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朱自清的抒情散文

发布时间:2024-06-01 16:20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谁有高中生写的纪念朱自请的散文?
不会写散文,借鉴一下!

问题解答:

誓为自清

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

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为“自清”。自清,似乎有着不与世俗合污的隐士意境;先生

早年正是凭着对世俗的不满,写下了一篇篇文字清丽而又如同“火山崩裂”的文章。先生和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苦苦追索着救国之路,但却没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先生彷徨、迷茫,“觉得心头的阴影越来越大”,想封闭自我,逃避现实。但是,先生追求的不是“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不是“往来无白丁”的清高,他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是本着以清正之举救国的路径。他无法让书斋隐埋了自己,消磨这一生,先生心中永远装着国家民族的危亡,先生永远追求着当初的誓言——自清!

于是,当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伸向中国的时候,先生立刻抛开了书斋,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逃避,而且他的思想已转变,他骄傲地宣称:“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先生从中国人民的抗战中找到了道路,他拒绝到蒋府做官,冒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在十三教授宣言中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这便是先生“自清”的信念。无论迷茫、仿徨、不解,先生总算找到归宿了。他找到了战斗之路,便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当初,先生如果做了蒋家的官,也许就有钱治愈胃病,便不会“胃上穿了大洞”而匆匆离去;先生如果领了美援面粉,也许便不会只剩下35公斤的体重而耗尽生命……先生却都没有,他没能亲眼见到那个“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但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清的“我”。先生有对联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誓为自清,死而无憾。

誓为自清

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

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为“自清”。自清,似乎有着不与世俗合污的隐士意境;先生

早年正是凭着对世俗的不满,写下了一篇篇文字清丽而又如同“火山崩裂”的文章。先生和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苦苦追索着救国之路,但却没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先生彷徨、迷茫,“觉得心头的阴影越来越大”,想封闭自我,逃避现实。但是,先生追求的不是“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不是“往来无白丁”的清高,他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是本着以清正之举救国的路径。他无法让书斋隐埋了自己,消磨这一生,先生心中永远装着国家民族的危亡,先生永远追求着当初的誓言——自清!

于是,当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伸向中国的时候,先生立刻抛开了书斋,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逃避,而且他的思想已转变,他骄傲地宣称:“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先生从中国人民的抗战中找到了道路,他拒绝到蒋府做官,冒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在十三教授宣言中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这便是先生“自清”的信念。无论迷茫、仿徨、不解,先生总算找到归宿了。他找到了战斗之路,便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当初,先生如果做了蒋家的官,也许就有钱治愈胃病,便不会“胃上穿了大洞”而匆匆离去;先生如果领了美援面粉,也许便不会只剩下35公斤的体重而耗尽生命……先生却都没有,他没能亲眼见到那个“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但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清的“我”。先生有对联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誓为自清,死而无憾。

誓为自清

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

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为“自清”。自清,似乎有着不与世俗合污的隐士意境;先生

早年正是凭着对世俗的不满,写下了一篇篇文字清丽而又如同“火山崩裂”的文章。先生和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苦苦追索着救国之路,但却没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先生彷徨、迷茫,“觉得心头的阴影越来越大”,想封闭自我,逃避现实。但是,先生追求的不是“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不是“往来无白丁”的清高,他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是本着以清正之举救国的路径。他无法让书斋隐埋了自己,消磨这一生,先生心中永远装着国家民族的危亡,先生永远追求着当初的誓言——自清!

于是,当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伸向中国的时候,先生立刻抛开了书斋,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逃避,而且他的思想已转变,他骄傲地宣称:“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先生从中国人民的抗战中找到了道路,他拒绝到蒋府做官,冒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在十三教授宣言中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这便是先生“自清”的信念。无论迷茫、仿徨、不解,先生总算找到归宿了。他找到了战斗之路,便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当初,先生如果做了蒋家的官,也许就有钱治愈胃病,便不会“胃上穿了大洞”而匆匆离去;先生如果领了美援面粉,也许便不会只剩下35公斤的体重而耗尽生命……先生却都没有,他没能亲眼见到那个“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但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清的“我”。先生有对联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誓为自清,死而无憾。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回答者: 豆豆1代 - 初入江湖 二级 11-2 21:57
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

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誓为自清

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

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为“自清”。自清,似乎有着不与世俗合污的隐士意境;先生

早年正是凭着对世俗的不满,写下了一篇篇文字清丽而又如同“火山崩裂”的文章。先生和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苦苦追索着救国之路,但却没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先生彷徨、迷茫,“觉得心头的阴影越来越大”,想封闭自我,逃避现实。但是,先生追求的不是“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不是“往来无白丁”的清高,他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是本着以清正之举救国的路径。他无法让书斋隐埋了自己,消磨这一生,先生心中永远装着国家民族的危亡,先生永远追求着当初的誓言——自清!

于是,当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伸向中国的时候,先生立刻抛开了书斋,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逃避,而且他的思想已转变,他骄傲地宣称:“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先生从中国人民的抗战中找到了道路,他拒绝到蒋府做官,冒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在十三教授宣言中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这便是先生“自清”的信念。无论迷茫、仿徨、不解,先生总算找到归宿了。他找到了战斗之路,便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当初,先生如果做了蒋家的官,也许就有钱治愈胃病,便不会“胃上穿了大洞”而匆匆离去;先生如果领了美援面粉,也许便不会只剩下35公斤的体重而耗尽生命……先生却都没有,他没能亲眼见到那个“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但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清的“我”。先生有对联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誓为自清,死而无憾。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