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 中外旅游文化 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4-05-31 12:28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急需一篇关于中外旅游文化的文章~!!!哪位有的分享下啊急用!!!一定高分答谢!!!谢谢!!!非常感谢!!!
可以是 饮食、风俗等等一系列方面的~~~谢谢

问题解答:

内容提要旅游业的兴起使旅游文化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且日显重要。旅游与文化的相互交织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要求。旅游文化具有移动传播性、时代性、民族性、阶层性等特点。旅游文化在人文教化与审美、经济方面及文化交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回顾,阐明旅游文化研究将逐渐向应用化、扩大化、科学化、学科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功能 旅游文化特征 发展趋势

  一、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休闲、旅游、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当代文化的显著特征。我们在研究旅游的同时,决不可忽视其文化功能。
  诚然,旅游者经常徜徉于山水林田之间,饱览自然之美。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活动,直接体现为一种商业行为。但是,从本质意义上说,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获得的是旅游者在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再美的景色也无动于衷。”旅游是人摆脱了生存压力后的一种非功利性的自由活动,综合游戏、学习、审美于一身。山水林田本身是自然,但欣赏它们的活动却是文化。禅宗有云,初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到深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旅游观光,意同参禅。旅游者看到的山水,既是山水,又不是山水,因为观光本质上是审美。
  旅游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旅游的知识系统,是把旅游作为文化的对象和内容加以研究。旅游文化学是商业文化研究的一个分支,是旅游学和文化学的结合,也是旅游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作为一个旅游者,仅仅知道旅游,只是一个看客;不仅知道旅游,而且知道文化,才是一个真正的旅游者,才称得上一个旅行家。同样,仅仅研究旅游,可以成为一个旅游业的指导者或一个有知识的商人;只有不仅研究旅游,而且研究旅游文化,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专家。
  在进入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在世界各地到处奔走。其实,早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人们就已经在世界各地到处奔走了。所不同的是,那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而现在,奇特的自然风光和不同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人们奔走于全球各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功能日益明显和重要。亨廷顿曾预言2l世纪是“文明的冲突”的世纪。在21世纪之初,弥天战火映红了天际,无数生命的花朵在血海中凋谢。我们知道,旅游无力化干戈为玉帛,但它可以不断扩大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人们的交流,并且通过这种交流增强人们之间的理解和感情。这更使我们意识到加强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二、旅游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旅游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兼具劳作与休闲双重性质的人类非迁居性旅行活动。偏重于劳作性质的旅游为价值创造性旅游,侧重于休闲性质的旅游为价值欣赏性旅游。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劳作性旅游逐渐转向休闲性旅游,这实际上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重要进步。在此过程中,参与旅游活动的社会阶层必然日益扩大。旅游的结果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日渐广阔地契合与共进,以及文化空间的不断跨越与联结。不同文化圈的不断沟通与交融,从而导致旅游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整个人类社会多样性的统
  旅游文化的本质取决于人的本质属性。人类超越自然、追求自由和完善的本质属性,使人类天生具有“出走”的动机和“超越”的愿望,从而导致了旅游活动的产生。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类对自然的超越。人类通过创造文化来摆脱自然对人的压迫和束缚,人类不断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改变生存环境,形成文化人格,也达到了一种在人造环境——文化中的自由;第二阶段,是人类对自然的回归。人们在自己创造的文化——规章制度下快节奏地生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苦闷、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这就需要暂时地回归自然,以使人性重新获得舒张和调适,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自由和完善。
  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自由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限制人类自由的绳索,旅游文化就是在人类社会与人类自由二者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无论是原始社会对自然的超越,还是现代社会对自然的回归,都是人类追求自由和发展的本质表现。人类的始祖生活在一个被原始自然紧紧包围的环境之中,正是自由的意志驱使他们超越自然的束缚,冲出了这种包围,形成了日益复杂的社会。然而,社会一旦形成并复杂化之后,其所派生出的社会伦理、生产关系、政治组织,又使每个成员受到新的束缚。尤其是工业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的加剧,使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欲望和冲动日益强烈。这正是现代旅游急速发展和旅游文化产生的原因。在从超越到回归的运动过程中,人类的自由属性得到了充分的显露,追求自由的本质得到充分的满足。
  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地理位置,就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文化。不同的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交流,就会产生对原有文化环境的出走和超越、对异质文化的体验和比较。旅游的实质就是对这种文化差别的寻求和不同文化的交流。旅游是暂时离开原居住地的一种活动,对于旅游主体而言就是对原有文化环境的出走和超越,也就是寻求新的文化内容。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旅游是文化空间上的跨越。人的本质属性是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完善,文化是人类在追求自由和完善过程中创造的成果,而旅游就是旅游主体为完善其人格和人性而进行的横向吸取和交流,结果是使不同文化空间相互联系和交融。
  因此,我们可以说,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在客体和中介体的参与下“人文化成”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摆脱人的自然属性、发展文化人格并追求人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过程和成果。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主体的本质完善为主线的综合性的文化样式,是旅游主体为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塑造完善的文化人格及民族性格,实现的对自然的超越与回归。
  旅游文化系统是旅游者在旅行中形成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体系及其联系,是旅游出发地、社会环境、旅游主体、旅游中介体、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环境各个环节所构成的连续的旅游过程及其完整的社会文化聚合。
  旅游文化系统各个环节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旅游主体是旅游客体的主宰,作为自然山川的旅游客体在旅游主体产生以前早已存在,然而,那时它并非旅游客体,而是一种自然。旅游主体的出现,尤其是主体审美意识的产生,才使旅游客体成为旅游文化系统中的一环。旅游客体除了自然界外,还包括留有文化印记的人文景观。旅游客体在旅游主体追求自由和完善的过程中,促进了旅游主体审美的发生,并参与主体文化人格的塑造。然而,旅游主体与其客体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主体总是想征服和欣赏客体,而客体又总是抗拒着主体。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在旅游文化系统中构成了一对矛盾统一体,也构成我们分析旅游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旅游中介体是旅游主体的自由追求与限制自由的客观条件之间发生矛盾的必然结果。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然而,他们从未退却或裹足不前,为了解决旅行中的困难,驿站、旅行社、航空公司等中介体应运而生,使旅游主体能够向着自己的目标大步迈进。
  旅游不仅是主体简单的行走过程,不是主体、客体和中介体之间构成的一种自然联系,而是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环境发生的一种日益紧密的文化关联。旅游活动的结果已经逐渐影响到客体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旅游主体向目的地输入了出发地文化,向目的地社会文化进行了有效的示范,目的地文化也向旅游主体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以此吸引旅游主体。同时,旅游主体及其负载的文化模式又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环境产生了冲击。
  旅游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使该系统得以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加深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旅游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1.移动传播性
  旅游文化特征是指旅游文化系统的特征。旅游主体在追求自由的本质力量的驱使下,不断跨越两个或多个文化空间和社会环境,并吸附大量的旅游中介体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动态的线性结构,并呈现出移传性特征。
  旅游文化系统的移传性特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第一方面是移动性特征。旅游主体由于其永无止境的探索与超越精神,总是使自己处于运动状态之中。旅游主体的这种动态本质,使旅游文化系统的各个环节因其移动而呈现出移动性特征,使旅游出发地、旅游客源体、旅游中介体乃至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连在一起。第二个方面的涵义是传播性特征。不同地域的文化,随着旅游主体的运动而漂移和扩散,旅游主体是其所在民族、地区文化的载体。中国旅游者承载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西方旅游者承载的是欧洲的同样悠久的文明。由于旅游主体的移动,其所承载的文化,也随着旅游者的运动而传播。与此同时,旅游主体在移动中所接触到的异质文化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旅游主体将会把目的地文化传播到出发地,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
  2.时代性
  不同时代旅游主体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有差别的。古代中国人表现为拘谨和内向性格,而今天的旅游者,尤其是青年旅游者则表现出开放和外向性格。古代休闲性旅游者多为上层贵族,而今天则以普通民众为主。对于同一旅游客体而言,由于旅游审美的标准不同,古人可能并不视为美景的,而今人却有可能赞不绝口。可见,旅游文化主体的时代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3.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其主体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不同的。例如,中国大多数的旅游者比较内敛稳健,而西方大多数的旅游者则比较外向和具有冒险精神;中国人旅游注重内心的感受,而西方人则注重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探究;中国人比较看中旅游的道德功效,且富于人文情怀,而西方人则更看重知识的价值,富有科学精神。
  4.阶层性
  阶层性特征是指不同阶层旅游主体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各有特色。同一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性质、居住环境、旅游工具和闲暇时间,随之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爱好、旅游性格和旅游观念。从旅游主体的旅游个性来说,各阶层社会旅游者也各不相同。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1.旅游文化的人文教化与审美功能
  旅游主体具有追求自由和美的本质,他能将广袤的大自然不断纳入自己的审美视野。旅游者可以通过游览秀丽的自然景色、凭吊历史文物古迹、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品味他乡的饮食文化,来增加各个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提高审美水平。甚至还会激发出旅游者在旅游方面的研究兴趣,引导其走上另一条人生之路。种种事实证明,旅游文化具有增长人们的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化修养的教化功能。
  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许多的自然景观中已经包含了伦理道德意义,使得自然景观人格化,人品客观化,自然景观的美与丑同人的道德情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必然会看到附加其上的道德色彩。比如旅游者在游览长江三峡的神女峰时,便会被望夫台上神女对待爱情、婚姻至死不渝的态度所感动;畅游黄河,除了感受其浊浪滔天的壮阔水势外,更主要的是被黄河的象征意义——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感染和激励,由此提升了思想境界,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感受美,获得美感,而美就蕴藏在旅游文化的客体——旅游文化资源之中。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却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旅游者游历如此各不相同的名山大川,自然会感受到蕴含其中的自然美。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者会深深感受到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之美。
  2.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
  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促进消费和增加外汇收入两方面。旅游文化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旅游媒介中,因为旅游业是现代旅游概念的核心。旅游业经营者、从业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服务观念及经营思想等文化素质越优秀,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就越会得到满足,精神上的享受、心理上愉悦必然会强化消费欲望,从而实现消费行为。另外,旅游资源中文化含量与价值的开发,同样会促使旅游消费的增加。
  跨国旅游具有获取外汇的巨大潜力。外国游客入境旅游,既要进行商品消费,又要求提供劳务服务,接待国就是用消费商品和为旅游者服务来换取外汇的。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跨国旅游是给国家增加外汇收入的重要途径。
  3.旅游文化的文化交流功能
  旅游文化具有文化交流功能,文化交流可以增强旅游地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维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美好的情感,它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的心灵之中,表现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感。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古迹众多,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者登临泰山,会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情;漫游故宫,会发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举世无双之惊叹。总之,旅游活动绝非只是旅游者与旅游对象的一种瞬间的照面或分离,而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来自国内外的旅游者越多,旅游地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就会越强。
  旅游文化还可以帮助旅游者通过各种途径的接触,交流思想感情,消除由于长期隔绝而造成的偏见和误解,有力地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民族文化、历史遗产、传统习俗和精美艺术,这些文化资源是旅游业最宝贵的财富。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旅游文化不仅有利于恢复和维护行将毁灭的古迹和建筑、文化,而且对民族艺术的发展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旅游文化的历史演变

  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过程,也是了旅游主体的人格的塑造过程。因而,不了解旅游文化的历史演变轨迹,就无法洞察其深厚的底蕴,从而也就无法全面、具体地进行旅游活动的文化审视。
  从时间发展上来看,旅游文化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世纪之前的古代旅游文化;二是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近代旅游文化;三是“二战”后产生的现代旅游文化。
  1.古代旅游文化
  在人类活动的早期,旅游只具有劳作性质。以劳作为主的旅行使先民突破了聚居生活的定式,产生了一种向大自然纵深进军的新生活方式。
  首先,劳作性旅游是应生存和生活之需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古代帝王巡游是最典型的劳作性旅游现象。随着国家的建立,阶级的形成,帝王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巡游成为他们控制疆土、维护王朝统治的一种方式。他们借助当时社会刚刚聚积起来的人力和财力,在所征服的土地上巡视,来加强对疆土的控制。还通过对山川的封禅祭祀等活动,以实现对天下的精神统治。随着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最早的旅游设施和旅游中介也开始出现,诸如道路、旅馆、机构等,与帝王巡游相应的是道路的大规模建设和修整。与旅游设施的建设同步,出现了旅游制度和规范。统治者为了政权的稳固,还制定了下层群众旅游和旅行的制度。
  其次,劳作性旅游引发了休闲性旅游的产生。狩猎本来是先民的劳作性旅游活动,到后来竟成为上流社会的游戏娱乐活动,反映了人性追求自由轻松的不可遏止的冲动。上层社会的专用旅游客体——景观和园林开始被营建起来。随着劳作性旅游的发展,其他社会阶层的休闲性旅游也随之产生。
  再次,社会礼制和伦理思想开始对休闲性旅游设定规范。由于休闲性旅游的出现并在部分人尤其是上层统治者那里开始泛滥,造成统治阶级恣意游乐,妨碍了江山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于是国家开始制定出伦理规范和礼乐制度,以对这种令人麻醉的“毒瘾”进行防范。至此,古代旅游文化基本定型。旅游的劳作性得到肯定,而其休闲性虽然得到承认,但被伦理和制度的规范所限制。旅游文化的主体一直是社会上层权贵,社会的下层的广大百姓则被束缚在土地上。旅游客体、中介体、制度乃至风俗习惯等环节和因素都依旅游主体的活动而发生与变化,并由主体的道德取向而形成相应的伦理特征。
  2.近代旅游文化
  近代旅游文化的兴盛,除了继续传统的惯性和受人类本能的驱动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欧洲工业革命对交通工具的改进,以及由此带来的地理大发现。旅游文化的很多理论和实践成果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火车的发明和轮船的高速化、大型化,使更多的旅游者得以被载送到较远的距离之外。这极大地扩展了旅游的活动范围,充实并拓展了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由此又促进了更多旅游者以更大的热情来参加这一活动。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繁荣,增加了财富的积累,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支付旅游费用,参与这项活动工人阶级要求带薪休假的斗争取得了胜利,这为更广大层面更多的人外出旅游提供了条件与机会。但是当时的人们几乎都没有旅行的经验,对异国他乡的情况也知之甚少,语言和货币方面的障碍也是人们计划外出旅行时所担心的问题,需要有人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敏锐观察力与先见之明的英国人托马斯·库克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满足这种社会需要。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于是,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得以全面构建起来。
  为了迎接大批涌来的游客,世界上许多旅游胜地的旅游业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靠近城市的一些山地风景区和海滨,相继出现了具有配套先进的娱乐性设施和宜人环境的综合性服务企业。旅游文化的商业气息日趋浓烈,尤其是世界大战的发生,导致了空前规模的人口流动,极大地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为战争服务的机构设施在战后变成了旅游娱乐休闲的场所,这时,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从根本上得到了增强和确立。
  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意识的萌生,打破了古代那种相对封闭隔绝局面。旅游主体不再满足本国、本民族范围内的旅游观光,而尝试着跨国去欣赏异域观光。自然科学的进步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极大地激发了旅游主体跨文化考察的热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于是,跨文化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发展起来且盛行不衰。
  3.当代旅游文化
  由古代、近代到现代旅游文化,消遣娱乐性是逐步增加的。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自由民主意识逐渐加强,使旅游的功利性动机逐步地被娱乐性动机所取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都市生活的紧张,使相当多的旅游者充满对精神放松的渴盼,到那些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污染较少的地区和自然风景区调节身心节奏,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选择。
  现代社会,由于旅游文化主体素质的提高,为旅游活动提供的交通、通讯以及服务设施也更加迅捷、便利、舒适、安全、卫生,因而旅游产品和相关的服务更新、进步也相当快。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动也暴露出许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旅游者给东道国或地区社会秩序、价值取向、物价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高密度旅游给文物古迹、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旅游繁荣刺激产生的假冒伪劣商品肆意泛滥。如何规划和控制旅游市场,减少因旅游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是现代旅游文化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旅游文化呈现出冲突与整合相交织的发展趋势。这种旅游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势必对旅游文化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旅游文化学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化趋势
  旅游文化学从形式上看是一门理论色彩很浓的基础学科。从其研究目的、特点和作用上看,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它必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这一特点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扩大化趋势
  一方面,将迅速扩展自己的研究范围,把触角伸向旅游活动中的广大领域,形成自己的分支,如旅游消费文化学、旅游审美文化学、旅游企业文化学等,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学将不断汲取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系统,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论方法重新认识旅游经济、旅游心理、旅游管理活动中的现象和行为,发掘出其中深层的东西,促使其向纵深方向发展。
  3.科学化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旅游文化研究将逐渐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它们直接应用于旅游文化的调查研究之中,快速简捷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使过去只能做定性分析的问题定量化,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
  4.学科化趋势
  旅游文化学将从学术外层走向学术中心,其学科地位将得到确立和巩固,旅游文化学本身的学科体系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为此,我国旅游文化界的研究者应总结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学学科体系,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别着急小孩,查书就行了麻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