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游兰溪》

发布时间:2024-06-14 08:50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词中的“异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急需!

问题解答:

《游兰溪》记述了与聋人医生庞安时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

《游兰溪》与其说是一篇山水游记,无宁说是记人之作。记游而记人,记人而及己。这中间,庞安常是个关键人物,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异”的角度来写人的,“异”是关键之关键。

专程去看田,却不写田。不光是急着看病,何病、何药等也均没有写,由此引出庞安常,径直把庞安常“以眼为耳”的怪异特写在读者面前。
在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戏言说笑,不怕人家忌讳吗?从后文同游来看,他们是心心相映的好朋友。看似谐谑,其实也是在写他自己,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聋子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方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而又自居“异人”,可见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与乐观自信的性情。得这样一位同病相怜、眼明心慧而又一派天然之能人,早已把自己的病放到了一边,直接写他们在他病好过后同游清泉寺。
清泉寺还与一位才异之人相关,就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唯此三人(王、庞、苏)都是异常之人。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词,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怪不得他与庞医生那么高兴,畅饮而后归。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现代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游兰溪》就是这样一篇记游而写人的随笔小品,描述了作者和乡村名医聋人庞安常认识的过程,以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叙事记人、写景抒情,落脚点都在“一时异人”上。句句新颖,简洁自然,轻松灵巧,饶有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更使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真的是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

说白了,也就是苦中作乐,豁达诙谐的表现.寄托了对于自身境遇的无奈和伤感,当然还有苏轼本人与生俱来的超脱心态,使本来凄苦的境遇也有了一些趣味.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