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上海遐想 鉴赏,急~300字左右

发布时间:2024-05-23 20:08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机场遐想

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大上海长出一对银色翅膀……

东方明珠电视塔

与你合影谛听大珠小珠落在千家万户荧屏上的妙韵。

观苏州河夜景

彩光似水蛇

在水草丛里游弋

我想变条小鱼

体验

由浊变清的欢愉。
对一下这首诗的鉴赏

问题解答: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我自己的看法:你这根本算不上诗啊!说真的像现在的小学生随便都能写出这样的东西。说在真的根本没有一点音律和诗意!不知道看此帖的其他人怎么看?不过这是你自己的作品你自己肯定很喜欢,肯定也觉的写的很好。我读出来无非你是上海人或喜爱上海的人,自己想和上海融合,感受她的点点滴滴!但是这个诗我个人看来很一般,或者说根本谈不上诗,就好象随口吐出的几个而且很幼稚,很乏味,很邋遢的句子放在一起。可能我的鉴赏你不喜欢,但我是这么认为的,就这样写了下来!

关于21世纪上海的10个遐想

上海2010世博会将很重要

在西方人眼中,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或世界展览会(World Fairs)已如明日黄花,魅力不再。一是因为世博会的功能已被主题公园(如美国奥兰多的Epcot中心,它就为各国设立了独立的场馆)所取代。二是世博会也为摆满世界各国产品的超级购物中心(Mega-malls)所取代。

而在亚洲,情况则非常不同。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报纸、网站不断报道有新的国家签署协议同意设立国家展览场馆;而在上海,关于过去世博会已经带来的以及本届世博会即将带来的影响的书籍和文章出版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产业了。此外,预测上海世博会将吸引7000万游客光临上海,虽然国际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不大会达到它们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的热度,但尽管如此,在吸引西方媒体的报道量上,上海世博最终仍可能做到与北京奥运会等量齐观。

上海的2010世博机遇已经来临

上海世博会将巨大地改变上海的建筑环境和国际形象,但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世博会将在未来数月里为上海带来什么,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世博会已经为上海带来了什么。

例如,意在加强浦东和浦西之间联系的建设已经进行10多年了,包括桥梁和隧道的建设以便利人员和物资的跨江对流等,到2008年,上海就已经具备了充分的举办世博的物资条件。这些物资条件与其说是为举办世博而准备的,不如说是世博会举办后留下来的“遗产”。

将上海视为“东西交汇之地”已经过时

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上海扮演了一个双重角色,是中国人和西方人互相了解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窗口。

正如我们所见,即使在通商时期,将上海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简单地视为东西方交汇的现象具有误导作用。在这里,一直都有非西方的和非中国的演员。他们在上海的全球化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果上海最初的全球化值得我们超越“东西方交汇”而需要更加重视的话,上海的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同样值得我们更重要地对待。例如,2000年星巴克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门店。星巴克是一家总部在美国西雅图卖饮料的公司。但是,星巴克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开张时却是由一家名为“总统咖啡”的台湾公司管理的。而该台湾公司在2000年的目标之一是试图将上海的拿铁(Latte)咖啡一族从他们习惯饮用的日本真锅(Manabe)咖啡连锁店抢过来,而真锅咖啡早在1900年代就进入上海市场了。

很多东西交汇现象正塑造着上海的再全球化进程。而这些现象都将上海与日本以及台湾联系起来。上海的一个主要娱乐与房地产中心——新天地(全新的建筑但却是1900时代的风格)——即主要由一个香港地产商投资。与上海再全球化相关的例子不胜枚举,包括日本动漫和韩国恐怖电影的巨大影响等。

历史曾经影响并且将持续影响上海的突飞猛进

上海的过去对现在的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许多犹太游客和日本游客来到了上海的虹口区。虹口曾是很多日本侨民居住的地方,也是二战期间许多逃离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到达上海后的聚居区。上海在进行对外滩建筑群及前法租界区的对外推广时,部分目的是要吸引那些与上海没有个人关系的游客,但仍然有些华裔和西方游客到了上海后便迫不及待地要造访这些地方,或仔细看看相关的建筑物。

这说明过去对上海的现在而言有着经济上的相关,但还不仅于此。历史带来了游客,也带来了投资者或生意人。正因为上海正在经历再全球化的过程,许多居住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因为个人或家庭与上海的关系而将生意带回了上海。例如,香港导演王家卫出生于上海,最近就开始在他的出生地开拍电影。

上海作为通商港的历史并非是继续塑造其未来的唯一因素

上海的国际旅游业对历史的依赖——尽管依赖程度校前者小些——可追溯到鸦片战争之前。如在游览整个上海时,可将已被改造成为一个“类主题公园”豫园作为一站。此外,访问上海或其他中国城市的外国游客有时候会觉得如果他们此行没有买到一些真的或仿制的毛泽东时代的物品,如小红宝书或内装红卫兵小人的闹钟的话,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地体验过上海。

上海是独特的,但又不尽如此

上海的独特不仅表现在她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人口构成、居民习性和信仰,还表现在其建筑风格、文化制度结构以及本地产业的基础特征等;正如《中国每周评论》的创始人兼编辑托马斯米纳德(Thomas Millard)说:上海是多面的…在世界城市之林中独一无二…机会难以描述(Millard,1928)。中国著名的上海专家张中利(Zhang Zhongli,音译)说:上海不同于伦敦或巴黎…她也不同于纽约…她甚至不像雅加达…上海的发展道路一直是独特的。上海就是上海。(Zhang,1996)。

21世纪的上海与世界其他“再全球化”城市有着共同点

“再全球化的都市”指那些曾经拥有,后来又失去,现在则在努力重新获得世界领先国际大都市中心地位的城市——或者,就上海而言,指已经重新获得了这种地位,但试图进一步稳固这种地位的城市。

这类城市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本地推动者所表现出来的用历史换取未来的浓厚兴趣,这也是他们渲染自己城市过去的美名甚至臭名和异域情调来获得国际上的承认的根源。

作为后社会主义都市的21世纪上海

在这里,“后社会主义(post-socialist)”城市仅指那些私有商业交易受到限制,以及国家严密地和权威地控制经济的城市。并不是所有的“后社会主义”城市都在再全球化,但是有些城市,如上海,则正经历这个过程。上海与后社会主义城市,特别是那些试图延续其国际大都市黄金时代历史的城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性。

21世纪的上海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城市

所谓未来之城是人们在试图了解这个世界在向何处去(无论是好是坏)时首先关注的地方。巴黎和伦敦是1800年代的未来之城;纽约、东京和洛杉矶则在20世纪进入了该行列。现在迪拜和上海当然已入未来城市之列,能在科幻影片中作为背景城市,是上海已进入未来之城行列的标志之一。

21世纪的上海仍然是独特的——因为她融各种特点于一身

在重续其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方面,上海与其他城市有着共同点。并再一次成为一个“仅此一个、别无同类”的城市,融合了感官享乐和华丽壮观、过度开发和激动人心。她已经成为国际投资和游客的吸铁石、一个电影之都和贸易中心。没有人知道上海的下一场演出是什么,只有一个事实是明显的:上海的蛋白质会持续变化。她作为庞杂的未来之都的自我创造将不会停步,而立足其过去,我们将能最好地理解这个城市。

凑伙那是相当的凑伙

上海,曾经是灯红酒绿的代名词,曾经是繁华年代的代名词。张爱玲笔下的上海,纸醉金迷,繁华中却带有颓废奢靡的风情。旧上海十里洋场,风花雪月的描写在她的笔下也变得无限的生动。舞厅里面的舞女、上流社会人家的情人等等同样也是她笔下的重要人物,这些人物被她刻画得近乎疯狂。于是30年代的上海便在这个浓缩的空间中真实的展现出来。曾几何时,风华绝代的老上海已逐渐褪去当年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商业气息,热力四射的现代上海。

以前并不喜欢这个大都市,总觉得它就像是一座华丽的城堡,里面居住着一群或精明,又或时尚的人们,后来关注它,是从关注张爱玲和她的文字开始。

张爱玲笔下所创作的一大批女性,可谓多姿多彩,五色斑斓,丝毫也不逊色于曹雪芹笔下那些大观园里的女子们。她们有的端庄娴静,有的大胆泼辣,有的前卫时尚,有的古典守旧,也许这些形形色色的女子们都曾经有过天真热情烂漫的年月,但无一例外的是在经历了岁月的磨难,爱情的炼狱之后,年少时对爱情美仑美奂的梦境也早已如肥皂泡般破灭得无迹可寻了,使得她们在对爱情憧憬渴望的时候又对爱情产生了怀疑甚至是恐惧。岁月的轮回蹉跎,爱情的幻灭死亡,于是,便在那个特定的年月里,成就了这样一群上海女人,一如孤独寂寞,飘零无踪的海上莲花---美丽苍凉得让人心动、心痛。

告诉自己一句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或许没那么容易,但是要努力做到,这样会快乐一点…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能后悔。决定了什么就坚定地,一直走下去吧…

一楼高手!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