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唐以来,世人胜爱牡丹”是怎么回事啊?

发布时间:2024-05-24 01:59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如果说“自李唐以来,世人胜爱牡丹”是一个历史事实,怎样理解这一情形的成因?(尽量详细)

问题解答: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有以下原因: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是唐代诗人李正凡赞美牡丹的诗句。当时的皇帝唐文宗听了之后很是赏识,从此牡丹便获得了国色天香的美称,留誉千年史册。

  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会长 、林业大学教授 王莲英:牡丹的雍容华贵象征着唐代的繁荣昌盛,所以唐朝人特别激赏牡丹,视牡丹为国花。尤其是在皇宫里头,这些嫔妃头上戴牡丹,屋里插摆着牡丹花,庭园里栽的是牡丹,都是这种美好的象征,尤其她们欣赏牡丹插花,那是非常讲究排场的。比如说,插牡丹花,就必须得用上等的、很好的工具、剪刀,用非常上乘的瓷盆、瓷器,名家的名窑生产的容器,用非常好的,软质的水来浸泡它。欣赏的时候,要求视觉、听觉、嗅觉,可以是多层次的美感的一种享受。你要欣赏一盆牡丹插花,必须放在一个很高的、红木的几架上,后边还得放一个名人的字或名人的画。另外大家来欣赏它还得品尝着老酒,听着悦耳的乐曲,还可以即兴的赋诗、演唱,满足这种视觉、听觉和味觉多功能的享受,整个把欣赏的场面和人的情绪都融合在一起,融合在生活当中。

  牡丹不仅生长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更牢牢地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繁荣昌盛的象征。难怪中国人如此执着长久地钟爱着牡丹,难怪亿万炎黄子孙不约而同、心心相映地尊奉牡丹为中国的国花。

  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会长 、林业大学教授 王莲英:牡丹它那种独特的神韵和那种王者的风范和这种气质,还有它那种非常富贵、吉祥、美好的这种喻意,一种象征性,更引起人们对它的喜爱,因为由于它硕大,端庄、雍容华贵,因此在中国人的眼里,牡丹就象征着宝贵、兴旺、发达。那么做为我们人类来说,谁不希望幸福呢,谁不希望富贵、昌盛呢?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把牡丹视为我们国家昌盛富强的一种象征。

牡丹以其花大、色繁、雍容华贵而被誉为花王,是富贵、繁荣、昌盛、吉

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唐代就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

城”的盛况。牡丹以其万紫千红的艳丽色彩、锦绣成堆,似乎就象征着盛唐时

候的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富足、美满。同时唐人善于赏花,写了许多有

关牡丹的诗词歌赋,从侧面体现了唐人生活美满与他们的高雅情操。

"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尤其钟爱牡丹。我们的祖先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谢康乐更具体指出种植的具体情况:“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御览》)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 )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微,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评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 花技术之先河。

我想是原于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吧
相传武则天登皇位,自称圣神皇帝。一年冬天,她突然兴致大发,带着群臣和宫女,侍卫到上苑饮酒赏雪。她发现在那白皑皑的雪堆里,有朵朵盛开的红梅。武则天真是高兴极了!禁不住吟诗一首,抒发她的喜悦情怀。随同赏花的大臣们一看皇帝如此欢喜,都争相给她敬酒。
这时,有个大臣说:"武后,梅花再好,毕竟是一花独放。如果你能下道圣旨,让这满园百花齐开,岂不更称心愿吗?
另一大臣摇摇头说:"如今严冬寒月,梅花开放正适时令。若让百花齐放,需等来年春天。"
武则天听罢哈哈一阵大笑,说:"春时花开,不足为奇。百花斗雪竞放,方合我的心意。"
为了显示自己是真的帝王星转世,她想着让百花斗雪竞放。于是,令宫女拿来文房四宝,当即手握霜毫,蘸饱浓墨,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 莫待晓风吹。
写罢,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
第二天,晨曦初露。就有宫女推门而入,欣喜地禀报:"万岁,上苑的百花全开放了!"
这时,满朝文武百官都纷纷跑来,观看稀罕。武则天面对众卿,得意忘形,迈着大步朝花从走去。她一看花丛中唯有牡丹未放,一股怒火油然而升。心想,这还了得!君言不从,我还如何临朝执政?况且对着这些文武百官,岂不有失脸面?她越想越恼火,破口大骂:"大胆牡丹!竟敢如此放肆,抗旨不开。放火焚烧,一株不留!"说罢,愤然而去。
武士们领旨后,马上点柴引火,扔入牡丹丛中。霎时,浓烟滚滚,烈焰熊熊,只烧得牡丹噼噼啪啪乱响。
正当午时,大火燃尽,牡丹花圃化成一片焦灰。内侍禀报武则天:启禀万岁,牡丹已焚烧成灰。
武则天怒气未消,恶恨恨地说:"连根铲除,贬出长安,扔到洛阳邙山,叫它断种绝代!"
武则天为什么要把牡丹贬到洛阳邙山呢?原来她常来洛阳,到过邙山。她知道沟壑交错,偏僻凄凉,好叫她在媾孤苦受罪,以解她心头之恨。
武士们又马上挥起铁镢,把牡丹连根掘出,连夜装车送住洛阳,扔到了邙山岭上。谁知,牡丹一入新土,就又扎下了根。来年春天,满山翠绿。
牡丹在洛阳繁盛了,这种牡丹在武则天的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洛阳人赞它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后人又起名叫"洛阳红"。
也许正是因为的矢志不移和坚贞不屈让许多文人墨客喜欢,争相效仿,作诗传诵,让牡丹为世人所喜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李唐时期的人爱慕虚荣,争权夺利,牡丹代表富贵,所以他们都很喜欢牡丹。

爱莲说 周敦仪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