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安旅游,哪些景点是对军人免票的?

发布时间:2024-05-31 18:54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哪些景点是对学生免票的?

问题解答:

除了大慈恩寺,大部分景点都对七十以上老年人免费.大慈恩寺门票25 元.军人嘛,没注意.
  不过西安所有景点门票加起来不过 600 元,这么远去了,就不必这样计较了.免也看,不免也看.
  对学生免费的好像不多.
  上半年我去了西安,回来写了篇小文,拷贝给你.
  西行记----西安
  。。。。。。。。。。。
  临潼在西安以东,因为是节省那几元钱车钱,我们先到了临潼,到临潼自然是为了那古老的兵马俑。
  在兵马俑一号展厅里,面对阵营整齐的陶俑,我没有研究它们的队形,也没有细究它们的面貌、表情、发型、和服饰,没有推想它们手中当年把持的是何种兵器,而是想像当年制作时的盛大场面和个中艰辛困难。一号展厅侧有 360 度环幕电影场,正播放影片,演示两千多年前制造这些陶俑的过程,满足了我这另类想法。
  到了临潼自然要去华清池,我对当年杨玉环在那洗澡毫无兴趣,纯粹是为留下脚印而来,脚印留下了,就跳上去西安的中巴车。临潼西安仅一小时车程。
  西安,该游览的地方不少。荐福寺里的小雁塔声誉不小,还有奇闻:明成化 14 年(公元 1478 年)一次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出现愈尺的裂缝,44 年后又一次地震,这裂缝竟然因震而合,完好如初。时主持堪广和尚曾目睹此“神合”过程。嘉靖 34 年 9 月,一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荐福寺,听后惊异万分,把此史料题刻在小雁塔的北门门楣上,全文如下: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此石刻仍在。
  大雁塔在大慈恩寺里,大慈恩寺是唐王朝的国家寺庙,等级甚高。那时侯举子中了进士,都要到大雁塔写上自己的名字,美名曰“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
  西安城墙在明洪武元年(1374 年)增修,成今日规模。城墙高12米,顶宽 12--14 米,底宽 15--18 米,周长约 13·7 公里,呈长方形。城垣全用表砖砌成,保存完好
  建于明洪武年间,三十多米高,当时用来报时记刻的钟楼和鼓楼,相距仅数百米,依然当年雄伟。
  有千二百余年历史的大清真古寺,寺建筑基调是中国民族风格,而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游客来到这里,都会自觉肃静庄重。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师,把我国盛唐时期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要求结合为一体,展览品汇集了陕西文化精华。这里更是观众如潮。
  碑林展室很小,在如林的碑石和密密的游客中,你得侧身蛇行,才能越过丛丛游客,从这块碑石过到那块碑石。对书法我一窍不通,不懂欣赏,仅仅是找找那块碑的写家更古老。寻找我知名的古人。奇怪的是也有老外插在人群中,俯身细看碑石的英文说明。他们也想了解中华书法?这中华书法太博大精深了,你一时半会弄不懂,还是别挡道了。
  这里每个景点里,游人穿梭交织,唯独有个地方人不多,在繁华闹市中显得格外清静,这就是鼓楼下北院门西洋市小巷口的“榜眼故居”。
  这位榜眼爷叫高岳崧,明崇祯十四年十二岁的高岳崧即参加科举试,康熙年间高中榜眼,后官居大司空(据展馆公示的说明,大司空是建设部长,国务委员级,但是清并无此职务和职称)。乾隆爷亲书“榜眼及弟”的匾现仍高悬门额。
  故居面积两千余平米,显得有些拥挤,此堂那厅都紧紧挨连,天井也小小的。但是这里对联多多,都对仗工整,寓意深远,堪称佳作。抄几联与读者共赏。
  有读书声有纺织声有儿童欢笑声方见得家声果好;
  无乖戾气无落寞气无富贵娇奢气才称为福气真高。
  此联透出作者的老练,猜想是高先生老年所作,大多数老年人不都是希望这样的光景吗?
  榜眼爷晚年的日子过得很潇洒,有联为证:
  观幽兰佳菊常守节日光清静;
  喜淡饭布衣不欺天心地泰然。
  榜眼爷当然会用联促教子孙,看:
  静以修身俭以养性;
  入则笃行出则友贤。
  再看:
  学贵有恒切莫半途而废;
  才需积累休忘一篑之功。
  三看:
  受荫祖先须善言善行善德;
  造福子孙在勤学勤俭勤劳。
  有佳句不妨再看看:
  与有肝胆人共事立身立业;
  从无字句处读书明理明心。
  好一个从无字句处读书,读到这份上可真是工夫到家了。
  这榜眼爷的老宅所在地的北院门是啥地方?答,食品街也,西羊市是啥地方?答,清真小吃巷也。这里通街满巷都是卖吃的店铺摊点,还包括天南海北摩肩接踵肆无忌惮的游客。
  早闻西安小吃有名,我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品小吃。首先尝的是西北名点“羊肉泡馍”。我们俩人在一间挂着“老孙家”招牌的泡馍店里坐下。老孙家是知名招牌,颇有名气,可是后来发现西安城里最少有一百家“老孙家”。
  在前有人提醒羊肉泡馍油腻量多,我和老伴就只要了一份。一会儿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泡馍和两小碟甜蒜头和辣椒酱搁在我们面前,盖面的香菜清香跟羊肉浓郁味随热气散发四开。
  馍者,硬面饼子也,只不过我们的馍是店家切就的,而邻座的食客则是自己在一小块一小块在掰。刚吃羊肉泡馍还不觉得怎样油腻,后来不然了,觉得嘴唇像糊满了一层厚厚的油脂似的,幸好那甜蒜头和辣椒酱帮忙,才享受完这份西北名食。
  “贾三包子”榜上有名,包子是灌汤包,享用这包子得有讲究,否则浓汤准会弄赃你的衣服。吃包子的第一步是轻夹到勺子里,第二是破皮喝汤,再才是吃包子,尝过的人都说这包子的皮比馅还好吃。这位贾三老板颇会生意,与来这里吃包子的多个知名人士合影,并将照片高悬店堂,这样的来宾中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知名人士人乔羽、黄宏等十八九人。贾三的大哥贾大也在大慈恩寺附近开了间“贾大包子店”,我们也进去品尝了,与弟弟贾三不相上下。
  有“酸菜炒米”的招牌在吸引我,炒米?好奇心驱使我去看个究竟。原来就是肉丝青椒丝酸菜丝炒饭,但香喷喷亮闪闪地,人见人爱,于是将它列为下顿的食品,并一再品尝。
  “镜糕”有点像湖南的杯子(形状)发糕,只不过表面裹有糖豆粉,用竹签签了边走边吃。我早已习惯坐在店堂里四平八稳安祥进食,如今无处可坐,只得举着竹签旁若无人地穿街过市,倒是别有一番感受。
  “柿子饼”是柿子泥加面粉再填入枣泥豆沙花生馅,油煎食用,甜蜜蜜的,也是没处坐,竹签签了边走边吃。
  “甑糕”是西安平民化食品,主料是大米红枣,在大木饭甑蒸熟,一勺一勺盛到快餐盒里称斤论两出售。
  “凉皮”就是我们这边的米粉,他们习惯凉拌。
  出门最尴尬的事莫过于捂着肚子满世界找厕所了,所以每次出行除了带上黄连素片外,就是控制饮食。这回例外了,因为实在抵御不住满街巷食品的引诱,我们四上北院门,放开肚皮吃。镜糕、柿子饼、臊子面、甑糕、凉皮、蜜糕、韭饼、焦盐核桃、锅盔、玫瑰酥等都一一享用,虽不能说全尝遍,也该是三过其二了。
  东新街也是食品街,这里兴旺的是夜市。晚上,宽宽的街道上全是卖食物的摊点。只不过我们只光临一次,因为白天走累了,晚上不想动步了。
  该游的地方游了,该吃的东西吃了,也该回家了,于是上火车站,排队买票搭车回家了。
  回到家中,与老伴安坐软绵绵的沙发中,一张一张翻看此行的照片,一边回忆一边议论,一股乐滋滋的味道拥上心头。
  有人说旅游是花钱买“罪”受。我们买回了“罪”,也带回了甜美的回忆。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