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历史,文化,名人,特产,旅游景区?

发布时间:2024-06-09 10:59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我是安徽人,对于自己的故乡了解甚少,我深感惭愧,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安徽,认识安徽,或多或少有您的回答我深表感谢,同时也希望认识安徽的老乡,568478136,我的QQ,来者不拒.

问题解答:

编辑本段【安徽特产】
安徽资源丰富,本省茶竹林特产丰富,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占4个: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此外广泛分布于皖浙赣接合地区的气味清香的屯溪绿茶也很有名。竹编制品舒城舒席篾片细致薄软,曾在国际赛会上获奖。另外,滁菊亳菊也很有名。安徽是我国主要的中成药产地之一,名品有铜陵凤丹、宣城木瓜等。传统的亳州古井贡酒、淮北口子酒为荣获全国金奖产品。
著名果品有砀山酥梨、萧县葡萄、徽州雪梨、怀远石榴、宣州蜜枣、三潭枇杷等。水产以长江鲫鱼、巢湖银鱼、清水大蟹为佳品。特产风味食品有宿州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鸡、安庆胡玉美蚕豆酱、马鞍山采石茶干等。传统工艺品有文房四宝宣纸、徽墨、宣笔、歙砚,以及芜湖铁画、徽州木雕等。集散于泾县的皖南特产宣纸生产有1000多年来历史,绵韧、洁白、不腐、耐折,是名贵的书画用纸,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用之而得以久存传世,徽墨有“药纸如漆,万载存真”之誉而光辉千古。芜湖铁画出自明清,它吸取了传统国画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的奇葩。
琅琊山·醉翁亭另还有:义门苔干 芜湖芝麻香菜 濉溪酱包瓜(菜中菜) 芜湖腐乳 胡玉美蚕豆辣酱 敬亭绿雪 琴鱼 葛 芮(玉)枣 山核桃.
淮南是豆腐之乡的美誉。当年淮南王刘安,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都邑设于寿春(即今安徽寿县城关),名扬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寿春城边。刘安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们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刘安也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
编辑本段【风景名胜】
安徽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199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现存78座古寺庙,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有45峰、86怪石、18瀑等胜景;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安徽文化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亳州、寿县、安庆、绩溪、歙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歙县是历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建筑、徽菜和徽剧的发祥地就在于此。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历经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数量之多,构思之奇巧,石、木、砖雕之精美,举国罕见,是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安徽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安庆、歙县、寿县、亳州、绩溪。
省内还有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黟县、桐城、凤阳、蒙城、涡阳、潜山、和县、池州、宣城。
编辑本段【安徽历史】
[商朝]
(前16世纪 - 前11世纪)的开国君主汤曾经短期定都在今安徽北部的亳州,当时安徽大部份居民并非华夏族,而是后来融入汉族的东夷。
[春秋]
今安徽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为吴国范围,淮河以北地区有蔡国、徐国。同时今安徽西部地区还有六国、舒国等小诸侯国。
[战国]
吴国被越国所灭。楚国扩张势力,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今安徽基本为楚国、越国分据。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国。
[秦朝]
前224年,楚国大将项燕被秦国的王翦60万大军击败,前223年,寿春陷落,楚国灭亡。
前221年,秦国完成征服六国、统一天下的计划。安徽大部分地区属于九江郡(治于寿县)和庐江郡(今庐江、舒城一带),淮河以北属于泗水郡和砀郡。
[汉]
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迁到庐江郡(今庐江、舒城一带)。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沛郡,淮河以南地区属于九江郡、庐江郡。
东汉沿袭之。
[三国]
今安徽地区大致以长江为线,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属于魏国,长江以南及沿江北岸属于吴国。魏国在今安徽设置了豫州、徐州、扬州,管辖谯郡、陈郡、沛国、广陵郡、淮南郡、安丰郡;吴国在今安徽设置了扬州,管辖庐江郡、丹阳郡。
[西晋]
合并魏吴的扬州,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皆属于扬州,分设淮南郡、庐江郡、宣城郡、新安郡。淮河以北地区为豫州、徐州管辖。
[东晋·五胡十六国]
淮河以南为东晋管辖范围,淮河以北为东晋与五胡十六国的交战前沿。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后赵(319—351)、前秦(351—394)管辖。
[南北朝]
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为南朝(宋、齐、梁、陈)管辖,淮河以北地区为北朝(北魏、东魏、北齐)管辖。
[隋朝]
隋朝 (581年~618年)统一了中原。今安徽境内设有汝阴郡、谯郡、钟离郡、江都郡、丹阳郡、历阳郡、庐江郡、同安郡、宣城郡、新安郡。
[唐朝]
今安徽境内为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管辖,设有亳州、颍州、泗州、徐州、宿州、寿州、濠州、庐州、扬州(并滁州)、和州、光州、舒州、歙州、宣州、池州。
[五代十国]
今安徽境内淮河以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后期扩张到了江淮)管辖;淮河以南地区先后为吴、南唐管辖。
[北宋]
北宋结束了割据局面。今安徽境内分属京西北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
[南宋·金]
淮河以北地区为金国占领,属于金国南京路;淮河以南为南宋管辖,分设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
[元朝]
元统一中国。今安徽境内分属河南江北省、江浙省。
皖山·天柱山[明朝]
安徽全部地区皆属于南直隶省,境内分设凤阳府、庐州府、太平府、安庆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州。
[清朝](安徽省形成)
1645年,满清的八旗兵攻占天京(南京),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1667年, 又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安徽省会设在安庆,驻有安徽巡抚以及安徽按察使,至于管理安徽民政的江南左布政使则长期寄驻江宁府(南京),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并迁来安庆。省界与今天比较变化不大。清朝安徽省管辖八府四州四十二县,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庐州府、凤阳府、颍州府、泗州、滁州、和州、广德州。
[中华民国]
民国初依照淮河和长江在安徽设淮泗道、安庆道、芜湖道。民国安徽所有县市均属安徽省直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2个行政公署(省级)。皖北行署驻合肥,皖南行署驻芜湖。1952年又重新合并重建安徽省。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徽州的婺源县划归江西,滁县的江浦县、盱眙县以及宿县的泗洪县划归江苏,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初期设立九专区五市:宿县专区、阜阳专区、六安专区、滁县专区、巢湖专区、安庆专区、宣城专区、池州专区 徽州专区、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安庆市、芜湖市。后来专区更名地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马鞍山市、淮北市、铜陵市相继从当涂县、濉溪县、铜陵县中设立,和之前的解放前后成立的五省辖市一起组成了安徽最早的八个城市。80年代末,原徽州地区被撤销,以屯溪市为中心建立了新的黄山市。90年代后,滁州市、阜阳市、宿州市、巢湖市、六安市、亳州市、宣城市、池州市相继改地设市。安徽17市局面最终形成。
编辑本段【皖籍名人】

禹, 古涂山氏国(今怀远)人,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他奉舜命治理洪水,娶涂山氏女为妻,与淮河流域部落结为联盟,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十几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以治水有功。在怀远举行诸侯大会,杀死迟到的防风氏,树立威信,为后来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曾征伐并击败三苗。今怀远城东南淮可南岸的涂山之巅有“禹王宫”等遗迹。
皋陶(音:gao yao)
皋城(今六安)人,古六安国始祖。约生于公元前21世纪前,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相传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著称,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曾协助大禹治水,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今六安城东有皋陶墓。

启,禹与涂山氏女之子,生于台桑(怀远县涂山南坡)。禹死,他继位称王,并排除干扰,形成了王位传子的世袭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者。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姜尚
姜尚字子牙,商东海上(今临泉县姜寨)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齐国祖先。先世伯夷,掌四岳,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子孙从其封为氏,故又名吕尚。先在商做官,见纣王无道,辞官游说诸侯,年届七十,闻西伯贤而去西周,钓于渭水。文王出猎相遇,立为太师,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治齐。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著有《六韬》一书。
闵子骞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今萧县)人。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闵子秉性敦厚,刚直不阿,以德名于世。相传闵子少时丧母,父续娶姚氏,生二子,名闵革、闵蒙,继母偏爱己生。某年暮冬,其父驱车外出,命三子随从,闵子骞赶车。行至萧县城西南一个村庄,天气骤冷,朔风怒号,大雪纷飞,闵子骞颤抖不己,鞭坠于地。父怒,以鞭击之,衣破芦花飞扬,其父惊奇不解,又撕开其弟闵革、闵蒙衣服,尽是丝絮,这才恍然大悟,始知后母虐待子骞。遂勒车返回故里,决意休去后妻。为使家庭不致破裂,闵子骞跪而求之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其父听闵子骞言之有理,方罢休妻之事。后母闻之,深受感动,愧疚不己,自此痛改前非,待三子如一,终成为慈母。为此,孔子感而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言”。
管仲
管仲(约前725-前645):春秋时齐国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少时贫困,曾和鲍叔牙合伙经商。在齐桓公与其兄弟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助公子纠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尊称“仲父”。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他在齐国实行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冶铁、铸造和渔盐及商业,调剂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特许在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著有《管子》一书,有丰富的经济思想。
老子
老子(约前571-前471之前):春秋末宋国相邑(今涡阳)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著有《老子》上下篇(汉以后称为《道德经》)。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揭示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总根源,开创了中国哲这的本体论,阐发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道德经》全书81章,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哲理性强,概括为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辩证法思想、认识论、人生观、政治主张、社会理想等6个方面。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道德经》在中国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史上,对哲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久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珍品,将永远留存。
庄子
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代楚国蒙地(今蒙城)人,战国哲学家、文学家。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认识论观点,安时处顺,逍遥自得,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庄子》一书,全书分为内、外、杂三篇。庄子认为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有与无,大与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矛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创立了相对主义的方法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范增
范增(前277-前204):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劝说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攻巨鹿时,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归属项羽,为其出谋划策。他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然离去,途中病死。他死后,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张良
张良(?-前189):秦末汉初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候,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刘安
刘安 (前179-前122):西汉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西汉时期文学家和思想家。16岁袭父位,汉文帝十六年,封淮南王。他才思敏捷,善为文辞,与门客苏飞、李尚等“八公”及其他诸儒在封地淮南炼丹、著述、切磋学问,《淮南子》便是其流传至今的代表作。该书分为内、外篇。以阴阳五行和道家天道自然之论立说,参糅儒、法、刑、名诸家思想,内容庞杂,载述宏富。传说他曾与八位老翁在深山中炼丹求道,在炼丹中偶成豆腐,刘安因之被尊为豆腐制作的鼻祖。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华佗
华佗(145-208):东汉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字元化,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曹操
曹操(155-220),三国时沛国谯县(今亳州市)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少时机警,善权术,20岁举孝谦为郎。东汉末以镇城市黄巾起义起家,在军阀混战中逐步扩充了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拜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遂同孙、刘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建安二十一年进位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他注重法治,奖励农耕,用人唯才,加强集权,使北方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摘要》等。善诗能文,诗风慷慨悲凉,开建安之风,被后人推为“建安风骨”之代表。文章清峻通脱,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现存诗文145篇,明人辑为《魏武帝集》。
曹丕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国时沛国谯县(今亳州市)人,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国魏国建立者、文学家。曹操死后,他袭位为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在位期间,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士族豪强在政治上的特权。爱好文学,创作和理论都有成就,其诗语言通俗,细腻流畅,颇具民歌风味,代表作《燕歌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七言诗,其理论著作《典论·论文》开我国综合评论作家作品之风气,现存诗赋70多篇。有《魏文帝集》。
曹植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睿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周瑜
周瑜(175-210):三国时庐江舒人,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著名军事家。出身士族,少年时与孙策结为至交,人称周郎。曾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吴政权,屡建战功,先后被授予中护军、江夏太守等职。后辅佐孙权,巩固江东的东吴政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他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
夏侯敦
夏侯敦字:元让 (157——220)(寿64),容貌:左眼中箭失明,籍贯:豫州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绰号:盲夏侯 ,官职:大将军 ,子女 夏侯充 夏侯茂 夏侯子臧 夏侯子江 ,兄弟姐妹 夏侯廉 ,谥号:忠侯 ,家庭成员:弟:夏侯廉,子:夏侯充、夏侯茂 。
大乔(乔莹)、小乔、王蕃、嵇康、李绅、杨行密、陈翥、包拯、毕升、李公麟、方腊、朱熹、朱元璋、戚继光、胡宗宪、程大位、渐江、方以智、施闰章、梅文鼎、戴名世、方苞、刘大魁、吴敬梓、戴震、方苞、姚鼐、邓石如、王贞仪、王茂荫、张乐行、程长庚、胡雪岩、李鸿章、丁汝昌、张廷玉、林散之、聂士成、刘铭传、汪士慎、吴汝纶、詹天佑、吕碧城、胡余德、汤鹏、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胡适、朱光潜、王稼祥、李克农、洪学智、皮定均、冯玉祥、张治中、卫立煌、段祺瑞、张恨水、汪静之、杨武之、杨振宁、邓稼先、赵朴初、任新民、陶行知、吴作人、许海峰、严凤英、程十万、马曰琯、鲍漱芳、胡光墉、吴荣寿、程霖生、康达、胡开文、胡沇源、胡炳衡、胡练九、戴安澜、田间、汪道涵、翁美玲、苏雪林、海子(查海生)、孟二冬、黄宾虹、焦仲卿、刘兰芝 (前二人出自古诗《孔雀东南飞》)、汪荣华(刘伯承妻)、韩再芬、黄新德、赵薇
胡锦涛、吴邦国、李克强 胡文博。。。。。。
刘文典
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聪,字叔雅。1889年12月生。1906年入芜湖安徽公学学习。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秘书。 刘文典1927年任安徽大学校长。1929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1943年,刘文典被聘到云南大学任教,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聘请他在云大担任“龙氏讲座”,后一直担任文史系教授。1958年7月15日病逝于昆明。
主要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斛补》、《三余札记》、《进化论讲话》、 《进化与人生》等。
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出生于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清咸丰四年(1854),接受官府招安,在乡兴办团练。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刘铭传率团练与太平军对抗。1859年率团勇攻陷六安、驰援寿州,因功升千总。1862年,率练勇编入李鸿章的淮军,号称“铭字营”。在追随李鸿章、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的过程中,刘铭传因凶悍善战,战功显赫,很快由千总、都司、参将、副将提升为记名总兵,成为李鸿章麾下的一员大将。1865年因在山东镇压捻军而提升为直隶总督,并获得清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及一等男爵的封赏。1868年,奉旨督办陕西军务,旋因积劳成疾,辞官回乡。
是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职巡抚的六年(1885-1890)中,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次自强新政是清朝统治台湾200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次改革,有人说刘铭传“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而其最伟大的成就,最值得后人景仰的事功则为“建台省”—— 建设一个近代化的台湾。

http://baike.baidu.com/view/4380.htm 上百度百科,很全面!!!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