔管歌、勒尤调、姊妹调等。男女青年交往多采取对歌形式,所以歌节歌会颇多,著名的如安龙的毛杉树歌节、兴义的查白歌节、惠水的董郎桥歌节、独山的麻坡歌节、长顺的古羊“六月桥”歌节及老鹰坡歌会等。民歌《好花红》是布依族音乐的佳作。?蜡染在布依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镇宁、关岭一带,妇女自幼学习以蜡在白布上作画,浸于蓝靛染缸。染成的布,蓝底白花,并有人工难以描摩的“冰纹”,格外好看。还有一种叠染,是将布料按所需花纹折叠后用线捆扎,浸入染缸,洗净后花纹凸显。安顺、镇宁的蜡染厂和众多农户生产各种蜡染制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布依族有自己的戏剧,是由民间流行的“八音坐唱”发展而成的。布依戏有落调、浪哨腔、喊板、灯调、苦调5种曲牌,演员有“三旦七生”,表演时走三角步。伴奏乐器有牛骨胡、葫芦胡、笛子、锣、钹等。离贵阳不远的花溪镇山村,现设为文化生态博物馆,集中反映了浓郁的布依风情

  鼓楼下的璀璨文明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三穗、天柱、剑河、镇远、岑巩及铜仁地区的玉屏、江口、铜仁等地。共有140余万人,占全国侗族人数的一半以上。

  走进侗乡,山清水秀,绿树烟笼。“走马转角楼”般的外廊式木楼,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立着一排排竖梯式的禾架。溪上建有风雨桥,它将桥梁、长廊、楼阁浑然结为一体,既利于交通,又可美化环境。侗乡最富魅力的是高高耸起的鼓楼,它因楼内或楼前悬挂一面铜鼓而得名,是侗寨的象征。鼓楼堪称民族建筑的瑰宝,是侗家文化标志。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在侗乡发展为高层建筑物,著名的从江增冲鼓楼高达14层。鼓楼是楼、塔、亭、阁的巧妙结合。

  鼓楼还是侗族人开展社会活动和休闲娱乐的场所。侗族古代有一种村寨联盟组织称为“峒款”,他们常在鼓楼前集会议事、裁决纠纷、举行庆典。侗族至高无上的女神是“萨岁”,祭萨岁的活动就在鼓楼附近的“萨坛”举行。青年男女常相约在鼓楼,以歌抒情,通宵达旦,名为“行歌坐月”。老年人也常聚集在此聊天,谈论古今。村寨之间相互走访,侗语称为“月也”,迎宾送客也在鼓楼前。?侗族是个爱好音乐的民族,“男弦女歌”蔚然成风。侗歌格调平和,旋律优美,抒情细腻,腔调幽雅。引起世界关注的侗族大歌,分为一般大歌、漫声大歌、叙事大歌、数唱大歌、童声大歌数种,是一种从民间自发滋生的多部合唱,也是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大歌中,漫声大歌最为精彩,全由女性演唱,曲调优美,嗓声动听,如蝉鸣鸟语,如流水潺潺。女声复调变化多端,和声效果更是美妙。童声大歌由儿童演唱,天真烂漫,充满稚气。?侗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侗年、“三月三”、祭牛神、吃新节等。节日期间,人们手牵手、围成圈圈跳“哆耶”。斗牛是侗族人民喜爱的活动,牛与牛斗,胜者称“地雷公”、“震天王”。抢花炮也是侗族的一种别致的竞技体育,选手们在一起比速度、比机智,比集体协作。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有苗、布依、侗、水、仡佬、彝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是以夜郎为代表的山地文化的诞生地,还是一个民族流动的大走廊,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形成奇异的“文化千岛”,堪称民族文化的宏大博物馆。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衣族八音座唱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享誉海内外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