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周边郊游的景点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6-07 06:09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一天可以来回的,林州的红旗渠、大峡谷就不用说了,已经去过,距离安阳市区比较近的地方,最好通公交车,想礼拜天带孩子去玩,市区的公园都玩遍了,所以想去点远点的地方,但也最好就周边20公里之内吧

问题解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所在 河南省林州市
分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 1969年
编号 6-990
登录 2006年

红旗渠简介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 (今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 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 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 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编辑本段]红旗渠风景区
分水苑风景区 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距市区18公里,位于林虑山北部向东分支的大驼岭、猫儿岭之间凹腰处,原名:“坟头岭”,后因之改名为“分水岭”。这里各景点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真可谓“山水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青年洞风景区 由分水苑风景区驱车上行30公里,即可达青年洞风景区。这里山高路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主景“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
络丝潭风景区 络丝潭风景区座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里处,亦名“天桥断”。“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乃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这里有漳河名胜“小三峡”,可放艇畅游而尽享潭中山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神龟洞”,可欣赏神龟救民的美丽传说;还有凌空高悬的“铁索桥”等古迹名胜。
[编辑本段]从数字看红旗渠
在这条总长1525.6公里的红旗渠上,英雄的林县人民削平山头1250个,钻了211个隧洞,架设渡槽152座,兴建水库48座,塘堰364座,修建各类设施12408座,全县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一道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修成以后,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和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全县14个乡镇410个行政村受益,从而结束了林县人民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粮食的亩产量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同时还带动了林县牧业、工业、乡镇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第三产业及其他事业发展,红旗渠成为林县人民的生命之渠,动力之源!红旗渠工程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建筑质量高超,通水40年来,仍巍然屹立在大行山上,建筑专家们称赞它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典范!
[编辑本段]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国家处于经济暂时困难的条件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的生存能量的一次集中释放,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红旗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林县在建国后艰苦创业历程中的“第一部曲”。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构成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l 995年4月l 4日,胡锦涛视察红旗渠时指出: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l 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红旗渠时指出: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l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4元,农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亿元,连续23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红旗渠修建背景

修建红旗渠的领导人

说到红旗渠不得不提修建红旗渠的领导人之一“杨贵”
杨 贵:男,汉族,曾用名杨绍青、杨苏甡,1928年5月28日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
1936年八岁时,在罗圈村读私塾,直到1941年因国民党政府把老师抓走,关进监狱,从此罗圈村学校就停办了。在家里帮助母亲做些家务事和农活。
1942年秋冬,参加组织山区人民抗粮斗争。后因坏人告密,敌人抓四次,都未得逞。
1943年春,共产党解放汲县山区,被选为罗圈村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领导减租减息。同年四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书记。6月,被选为汲县一区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
1945年春,县委掉任汲淇县五区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10月,任五区区长。
1947年4月任淇县五区区长。7月6日,在淇县三里屯村反击国民党匪军包围战斗中负伤,回后方治疗。9月伤未痊愈,又调淇县前方指挥部工作。
1948年2月,因二区闫惠民区长牺牲,被调二区任区长。
1948年10月,任中共淇县六区区委书记兼区长。
1949年7月,任中共淇县县委委员,仍兼六区区委书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淇县县委委员,县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淇县五区区委书记。
1950年8月,任中共汤阴县县委宣传部长。
1952年12月,任中共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
1954年5月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
1958年,安阳、新乡两地委合并后,任中共新乡地委委员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林县武装部政委。
1962年安阳地委恢复后,1965年任中共安阳地委副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林县人民武装部政委、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政委。
1966年12月“文革”开始,被罢官批斗。
1968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担任林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林县武装部政委,继续领导红旗渠建设配套工程。
1969年7月,调洛阳地区,任地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
1972年10月,任中共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
1973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常委,省委分工任省生产指挥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副指挥长,仍兼安阳地委书记、林县县委第一书记。六月,协助省委书记刘建勋抓全面工作,到省委办公。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73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在政治局会议上提议调到公安部工作。任公安部负责人,仍兼河南省、地、县职务。
1979年调兵部工业部,到山东渤海农场任副场长。
1982年12月,调农业部工作,任国务院三西办公室副主任。
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办公室,任扶贫办公室顾问。
1992年,任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
1995年6月,离休。
199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聘为山西省引黄入晋顾问,参加工程考察和研究工作。
2000年,中国医科院肿瘤防治研究会聘任顾问。
2002年9月,被选为北京丰台方庄地区侨联主席。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八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医疗待遇。
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杨贵与红旗渠

作者:穆青(原新华社社长)
杨贵(左)与穆青太行情深。
国内外参观过红旗渠的人很多,但见过或了解杨贵同志的人却不多。实际上,从红旗渠的决策指挥到建成后几十年的风风
雨雨,杨贵与红旗渠就一直分不开。我和许多新闻记者曾多次采访杨贵与红旗渠,自然也就和杨贵与红旗渠结下了几十年的情结。现在,《杨贵与红旗渠》就要出版了,我乐意也应该为杨贵与红旗渠写几句话。
书封面杨贵同志小我7岁,15岁入党,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经历了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的艰难岁月。他17岁当区长,带领武工队保护群众,打击敌人,在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至今臂膀上还留有敌人的枪伤。全国拥军模范靳月英的丈夫,就是为掩护杨贵而牺牲的。我1998年访问靳月英,她还能唱出50年前的纳军鞋歌谣———“纳呀、纳呀、纳军鞋,杨贵、杨贵、好区长,鞋壮、路长、打胜仗,保卫咱解放区好时光……”可见,年轻的杨贵在老区人民心中的分量。
建国初,杨贵担任林县县委书记。他不忍心林县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后还受干旱缺水的煎熬,组织县委一班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摸大自然的脾气”,决心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55年起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1960年动工兴建红旗渠。当时正值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反华势力又卡我们的脖子,面对重重困难和来自上下两个方面的反对、指责,杨贵和县委坚信,修建红旗渠符合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够建成。经过5年艰苦奋斗,1965年建成了最艰险的总干渠,1966年又建成了3条干渠。对红旗渠和林县山区建设的成就,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及时作了宣传。周恩来、李先念、谭震林、陶铸等中央领导也多次表扬杨贵和林县县委,《人民日报》曾两次发社论称赞“林县县委是全县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核心”。我作为新华社领导成员,曾参与组织、编发过这些报道,对杨贵和红旗渠是由衷敬佩的。
我第一次采访杨贵与红旗渠是在1966年春。之前,1965年12月我和冯健到郑州为召开国内分社工作会议调研,就打算到林县采访报道红旗渠。只因为周原说到焦裕禄和豫东灾区的情况,就先去了兰考。1966年2月,我们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后,在林县长期深入基层的新华社老记者华山看后很激动,要我一定到林县去一趟,写写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那些修建红旗渠的英雄们。华山与我一起在延安“鲁艺”学习,在东北解放战场并肩战斗,几十年情同手足。1965年,华山写的反映红旗渠建设的《劈山太行侧》报告文学,已引起我很大兴致。3月,我又去兰考写了篇《再访兰考》,4月便赶往林县。华山一见我,非常高兴,领着我跑遍了红旗渠的整个工程,一起采访了杨贵、马有金等县委领导和红旗渠特等劳模路银、任羊成、常根虎、王师存、李改云等。记得杨贵对我说:“我们是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所以才敢想敢干,又实事求是,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说,“你这三句话就是建设红旗渠实践形成的红旗渠精神。”采访中许多劳模和干部群众都说:俺杨书记就像你写的焦裕禄,一心为俺林县人谋幸福。红旗渠是一渠水,一渠粮,一渠电,一渠社会主义的蜜,是俺林县人民的生命水、幸福源……遗憾的是,正当我们准备深入采写杨贵与红旗渠时,国内形势突然变化,我不得不匆匆赶回北京,接着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我们宣传杨贵与红旗渠的计划也不得不被迫中止。这件事无论对我还是华山,心灵上一直是个难平的创伤。
“文化大革命”中,杨贵被打成“走资派”撤职罢官,长期遭受批斗毒打。林县群众暗中保护他,给他兜里塞鸡蛋,往他怀里揣烙饼,把他从造反派的囹圄中抢出来送到山西李顺达劳模家,后又辗转来到北京,躲在新华社记者胡敏如、方徨和程竞明、李后家里。不久,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几位记者联名写信给周总理反映杨贵与红旗渠的情况,周总理指示河南把杨贵保护起来。我当时自身难保,但也为我们的记者仗义执言暗自欣慰。这样,杨贵到1968年才被“三结合”,得以出来工作,继续组织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
1969年冬,我第二次到林县去。那时,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已全部竣工,杨贵刚被外调,可省里军管负责人却在林县组织批杨贵、肃流毒,说“杨贵穿新鞋,走老路”,“红旗渠是唯生产力论的活标本”。我到离县城不远的胡家庄看望华山,他住在两间石砌的小屋里,生着煤火炉,吃饭自己做,生活很清苦。华山本来就有肝病,说到有人批杨贵和红旗渠,气得满脸涨红,说“上面有人捣鬼”。我劝他少动怒,或者回郑州或北京治一段病,他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才活得痛快!”这样,我想再次采写杨贵和红旗渠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1972年10月,康克清同志到林县参观红旗渠。华山闻讯找康大姐反映情况并写了一封长信,用大量事实揭露了造反派在河南军管负责人支持下诬蔑红旗渠、迫害杨贵和大批干部劳模的倒行逆施。康大姐看后觉得问题严重,及时把华山的信送给国务院领导传阅。周总理看后当即要河南省委常委、省军区党委常委和杨贵同志来京汇报批林整风。会上,周总理拉着杨贵的手质问那个负责人,你为什么反红旗渠?为什么整杨贵同志?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制止了造反派在林县的倒行逆施并解放了杨贵同志。党的十大杨贵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后,周总理又提名杨贵到公安部担当重任,处理复杂局面。
那是一段特殊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但杨贵同志没有辜负总理、先念、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托。在那段岁月里,我和杨贵以及到水电部工作的郑永和同志相互勉励,兢兢业业。不想一段时间后,一些人却和林县“文革”中的造反派联合起来,借机否定杨贵与红旗渠,致使一大批修建红旗渠的劳动模范和干部群众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尽管1979年中央已调杨贵到五机部工作,1982年又任国务院“三西办”副主任,但在林县一提红旗渠,就被指责为“杨贵流毒”。然而,林县人民对杨贵与红旗渠的感情是隔不断的。90年代初杨贵两次回林县,广大干部群众潮涌般扑向杨贵,场面非常感人。时任河南省委领导的李长春同志感慨说: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像杨贵同志那样,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离开岗位多年还依然受群众拥护和爱戴。新华社记者武成德根据现场采访写了篇《杨贵同志回林县受到群众欢迎》的内参稿,在领导干部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1993年,河南省委作出了在全省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国务委员陈俊生又专程到林县考察并向中央写报告,江泽民、李鹏、温家宝等中央领导都作了重要批示。那年初冬,我和冯健、周原重访河南,原计划在豫西、豫中采访后再到林县,没想到由于大雪封山,把我们困在了安阳。任羊成等几位红旗渠劳模得知后,特地赶来安阳看望我们。我左手拉着任羊成,右手拉着王师存,问马有金、路银、常根虎等其他劳模的情况。当年的铁姑娘队长郭秋英说:他们已含冤去世了,俺仨也是替他们来给您说说心里话……说着说着,劳模们不禁失声啜泣,我和其他在场的人也止不住热泪盈眶。我一边尽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一边劝慰他们:以前不愉快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红旗渠是咱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林县人民的骄傲。你们是红旗渠的功臣,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这次难忘的相见后,我写了篇《两张闪光的照片》,追记了我和任羊成等红旗渠劳模几次相见的情况,收在了《十个共产党员》一书中。不想,王师存看到我的书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1998年深秋,我和杨贵一起重访红旗渠。当任羊成和郭秋英在青年洞口对我说,当年杨贵书记和群众一起同甘共苦修渠,比现在正在播出的电视剧《红旗渠故事》更艰苦、更生动时,我一手拉住杨贵,一手拉住任羊成动情地说:“正是有了杨贵这样的县委领导,有了任羊成为代表的修渠劳模和电视剧里‘刘技术’那样的工程技术人员,才创造了红旗渠这样的人间奇迹。江泽民同志前年在这里已经说过,‘不要忘记洞中岁月,不要忘记修渠的人!’”
回到北京后,我和许多了解杨贵和红旗渠的老同志都感到,江泽民同志强调的“不要忘记修渠的人”并未完全落实,曾两次向中央领导和河南省委写信反映杨贵同志以及红旗渠劳模的情况。既然在新时期还要大力弘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就应该让杨贵和所有修渠有功的人扬眉吐气!
2002年6月,林州市新一届领导班子特地邀请我和杨贵前往参加新落成的红旗渠纪念馆开馆仪式。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代表省委讲话说:红旗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当年,红旗渠的策划者、建设者之所以决心修建这样一条太行山上的人造天河,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几十年后,红旗渠精神之所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红旗渠精神与“三个代表”是完全一致的……看到任羊成、李改云、郭秋英等红旗渠劳模和所有到会的人都热烈鼓掌,我和杨贵会心地笑了。
那天下午,我和杨贵住到了远离县城的石板岩山区,还一块上山看了家乡人为活在福建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修建的“文昌阁”。不想,许多劳模、干部和群众还是冒雨赶来看望杨贵。走了一拨,又来一拨,等候的人排起了队。有的就是来见个面,握握手,有的干脆带着照相机来合个影,还有的怕我们着凉带来了衣服,甚至山西平顺、壶关两县的干部群众也闻讯赶来了。傍晚,离我们住处五六里的陈改莲非要拉杨贵和我到她家吃饭,说杨贵“文化革命”挨斗在她家没吃好饭,几十年来她一直心不安。这一说,我和杨贵只好去了。吃着山韭菜包的素饺子,喝着炒米杂面汤,不禁回想起三年前我们从青年洞下来路过任村桑耳庄,许多群众给杨贵捧来柿子、核桃、山楂、板栗硬往我们兜里塞。林县人民对杨贵同志的那种感情,令我十分感动。
《杨贵与红旗渠》一书经过作者几年收集材料和辛勤写作,就要出版了。尽管书中的杨贵还不够鲜活,有些话没能讲透,一些章节详略欠当,分寸的把握也还值得商榷,但作者确实收集了大量素材,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且能够秉笔直书,客观真实,感情质朴,语言流畅,还杨贵与红旗渠本来面目,实属难能可贵。至于我这篇序言对杨贵与红旗渠的叙说,与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杨贵与红旗渠相比,多一句,少一句,深一点,浅一点,又有何妨呢? 本文是穆青同志为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杨贵与红旗渠》一书所作序言。
[编辑本段]相关产业

[编辑本段]红旗渠旅游
1990年,按照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把红旗渠办成旅游胜地”的指示,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将精神财富转换为物质财富。风景区开发十几年来,采取滚动式发展战略,累计投入资金3 000万元,建成了纪念馆、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修,完善设施,提高品味,强化服务,使昔日的荒草坡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2002年,红旗渠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05月25日,红旗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红旗渠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景区各有特点,风调不同,内涵盈连,相映成体。
分水苑风景区 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距市区18公里,位于林虑山北部向东分支的大驼岭、猫儿岭之间凹腰处,原名:“坟头岭”,后因之改名为“分水岭”。这里各景点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真可谓“山水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青年洞风景区 由分水苑风景区驱车上行30公里,即可达青年洞风景区。这里山高路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主景“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
络丝潭风景区 络丝潭风景区坐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里处,亦名“天桥断”。“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乃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这里有漳河名胜“小三峡”,可放艇畅游而尽享潭中山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神龟洞”,可欣赏神龟救民的美丽传说;还有凌空高悬的“铁索桥”等古迹名胜。
[编辑本段]红旗渠相关影视作品
《红旗渠》纪实电影片(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上映)
简介:
河南省林州市地处豫北太行山东麓,1994年以前,林州市叫林县。40多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林县却因为一条水渠而闻名全国。这条水渠的名字叫红旗渠。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10年的时间,在丛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它总长1500公里,被人们称为人造天河。
有一部与这条水渠同名的纪录影片详细地纪录了当时修建的过程。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修十年,而电影《红旗渠》也跟着拍了10年。当年参加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电影人,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他们是新中国老一辈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曾用胶片组接了一个个共和国初创和成长的历史片段。《红旗渠》是他们电影生涯中耗时最长、投入最多的一部纪录影片。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红旗渠》的摄制已经说不清楚,但在十年中他们共留下了一万多尺胶片。影片于1971年在全国播出。加上其他媒体的传播,使全国知道了红旗渠。

要不然就去水冶的小南海水库,或者去岳成水库玩吧。那也不错。都离安阳不算远。还可以钓鱼野炊呢。

殷墟了。没有更好的了。

汤阴的岳飞庙,羑里城。濮阳的绿色庄园。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