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找到旧上海的资料?还有旧南京路的资料?

发布时间:2024-06-02 07:00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越详细越好,谢谢

问题解答:

80:
  如果说,80 年代以前,博士论文中比较多地关心精英人物和政治、经济大事;那么,80 年代以后,较多地转向对社会底层人物和妇女问题研究。这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突出变化。类似这样的论文有《上海邻居:五里桥社区建设》 、《在家庭和国家之间:上海里弄邻居中的社区活动和市民组织》 、《心理困境和社会关系:上海居民之研究》、《寻找新的女人气质:上海职业妇女,1912-1945》 等。其中,《寻找新的女人气质》颇能说明海外博士对于妇女研究的热情。这篇长达三百多页的论文表明,学者们对于20世纪上半叶职业妇女的出现关注备之。

  为什么80年代以后,里弄研究、大众生活和妇女研究会这样地热闹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研究趋势?主要应该有这样的两个原因:其一,与“文革”和改革开发以后的中国发展有关。“文革”以前,很多海外的中国学家都认为中国是中央极权主义,集中研究中央政权特点及其运行机制;“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发现中国的地方政权、基层机构也充满活力,这正是以前很忽略的问题;其二,和西方年鉴史学、新史学思潮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有关。新史学思潮和后现代主义的很多主张是不谋而合的。这就导致历史研究对象的“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贵到贱”,包括广泛地关注妇女史的研究。笔者发现,美国西部大学尤其加州系列的大学,对于妇女史和性社会史的研究尤为热烈。这种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的转换,是对上海研究的创造性突破。至少我们自己的上海问题研究中,妇女史研究和妇女问题研究还相对地薄弱。

  还有一个关注点,就是比较手法的颇多运用。138篇论文中,展开城市间比较研究的博士论文还是不少的。举其牢牢大者有:《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圳和上海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三个亚洲城市的比较分析,上海、东京和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洛杉玑诸城市老年华人的家庭之社会支持模式:子女孝顺问题》 、《北京、上海、苏州:现代化、城市化和中国传统城市的保持中的房屋发展》 、《中国城市的不平衡发展:上海、深圳、郑州之间的社会经济指数比较》 、《苏州的衰弱和上海的崛起:城市变化之经济生态的研究,1756-1894》 等。这些比较研究的论文,有相当的说服力。而比较手法利用较早的,应提到密西根大学的墨菲(Rhoads Murphey)教授,他早年关于上海研究的博士论文《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就有相当部分比较研究的文字。不仅将上海和广州、汉口、杭州比,还将上海与河内、仰光、西贡、曼谷比,试图说明上海对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作用。比较研究的最大意义,也许就是使问题的探讨思路开阔,克服研究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全局与局部关系,寻找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发现历史现象的因果和异同,是历史学家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联系的重要方法。目前我们的上海研究中,比较研究的手法不是很多,尤其是国际大都市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状况的改变,有待于我们更多的学者走出国门,有更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和广博的学术素养的积累。
  90: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始,上海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几乎是同时,人文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发出对上海文化建设批判的强音,至今持续不断。这种现象与上海传统以及知识分子的上海生存有着深刻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知识分子对上海的文化批判有着一脉相承的传统,即伴随着上海现代性的脚步对上海文化的审视,从鲁迅对“海派”的剖析、梁漱溟关于上海“堕落”的判定,到龙应台、余秋雨的“上海人”概念、杨东平“城市季风”对上海文明的追踪,我们看到这些批判集中上海在全球化发展的两次大潮之时,其相似之处在于在两次批判都形成于“市场原则”和“经济理性”主导下的物质化倾向高速发展的背景,不过区分在于两次批判对上海传统的认识依据有异。

  30年代,上海中西文化交汇、华洋杂处、移民丛集,这些成为大家批评取材的依凭;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批判者们除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以外,30年代则又成了重要的批评参照系,构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想像的重要页面。这种文化想像通过知识分子的粉饰,经由大众媒介的传播,变成了弥漫于上海人的浓重怀旧情调。甚至成为上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一部分人的时尚追求。

  21:
  就现在 。南京路是上海商业的象征,也是上海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万商云集的寸金宝地,也是国内外购物者的天堂。南京路凭借其风格迥异的商厦、先进的装备设施、繁花似锦的橱窗、琳琅满目的商品、现代化的管理、舒适的购物环境,成为与纽约的第五大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伦敦的牛津街、东京的银座齐名的世界超一流商业街。从一条田间遛马小道到“冒险家的乐园”,直至发展为誉满全球的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不仅拥有繁荣和辉煌,也曾有过艰辛和屈辱。经历一个半世纪风雨沧桑的南京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勃发出新的生机。在新世纪里,南京路将向世界展现一幅更绚烂宏伟的画卷。

  二、旧南京路商业街的特点

  1.地区优势

  南京路地处租界,濒临黄浦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租界对西方人来说,是移植在异国的一方乐土,他们竭力按本国的观念和模式改变这里的一切。欧风东渐,租界先知。西方文化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使南京路大踏步走在社会的前列。租界建立后,工部局在南京路上陆续建造高楼大厦。南京路于1865年安装煤气灯,1881年部分商店开始使用电话和电报,1882年出现上海第一部公用电话并有了电灯,1883年接通自来水,1908年开通有轨电车,1906年汇中饭店设置了远东第一架载人电梯。房地产巨子哈同斥资60万两白银于1875年在南京路铺设400万块印度铁藜木,使之成为远东最华贵的道路,附近的地价自然就扶摇直上了。南京路、四川路转角处的地价曾高达每亩35万两白银,为开埠时的7万倍。工部局十分重视南京路的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据《沪游日记》载,当时南京路“其平如砥”,一经损坏,随时修补;马路每日打扫两次,又有洒水车洒道,“终久异常洁净”;十里长街“两旁所植,葱郁成林,洵堪入画”。以上的一切使租界与华界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促使了南京路商业街的高速发展。

  2.洋货充斥市场

  南京路商业街兴起后,洋行大力推销洋货,销量逐渐超过京广杂货,兼售洋货的广货店改称洋广杂货店。一批大型批发商向洋货“包牌经营”或自定牌号,独家批售,垄断市场。19世纪70年代以来,经营洋货的商店、拍卖行大量开设,南京路和金陵路上的洋货店占上海的59%。由于洋行的日用品、布匹、呢绒等进口量逐年增大,在抛球场、盆汤弄一带洋货“聚集成市”。在南京路上,不但外商的惠罗、福利等公司推销洋货,甚至华商开设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洋货也占了相当比例。永安公司在1918年开业时,洋货占75%(其中化妆品为95%),30年代末占60%,40年代末占70%;大新公司1936年开业,洋货占50%,40年代末占40%。原大新公司老职工回忆道,大新公司“26个商品部,除了南货部以外,部部都有洋货,甚至草纸、扫帚,都是舶来品”(据黄浦区档案馆资料)。在南京路上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名品,如英国的纺织品、法国的化妆品和油画颜料、瑞士的钟表、美国的电器、德国的五金器材、瑞典的搪瓷、捷克的玻璃器皿、日本的毛巾等,南京路成了各国名牌产品的陈列所。抗战胜利后,美国在上海倾销剩余物资,以低廉的价格占领了上海市场。南京路上,无论是大公司货架还是小摊贩货堆里都摆满了美货。在中央弄、沙市路旁边还开设了一个专营美货的集市“新康联合商场”(习称“中央商场”),经营范围包罗万象,有军用大衣、牛仔库、尼龙丝袜、巧克力、奶粉、香烟、罐头食品、药品、钢笔、打火机、剃须刀、香水、胭脂等。人们形容南京路是“玻璃(塑料、尼龙制品)的世界,美货的天下”。

  3.商业与文化娱乐联姻

  五光十色的商品和流派纷呈的文化,交织出南京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南京路的繁荣是商业和文化娱乐活动相互促进的结果。早期的跑马场、抛球场都是沪上著名的娱乐场所。每至春秋赛马,观者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厥状如狂”,尤其青年士女“看者如堵”。19世纪60年代,南京路新花园旁开设一洞天茶楼,三层杰阁,是观看“宝马香车”和欣赏“笙歌夜谱霓裳曲”的好去处。清末民初,在租界繁华之处,有不少歌舞娱乐场所。舞厅内有歌星伴唱,以舞为主,南京路、西藏路北侧的黑猫舞场是上海第一个有中国舞女的营业性舞厅;另有一类茶楼里的演唱,如—乐天茶馆有唱曲者挂牌演唱,属清唱配以简单的乐器伴奏。民国以来南京路上大量兴办各类游乐场。1914年,在新新舞台屋顶创办上海第一家游乐场“楼外楼”,有说书、杂耍、滩簧等节目,还举办兰花会、菊花山、梅花集等花展。1917年,先施公司在屋顶开设先施花园,演唱戏曲和歌曲,因游客踊跃,又将四楼北部及以上部分增辟为游乐场,真正做到了“集衣、食、住、玩、消费为一楼”。1918年永安公司开设游乐场,以后又增设溜冰场、影剧院、舞厅等。同年,新世界在原址对面创办北部游乐场,设大剧场、说书场、布篷献艺场、自由厅和跑驴场。1927年,新新公司也开办屋顶花园游乐场,并在五楼创建全国第一个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凯旋电台”,播出新闻、广告、商情、音乐等。电台四周用玻璃装饰,玲珑剔透,俗称“玻璃电台”,大做广告,促进销售。1936年,大新公司在四楼开设书画部,展览名家作品。五搂设舞厅。从六楼至十楼及屋顶为游乐场,内有戏马台、银河桥、垂虹径、万花棚等景点,号称天台十六景;还设有剧场8个,座位2000余个,每日游客近万人。不久,新世界游乐场在三楼开办高乐歌场,集群芳会唱、京剧彩排和时代歌曲于一炉。南京路上的各家游乐场还经常举办花卉、盆景、书画、灯彩等展览。1933年,大光明电影院改建竣工,设施豪华,号称远东第一。30年代中期,永安公司挑选容貌标致的女职员,创办上海第一支时装表演队。30年代后期,沪上不少餐馆利用就餐前后间隙举办各种音乐茶座,南京路上新雅、大三元、新都、南华、五层楼等餐馆聘请女子唱曲,并有乐队伴奏,游客还能携伴跳舞,餐馆生意颇佳。南京路上的商业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而南京路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商业服务的,在招徕顾客、广告宣传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黄浦档案局”有这些资料!

上海图书馆也有。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