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贡嘎山记 熊召政

发布时间:2024-06-05 09:07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游贡嘎山记 熊召政
1.贡嘎山之所以是蜀中王山,皆因它海拔近8000米,不但是天府中的制高点,亦是地球上第十六高峰。自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
2.贡嘎山中气候多变,终年云遮雾罩。许许多多的游人,千里万里而来,住上三天五天,却难得一见贡嘎巍峨的雪顶。
3.而我是幸运的人。当鸟声将我唤醒,彩霞已从天空漫进我眼前的山谷。我走到院子里极目远眺,只见东面腾涌的白云之上,有一座金光闪耀的峰头,它浮在极远极高处,仿佛巨鲲一样浮漾,又如同镶了一层金箔的岩岬,在宇宙间缓缓飘动。同行的旅伴激动地嚷道:“金山、金山,我终于看到了贡嘎金山!”我问:“不是雪山么,怎么成了金山?”他答道:“只有在天气极好的日子,朝霞才会把贡嘎雪山染成金山,这人间的奇景,很少有人能看到。”话犹未了,峡谷云腾,这踢踢踏踏前仆后继的岚马云龙,顷刻间又将千山万壑变成一个大浆糊桶,雨雾再次飘然而至。我欣赏到大约三分钟的“日照金山”的灵异,三分钟的比初恋还要绚丽、比史诗还要壮阔的美景。够了,足够了,神奇的三分钟,让我产生了那种“大梦谁先觉”的快意。

4.奇怪的是,贡嘎雪山好像对我特别的钟情。早饭后,雨雾又倏然散去,阳光再次洒满我的行程。多美的前路啊,层层叠叠的红叶,将所有的山坡变成灿烂的画屏;峭岩上飞珠溅玉的瀑布,让雪山化成的水脉,变成五音迭奏的弦琴。行到水穷处,水穷处是缤纷的野花;坐看云起时,云起时是逶迤的雪线。山一个转身,我的心灵便揭了一层污垢;路一个回转,我的眼界便敷了一层诗意。

5.在这样的路上行进一个多小时,我终于来到贡嘎山的冰川跟前。霞褪了,红叶与青林补上了更绚丽的色彩;云隐去,雪峰与冰瀑把天空衬得更加碧蓝。眺望贡嘎主峰,那么晶莹,那么圣洁,辽远的天空在它面前,也变成了局促的背影。从3000米往上看,近处是茸茸的绿,4000米是秋叶灿灿的红,5000米处是冰瀑的灰,6000米之上是雪山的白。多美的颜色的天梯啊,我真想顺着这梯子攀上去,兴会贡嘎峰顶的雪山女神,但是我做不到。对这样的女神,我只能仰望,只能进行心灵的沟通。

6.我曾说过,有的人见到一位令他心仪的少女,终身不会忘记。而在我心中终身铭记的,则是那些大自然的摄人魂魄的美景。像眼前的这座贡嘎山,它将令我长久地陶醉。

1.本文以( )为线索,记述了贡嘎山之行,全文主要描绘了( )途中美景和( )等三幅画面。
2.第五段横线处“我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
3.对文中“只见东面腾涌的白云之上,有一座金光闪耀的峰头,它浮在极远极高处,仿佛巨鲲一样浮漾,又如同镶了一层金箔的岩岬,在宇宙间缓缓飘动。”进行赏析。
4.品味“只见东面腾涌的白云之上,有一座金光闪耀的峰头,它浮在极远极高处,仿佛巨鲲一样浮漾,又如同镶了一层金箔的岩岬,在宇宙间缓缓飘动”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问题解答:

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落花生>,所谓落花生就是花生,在那篇文章里他歌颂了花生默默奉献而不招摇的精神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译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迎利》(文言文,未发表)、《在加尔各答途中》(载《小说月报》12卷4号)、《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载《小说月报》22卷1号)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等等,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由北平中华乐社于1932年10月出版),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佐证。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罢!》);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 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摈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 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许地山的翻译风格
  谈及此,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许地山译作年表
  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6号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5号
  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
  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
  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
  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