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文科攻略?分...

发布时间:2024-06-01 20:31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要高二了,基础烂,混文科了。求各位前辈给些学习经验,在下感激不尽.....谢谢谢...

问题解答:

不要担心自己基础不好,文科这个东西不像理科连环性很强,除了地理自然地理部分有点“理科思维”之外,政治和历史以及人文地理部分还是很容易弥补的。
现在就我高中学文科时积累的一点经验谈一谈:
1)历史。我个人认为,历史是三科中最好学的,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记牢就成功了一大半了,但前提是课本知识记得确实很熟,重要的时间、事件、有关条约的内容、重要思想等得背的滚瓜烂熟。就历史而言,近代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段历史都比较复杂,要牢牢把握。此外,历史最终还是要与现实结合的,平时学历史的时候就要经常与身边发生的时事联系起来,比如看祖国六十周年大庆的时候,回顾一下从1949年以来的历史,总结一下教训和经验。这样学习历史,既有趣又能锻炼高考需要的与时俱进的思维。
2)政治。政治真的是一个很“文科”的东西,它很复杂,政治与历史不同,不是只要背熟了就OK了,政治需要很强的分析能力,有时还需要一点“第六感”,尤其是一些很缠人的选择题,有时你就觉得A是正确的,但说不出什么道理,一看答案果真A正确,这就是“第六感”,这种感觉与猜不同,它也是经常需政治培养出来的,就像英语和语文中的“语感”。此外,政治术语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在答题的时候,用不用术语、用的如何直接影响得分。我高考之前就经常在时政中总结政治术语,答题的时候时不时用一用,很奏效。这些方法等你上了高三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有的文科生,答案写的真像政府报告一样规范,这样的答案,怎么会不得高分呢?
3)地理。我觉得地理是文科三科中最有意思的一门,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在这方面,如果你基础不怎么好,我建议你多复习一下初中地理,把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搞清楚,等到觉得自己基础弥补的差不多了,再大量的做题。有句话说“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学地理有时和学数学差不多,只有多做题才能真正理解并熟练,像是计算时区时间、根据经纬度判断特征、分析洋流和气候变化、气旋反气旋等,不通过大量做题是无法真正掌握的。另外,学地理还要十分重视地图,没有了图,地理就无法出题。这就需要你不仅把课本和地图册上常规的图记牢,还要对各种变形后的图有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这也是需要做题开阔眼界才能做到的。
最后,我想提醒你一下,作为文科生,文科综合也许不是最能拉分的,因为文科的特性,文科学生的综合差距都不大,很高或是很低的都不多,真正拉分的是数学和英语,尤其是数学,高二文综的压力不大,聪明的学生都会趁这个机会力突数学和英语,到了高三,甚至是高三下学期,文科史地政才成为重头戏,而那时数学和英语已经定型了,想弥补也没有时间了,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合理搭配好自己的学习时间,明确学习重点。
预祝你学习成功!

为什么很多文科生学不好文科?主要原因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学习与生活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如睡眠时间不能保证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第二,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如很少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显然不利于归纳、比较、分析和概括等学科能力的培养。第三,记忆方法尚未优化。无论是识记的内容还是识记的方法,文科生们都未必能很好地掌握了,这当然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也不利于备考。
  学好文科要注重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 教材的阅读。首先是要经常看看目录及其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因而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就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其次是在对每个章节的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他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他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确定并用各种标记划出学习目标,以便于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确基本的知识点。
第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预习要按下列三个步骤去把握:首先是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纵览犹如给机器上润滑油,化时不多,便可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还易于整体地把握方向。其次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俗称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术语)划下来。最后是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明确它,才有可能消除它。做好了这一切,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复习的方法有2种:1、归类。宏观的归类要形成整个系统,微观的分类要注重各章节知识点。2、编制各类表格。它可以使重要的知识排列有序,一目了然。
第三,听课。一是要认真倾听。它包括:集中思想——要专注地听课,尤其是专注于①学习目标;②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③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二是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积极地提问和回答。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三是要及时归纳,可在下课再花费一、二分钟追忆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第四,笔记。需记的重点有: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第五,练习。1、“任它长水三千里,我只取其中一勺”。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较好的复习资料以备用,切忌收集了许多资料,今天做这一份,明天做那一份,到头来就很难做到“系统”和“全面”。2、要重视老师布置的自行设计的练习题。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高考的形势,设计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供学生们选用。3、坚持“细水长流”。要尽量少做“抄抄书”就可以完成的作业;即使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也应努力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概括与组织。4,对典型题目要认真研究。典型题目一般有两类,一是较好的高考题,特别是列入了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例证题;二是教师们设计的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练习题。把那些例题研究透,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学习要提高效率,把握以下三条途径:

第一,时间的安排。1、确定就寝与起床的时间,要保证每天睡眠在8小时左右。2、饭前半小时、饭后一小时学习效率极低,宜安排娱乐或积极的休息。3、一个时段一般以一小时为宜,50分钟学习,10分钟休息。4、要安排好晚上的学习内容,安排时要注意各学科的交替,每一科目的学习不要超过一小时,这样可使你的学习效率提高30%。5、至于周日,建议上午用于休息与调整,下午可以用于整理一周的课堂笔记,晚上则可用于重点科目或是薄弱科目的复习。
第二,记忆能力的提高。1、要确立自信心,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能记住。2、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与归类,在此基础上再分层次识记。3、对所背知识要力求理解。4、要经常复习。
第三,考后的总结。1、按一定的项目分类,然后进行数理统计,找出主要的失分领域。如可以设立“根本不懂”、“考时忘记了”、“掌握不准确”、“粗心大意”和“审题错误”等项目,对全部失分进行分类,得出失分率,这样就可以大体了解主要的失分因素了。2、进行深层次分析,看看隐藏在失分表象下面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审题错误”是众多同学失分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分析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还是时间不够用造成的?是心理紧张造成的还是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思维定势造成的。一般而言,各种具体原因大体都可归入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与身体素质和考前准备五个方面。3、制订整改措施。没有具体的措施,光说“今后要努力学习”等于不说。在找出找准失分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抓住主要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以此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以后的行动。

小小建议,不要学的太死,最重要的事自己要有一套学习方案。每天都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但要持之以恒。记住“劳逸结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