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的

发布时间:2024-06-18 04:18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大家有去过沂蒙山的,给莪介绍介绍好玩么????
如果好玩,由那些好玩的地方啊????
谢谢喽。。。。。。。。。。

问题解答:

沂蒙山小调旅游区位于费县薛庄镇北部山区,北面同蒙阴县接壤,东面和沂南县相邻,西面是费县大田庄乡。整个景区被东蒙望海楼、玉皇顶、大黑山、塔山、枪杆顶、冲汉崮、大青山、五彩山等群山环抱,总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景区内层峦叠翠,山青水秀。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完美协调,相得益彰;集红色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是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休闲度假、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的最佳理想之地。
  红 色 旅 游 景 点
  主要有: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纪念地、辛锐烈士牺牲纪念地等。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地
  包括:突围旧址、纪念碑亭、纪念广场、程克烈士牺牲地。
  大青山胜利突围旧址,位于大青山主峰西麓山凹处的李行沟和梧桐沟,这里是突围的主战场。1941年11月30日,我方被围机关和后勤人员,在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等校领导的指挥下,用劣质的武器,同装备精良、有备而来的一万多日伪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殊死拼杀,最终撕开敌人的包围圈;抗大一分校以牺牲300多人的较小代价,换取了近万人的胜利突围,保存了山东抗日武装的领导机关和大批有生力量。
  程克牺牲地,在突围主战场李行沟一民房前的空地上,现建有纪念碑一座。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亭,位于李行沟下方沟口北侧。这里是突围战中撕开敌人包围圈的突破口,我方大部被围人员就是从这里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安全转移到蒙山深处的。纪念碑、亭建于1997年11月,碑亭为六角挑檐仿古建筑;纪念碑碑身高1.941米,面南背北立于纪念亭中央。碑身正面镌刻“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碑文、立碑单位以及立碑时间,背面镌刻“大青山胜利突围简介”。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位于纪念碑亭后、左上方,呈东西走向。2005年7月动工兴建,2006年10月主体工程竣工。整个广场建筑面积为178000平方米(约50亩)。广场自西向东利用现状高差,分为入口广场、集会广场(主广场)和纪念碑广场三个部分。结合大台阶,形成渐进空间序列,营造庄严肃穆的纪念抗战气氛。
  入口广场在最西端,紧临公路。广场正中迎面立一长12米、宽0.8米、高2米,重500余吨的长方体巨石。巨石正面镌刻广场的名称,背面镌刻毛泽东主席手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该广场右侧设有大型停车场。
  从入口广场登上58 级大理石台阶,便是整个纪念广场的主体部分——集会广场。该广场宽阔宏大,平坦壮观。主广场两侧整齐地排放着八尊大理石英烈雕像。北侧四尊,自东向西依次是:周纯全、闫捷三、邱则民、程克,南侧四尊,自东向西依次是:陈明、王立人、汉斯•希伯、辛锐。集会广场两侧均设有休闲树阵。
  纪念碑广场,位于东端最高处,是整个广场的高潮部分。广场中央建立一座高19.41米的大型纪念碑,碑身为变形方柱体。碑身正面镌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10个镏金大字,碑座上安放着大理石英烈群雕一组。
  整个纪念广场三位一体,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各广场地面及大台阶均用大理石精心铺砌,显得更加肃穆壮观。
  《沂蒙山小调》诞生纪念地
  主要景点有:引景牌坊、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同志墓、“沂蒙山小调”纪念碑、纪念亭、摩岩石刻、《大众日报》印刷所旧址等。
  引景牌坊,位于蒙山四大关口之一的黄草关西侧。牌坊高14.8米,宽26米,重约580吨。其造型和气势在我省首屈一指。2005年4月建成。
  袁成隆同志墓,位于下白石屋村西小河北岸的向阳坡上。2003年8月23日,袁成隆同志的部分骨灰安放在这里,并立有墓碑。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位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东麓、上白石屋村前。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小拦河坝北岸的花岗岩巨石上,镌刻着袁成隆同志的题字:“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另一巨石上镌刻“沂蒙山小调”词作者阮若珊同志的题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题刻上方不远处并排立碑两块:一块正面镌刻“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名单”和“袁成隆同志生平”,背面镌刻“沂蒙山小调”曲作者“李林同志生平”和词作者“阮若珊同志生平”;另一块正面镌刻广为传唱的《沂蒙山小调》歌曲,背面镌刻“《沂蒙山小调》诞生记”。
  两块碑的左边是“沂蒙山小调”连体纪念亭,寓意“沂蒙山小调”由两位作者共同创作。这些纪念设施均于1999年9月建立。
  《大众日报》印刷所旧址,位于上白石屋村内,在纪念亭上方二三十米处。印刷所的房屋为乱石筑墙,茅草披顶;印刷装订车间为4间,另有3间为铸字车间。因年久失修,房屋已坍塌,但遗址尚存,亟待修复。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位于小拦河坝南岸。2003年2月,《沂蒙山小调》被定为临沂市的市歌后,由临沂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11月建立。
  辛锐烈士牺牲地
  位于大青山鹅头岭下的火红峪村。景点有辛锐烈士墓、辛锐烈士纪念碑亭、辛锐养伤处、辛锐牺牲处和“八路军纵队第二医疗所”旧址等.
  其他红色纪念景点,还有“八路军山东纵队后勤部被服厂”旧址,“抗大一分校校部驻地”旧址等。 自 然 风 光
  沂蒙山小调旅游区内群峰竞秀,山泉甘甜清冽,林木蓊郁茂密,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古树奇石点缀其间。
  景区内大小山头300多座,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头就有10多座,如望海楼、玉皇顶、大黑山、刀山、舌头崮、三尖山、枪杆顶、大青山等。
  奇形怪状的巨石遍布景区,多以其惟妙惟肖的形状命名。如望海楼北坡的“香炉石”,桃源山寨西坡半山腰的上大下小的“蹽翘石”,望海楼东侧山脚的“孤岛石”,龙王沟山顶上的“龙角石”,舌头崮上的“舌头石”,西北崖上的“石狗石”和“喂狗盆石”,南良村河东的“鬼拉车石”,转虎山西侧河边的“双扇门石”,沙沟峪东山上的“香炉石子”,大梁村境内的“望夫石”和“莲花石子”,卧龙村后的“龙拉车石”,茂山庄村境内的小石林、“人头石”、“八戒石”、“莲花石”,“壶嘴山石”等。
  景区内大小溪流有30多条,众多溪流汇集于石岚水库(中型)。众多溪流上大都建有小型水库、塘坝,另外还有许多能够叫出名字的山泉。这些水库、塘坝、山泉,像群星点点,散落于景区各处。
  旅游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87%,有密植高产板栗园4万多亩,西部望海楼至冲汉崮山脉是塔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部大青山至五彩山一带是省级自然环境保护区。整个景区堪称“天然氧吧”。
  古 树
  蒙山上年龄最大的古松
  小横梁西山山势陡峭险峻,在山前面接近山顶的地方,有一处百丈悬崖,悬崖上半部的岩石缝中,顽强地生长着一棵苍劲的古松。古松的根须牢牢地、深深地盘扎在悬崖缝隙里,斑驳虬曲的粗大树干平直地横伸在悬崖半空,长约十几米。古松虽然历尽沧桑、久经风霜,至今却仍然枝叶繁茂,松果累累。山风袭来,古松恰似一条绿色的巨龙,摇头摆尾地嬉戏于悬崖峭壁之上。至于这棵古松的来历以及它的年龄,就连世世代代居住在东蒙山里的人也说不清楚;只知道老人们说过:他们上几代的老人们记事时,这棵松树就是这个样子。过去的蒙山光秃秃的,这棵古松是蒙山上唯一的一棵松树,堪称是蒙山松树的祖先。此处悬崖也因树得名——“松崖”。
  传说,过去临沂城里有一位吃斋行善的好心人,曾在自家盛满水的水缸里,看见了“松崖古松”的倒影。另一说,曾有一位沂州知府,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在府衙后院新建一荷花池,池水清澈明净;知府早晨在池边散步时,经常在池水中看到“松崖古松”的倩影。
  过去蒙山上没有树,老百姓烧柴都非常困难,许多砍柴人都想把古松砍下来当柴烧。砍柴人把绳索的一头系在悬崖顶的巨石上,另一头系在自身腰间,从悬崖上边冒险滑到古松根部,用砍柴斧或砍刀向古松砍去。说也奇怪,无论是谁,砍不几下,不是砍柴斧掉了头,就是砍刀坠落悬崖。积年累月,古松的根部被砍得伤痕累累,然而却没有一人能将古松砍下来。古松才幸免于难,保留至今。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长期驻扎在沂蒙山区。有一位首长听了“松崖古松”的故事后,便亲自来到悬崖边欣赏这棵古松树。看后深有感触,即兴吟诵赞扬古松的“打油诗”一首。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但是当地记性好的老人们,还能完整地把它背下来。全诗如下:“一棵古松在山岗,风吹雨打受寒霜。青松有苦无处诉,浑身上下是刀伤。早晚盼着东风起,拨去乌云见太阳。幼树成林身边站,百鸟歌唱乐洋洋。山青水秀美景好,花开满山万里香。”
  谭家庄村中的老槐树
  在谭家庄村中间,有一棵老槐树,树干挺直,高约4米,直径约1.5米。树干西侧靠近地面约20厘米往上有一高约1米,宽约40厘米的栆核形树洞。小孩子们经常从洞口钻进钻出,玩耍嬉戏。整个树干当中都是空的,分叉处有一朝天洞口,恰似“天窗”,在树洞内透过“天窗”可直接看到蓝天。分叉处原有6个粗大树枝,分别伸向西南、南、东北、西北、西和上方。上世纪七十年代,老槐树下李姓居民修建房屋,因南枝碍事而将其锯掉,未免有些可惜。树的主干和各大枝杈虽然中间全都空了,但它的树皮全都活着,仍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夏日来临,老槐树依然枝叶繁茂,浓荫蔽日,花满枝头。村民们总喜欢在树下纳凉聊天,谈古论今。 村名虽叫谭家庄,现在却没有一户居民姓谭。至于该村是什么年代建立,老槐树又是哪个朝代栽植的,谁也说不清,既无人知晓更无文字记载。只知道上几辈的老人们传下来,说他们小的时候也喜欢钻到树洞里去玩儿。
  据“水淹霸王”、“薛礼屯兵黄土关”和“程咬金占据豹头山”的传说推测:隋、唐或更早以前,这里就已经有村民居住了。建立村庄和老槐树的栽植年代,有待专家、学者们考证。
  板栗树王
  板栗树王位于大古台村东路北,这是一株古老的板栗树,树干直径1.5米,斑驳苍劲,树主干的东半部已朽蚀,但西半部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主干上三个巨枝向三个方向伸出,恰似凤凰展翅。据说此树为明朝人所植,距今已有400多年,现在仍然枝繁叶茂,秋天硕果累累。
  华擘顶地质灾害遗址
  位于上白石屋村以北、以东。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夏,倾盆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致使华擘顶崩塌。大量泥沙裹挟着巨大石块,将原来的上白石屋村全部掩埋,十余口村民无一幸免。现在所见到的村周围的巨石,均为那次地质灾害所留。
  古 庙 庵 遗 址
  玉皇庙
  位于望海楼南边的平仙顶上。此山海拔935米,因山顶地势平坦,故名平仙顶。修建玉皇庙后 ,改为玉皇顶。该庙坐北朝南,现存玉皇殿三间,东西阔6.38米。砖石结构,建造极为坚固。玉皇殿外观很大,殿内空间却很小。墙体用条石砌成,厚1.1米,为无梁殿,拱形石碹顶,上覆灰陶筒瓦,形制为硬山单脊。玉皇庙始建年代不详,殿前石碑记载清雍正和光绪年间皆重修过。据此推测,当不晚于明代,距今至少300余年。其结构既无昔日的铜范铁铸,又无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却能长期经受雷电风霜的侵蚀而屹立于高山之巅,确属奇迹。
  回龙庙
  位于北凤山东侧,建筑规模和修建年代不详。常见的庙宇寺院大都是面南背北而建,该庙宇的建筑却一反常规,依山势座西朝东而建,连庙碑也是如此。文革前还有庙碑一幢,后不知去向。如今,在庙宇的遗址上,随处可见灰陶筒瓦的残片。
  和乐寺
  位于南良村前河南岸。该寺的建筑规模和建筑年代均不详,遗迹也早已荡然无存。遗址上早已建成了村落,村名沿袭寺名至今。也有将其称为“坷垃寺”的。
  北庵
  位于白石屋村北,华擘顶山前。该庵最大的特点即“一石成庵”,在一巨石下的石棚内供奉神位。曾有尼姑在此修行,吃住均在石棚内。也有人将其称为“皇姑庵”。
  九庵
  位于刘家寨西大山的一处风景秀丽的山坳中,原有庵舍十数间,建庵年代不详。该庵曾有九位美丽的尼姑在此修行,故名“九庵”,也叫“九女庵”。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慕名前来烧香许愿——实则欣赏美女。现在庵舍早已无存,塔山林场在九庵遗址上建房三间,供护林员居住。 古 关 隘 遗 址
  黄草关,是蒙山四大关口之一,处于蒙山最东端,在杏庄村北500米处。这里两山夹峙,地势险要,是费县通往垛庄的必经之路。这里过去交通闭塞,羊肠小道崎岖难行,即使独轮车也难以从这里进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人们才将此关打开,修通了柏油路。因这里盛产黄草,故名“黄草关”。
  黄土关,位于马头崖村后,这里的黄土层特别深厚,面积有几百亩。传说是唐朝名将薛礼(平贵)命将士每人从别处带来一包黄土,垫成的一个大型演兵场。它西顶马头崮,东到大河边。薛礼在此处训练将士,为东征做准备;同时,扼守着东蒙的南北交通要塞,故名“黄土关”。现在,人们在此取土时,还经常能挖到铜箭镞。
  山 寨 遗 址
  主要有古代山寨和近代山寨两种。
  古代山寨——豹头山山寨
  豹头山,即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海拔1001.1米,山顶上有古山寨遗址。传说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程咬金,曾率起义军在山上安营扎寨,将此山叫做“豹头山”。起义军居高临下,扼守着蒙山四大关口最东端的黄草关。至今山顶巨石上仍留有起义军舂粮用的大石臼多处,他们用过的瓷器碎片也随处可见。
  近代山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匪盗猖獗,到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土匪头子、混世魔王刘黑七(刘桂堂)率领匪徒四处流窜,残害百姓。土匪每到一处,都是烧杀抢掠,或者绑架人质,敲诈勒索,无恶不作。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度日如年。
  为躲避匪徒的袭扰,平原地块的百姓建起了土围子,山里的百姓便利用地理优势,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山头上,用大石块垒砌了围墙,在围墙里面建起了简陋的小茅屋——这就是近代的避难山寨。
  这些山寨遗迹,时间虽已过近百年,但现在大部分还是保留了下来。在东蒙山就有多处:像白石屋北山的三个山头上,自西向东的桃园山寨、华擘顶山寨、小羊山山寨;谭家庄西山的燕子棚山寨,宋家庄村西的宋家楼山寨;胡家庄东山的锄刃山山寨;彭家岚子西山的西大寨山寨;冲汉崮上的冲汉崮山寨等。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