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十岁贝司手.谁知道姓名?

发布时间:2024-05-17 16:14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前年看的一张报纸.
标题是上海第一贝司手.

第一批把菲律宾乐队从百乐门挤走的那个队.

姓郑....后面还有两个字.但忘记了.

报纸上说是还在做场子.而且在浦西做完场子.骑自行车坐渡轮过去浦东赶下一场.

谁知道.最好有近况......答案准确加分五十

问题解答: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便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步流行爵士乐。1946年,以中国演奏员为主的吉米·金大乐队在百乐门亮相,打破了菲律宾和白俄乐队对爵士乐市场的垄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爵士乐概念重返上海滩时,本土留存的乐手大多已年过花甲,清一色的老年人在饭店演奏当年老曲,成为一段时间内上海爵士乐的唯一“代言人”。但演奏的毕竟是和菲律宾乐队同样的谱子,从专业层面上讲,没什么可大肆炫耀的,只不过换了汤,没换药。从历史的眼光分析,并非没有能力换,重要的是没这个时间换。因为没几年功夫,上海爵士历史便告一段落。当爵士乐真正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时,这个曾经的“东方巴黎”就与爵士乐断绝得干干净净。

  当年在吉米·金大乐队任贝司手的郑德仁先生认为,尽管爵士乐已有百年历史,但它的性格却越活越年轻,形态一直在更新,我们在保留原有爵士乐形态的同时,也应让观众了解日新月异的爵士乐。

  有人也认为虽然这些年里开始号称爱好爵士乐的人一茬接一茬地冒了出来,大上海的百乐门也找出了80岁的郑德仁老先生说是要重整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里吉米·金领衔16人BIG BAND的声威--虽然在刘元们看来:当时也罢,现在也罢,所有那类单纯的演奏都还远没有触及爵士乐真正的灵魂。至于那些和时尚纠缠不清的爵士乐爱好者,可能就连他们自己也分不太清他们到底是姿态性地迷恋上了爵士,还是当真从骨子里爱上了某种只能和爵士乐共生共长的姿态,他们太眩晕于和他们的自恋相互催眠。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就因此呈现为:当爵士乐进入中国的年头越来越久,当新鲜感过去、时尚感过去,我们对爵士乐的认识反倒愈加迷惑,而爵士乐在国内的位置也越来越显出几分特别的尴尬。

  尽管爵士乐已有百年历史,但爵士乐的性格是越活越年轻,爵士的形态毕竟一直在更新。我们不能苛求郑老先生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传统摇摆乐的概念在郑老的心中已根深蒂固,其中更多的是情感和怀念的因素所致。我们应该允许这座城市因为历史的缘故保留和延续一种怀旧的气质,但前提必须是原汁原味,绝非郑老先生无可奈何的挂羊头卖狗肉的景象。

  郑老的CD

  上海老百乐门爵士五重奏(HDCD) (Pbylmount Five Quintet Jazz of ShangHai)
  http://www.asiade.com/productdetail.asp?pid=220500

  世界名曲合奏精品4沙龙乐队套谱 版
  http://zker.cn/book/1279288

  BMG 上海老百乐门珍版爵士/西洋篇
  http://www.338av.com/static/detail.php?ProductID=SHLBHDCD11064035219

  上海百乐门珍版爵士:中国篇(CD)
  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8719/8719674.shtml

  就这些了啦~~

  这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因为虽然是搞jazz的,而且是上海的,而且很老了,名字也一样,但是有一点出入,不清楚,自己判断吧~~

  应该是的,但是是指挥编曲。

  上海老百乐门元老爵士乐队

  编配指挥:郑德仁 萨克斯:吴雍禄 小号:薛文俊、周万荣

  长号:陈富 钢琴:余敏昭 鼓手:程岳强 吉它:周康临

  百乐门爵士乐 (Pbylmount Jazz)
  http://www.cnave.com/productdetail.php?pid=107142

  【郑德仁守望轻音乐】
  低音提琴演奏家郑德仁,素有中国轻音乐之父美称。

  问起郑老,何以痴情于轻音乐,他说:“正规严肃的交响乐,往往使广大的人民群众感到高深莫测而望而却步。而轻快短小又极具旋伸性的轻音乐,使人愉悦,可以培养出众多爱乐者,使之进入欣赏、接受交响乐的圣殿。从某种意义上说,轻音乐是连接交响乐的桥梁,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很大好处。”

  郑德仁青少年时代,从参加石人望组建的口琴会后,接触西洋音乐。而后自学小提琴、小号。18岁时组建华人小乐队,在各夜总会演奏。一年后,不满足业余现状的郑德仁,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俄籍大师余嗟夫,学习低音提琴,这为郑老以后从事作曲、演奏、教学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出于对轻音乐及爵士乐的喜爱,郑德仁在工作之余,常常随乐团的外国乐师去参加旧上海各个外侨俱乐部沙龙乐队的轻音乐演奏。每次这样的演奏会,成了郑老学习轻音乐、爵士音乐的课堂,从中大量汲取了从正规学院教材中学不到的知识。

  1956年8月的全国音乐周上,毛主席发表了文艺“双百”方针的讲话。不久,主管上海文教的副市长金仲华,指示上海音协组建全国第一支以演奏轻音乐为主的管弦乐团。上海音协副主席黄贻钧力荐由郑德仁组团,并任指挥兼作曲。上海轻音乐管弦乐团,从此诞生。

  正当年的郑德仁如鱼得水。他除了将大量的外国名曲名歌改编成轻音乐外,同时更多的是自己创作、发掘、改编我国各民族音乐的精华。《新春圆舞曲》《江南好风光》《欢乐》《彩云追月》《阿拉木罕》《玛依拉》《采茶灯》等大量轻音乐曲,应运而生,为乐迷们所津津乐道。在1963年的第四届《上海之春》专场演出,引起轰动。

  改革开放后,年愈花甲的郑德仁,又组建了名闻遐迩的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等。几年前,美国《经济日报》的记者采访郑老,请他讲述一些难忘的往事。当说到1945年春,去大光明电影院,聆听一代日本歌星李香兰的独唱音乐会,担任伴奏的是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指挥是自己的作曲老师陈歌辛,并当场拿出已绝迹的当年演出的说明书……

  数周后,这段文字和说明书的照片,被一家日本大报转载。已从日本文部省长官退休的李香兰(山口淑子)见报后,当即与这位美国记者联系,要与郑德仁见面。

  2003年秋,长期致力于日中友好的李香兰,只身飞抵上海,在著名中国作曲家陈钢的陪同下,在下榻的金茂大厦与郑德仁夫妇见面(见图)。两位音乐大师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郑德仁“送还”这张弥足珍贵的说明书,李香兰则送给郑老一架日产照相机,留作纪念。

  当晚,金茂大厦歌舞厅里,在郑德仁先生的伴奏下,李香兰深情地唱起了《夜来香》……《激动后记》

  中国轻音乐之父郑德仁先生是父辈的朋友,小时候看我手大送给一架自己发明的小孩子用的倍大提琴希望我学习。想不到八十多龄高郑老先生还活跃在轻音乐舞台上,轻音乐使人永远年轻。朋友!喜爱轻音乐吧!

  照片:http://xmwb.news365.com.cn/xqtygb/200612/W020061210534468120779.JPG

  访谈:(繁体)
  http://www.cdhall.net/asp/bbs/frmContent.asp?CommentID=30586

  郑的访谈节选

  郑德仁则比较幸运,由於毕业於上海音乐学院,文革时期,江青改革戏剧,郑德仁所学派上用场。如今,郑德仁名片上印的是「上海交响乐团国家一级演员」。兼任台湾人重开百乐门音乐顾问。看尽上海近百年绮华梦的老人说,现在的感觉很好,彷佛一切又回到从前。

  进入新世纪,黄埔滩又散发出耀眼光辉,当年百乐门红歌星金妮、爵士乐队大提琴手郑德仁,今天已是八十岁老人,做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当年上海滩多少名人往事,仍在他们心中日夜跳动著。

  一九四七才到百乐门演奏的郑德仁透露,蒋经国自律甚严,即使应酬也从不下舞池跳舞,但蒋纬国常偕其夫人石静宜到百乐门又唱歌又跳舞,特别是在周六晚上。他说,蒋纬国生性风趣,夫人更是美丽大方,「乐团都对夫人留下深刻印像,夫人高兴时,还会跑到台上唱歌,蒋纬国在台下跟著唱」。

  两位老人说,最风光的时候是抗战胜利那年,一九四五年,二战结束,上海经济畸形发展,市场空前繁荣,各舞厅生意兴隆,到晚上十点即座无虚席,彼时,爵士乐队台上演奏,宾客翩翩起舞,歌手轮番上台,盛装舞女周旋客人间,真是个「不夜城」。

  郑德仁说,「美国军舰停在吴淞江口,上岸美军一百、二百美元消费是小场面」。

  四十年代上海舞厅是龙蛇混杂。既是销金窟,要有钱、有闲才能去。白先勇小说中的金大班(金兆丽)一角,闻名台港及大陆。但郑德仁表示,「金大班」只是个虚构人物,「百乐门没有这号人物,大班舞厅就是舞小姐经理,都是男人做的,说不好听是拉皮条的,那有女人干这个」。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