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届上海语文散装同步试卷答案 宝山区模拟考

发布时间:2024-06-09 23:50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一、阅读(80分)
(一)(16分)
1.“无聊”已经成为发送短信的标志心情(2分)
2.使用心理;接受信息(4分,各2分)
3.短信虽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但是手机及手机短信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秩序和习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交流模式,短信方兴未艾,还拥有相当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所以还不能给它一个确切的定论(2分)
4.C、F(4 分,各2分。C不是说“优越性”,文中是在批评快餐文化;F全文主要是谈短信的“弊”,有思考,但不是主线)
5.⑴“异化”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人类被手机和手机短信所掌控(控制),成了手机的奴隶,而不是主人(2分);⑵一是用我们常常被手机短信所束缚,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控的内容来说明;二是用我们拷贝别人的语言,弱化了说话和思维功能的内容来说明(2分)

(二)(22分)
6.清;龚自珍(2分,各1分)
7.⑴为下文石榴花的“点点火红”作衬托(2分);⑵为后文“水珠洒落下来”仿佛“花儿果儿们的泪水”作铺垫(2分)
8.具体表现了石榴花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的千姿百态(3分)
9.⑴落花曾为花蕊挡风遮雨,孕育新生;⑵落花不留恋枝头的繁华,让果实替代它原来的位置;⑶落花将自己和大地融为一体,滋养明年的花(3分,各1 分)
10.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2分)
11.C、F(4分。A用上元之夜的“灯市”比喻石榴花鲜亮,B引用古人关于落花的诗句也有高昂的,D这是一篇抒情散文,E本文语言不是激昂的)
12.两方面内容:其一、新的春天里,石榴枝头将会繁花灼灼,硕果累累;其二、落花的凋谢,是新陈代谢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青春的活力(大意相同或言之有理即可) (.4分,各2分)

(三)(5分)(任选5空)
13.⑴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⑵秋风萧瑟;⑶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⑷江州司马青衫湿;⑸失之东隅;⑹不耻下问;⑺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5分,每空1分。多答以前五空计分)

(四)(8分)
14.一片春愁待酒浇(2分)(易错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但此句是写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不是写乘舟所见的沿途春光)
15.B (此句是写舟中所见两岸酒旗飘拂,而非登岸入酒楼) (2分)
16.①表现了诗人的浓烈的思乡之情,如“何日归家洗客袍”(客袍,在客地穿的衣服);②表现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岁月催人,应该珍惜时光的感情,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4分,各2分)

(五)(16分)
17.引荐、推举;连续;不久;轻视、看不起(4分,各1分)
18.B、D (2分。A作动词“是”用;C作语气助词用;B、D均为介词)
19.⑴土著人到朝廷告发郦道元为官苛刻严厉,他(因这件事)犯罪被罢官(3分。要点:蛮民、诣、阙、讼、坐、通顺,各0.5分);⑵元悦(汝南王)禀告灵太后,请求(灵太后)使丘念保全,(太后)下令赦免丘念(2分。要点:启、全之,敕、通顺,各0.5分)
20. C(2分)
21.汝南王元悦建议朝廷让郦道元担任关右大使,别有用心。郦道元素来有苛严威猛的名声,执法严厉,让他去处理雍州地区的事务,必然要与已有谋反之心的雍州刺史萧宝夤产生强烈冲突,汝南王元悦是借萧宝夤的手杀死了郦道元(3分)
.
参考译文: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是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太和年中,担任尚书主客郎。由于郦道元执法清正勤勉,御史中尉李彪推荐他担任治书侍御史。(郦道元)连续升任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在担任东荆州刺史时,郦道元)以威猛的手段来治理,当地土著人到朝廷告发他(为官)苛刻严厉,他(因这件事)犯罪被免官。很久以后,他代理河南尹职务,随后正式任职。肃宗将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各镇合并改为州,这些郡县的驻防地仍准许使用古城邑名称。(又)诏令郦道元拿着皇帝赐的节仗兼任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筹划州郡(官员)的设置,裁减人员,决定去留,储备兵马,屯集粮草,来作为边境防备。不久,郦道元升任为安南将军、御史中尉。
郦道元素来有苛严威猛的名声。(当时)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宠爱身边的近臣丘念,常与他起卧同室。到了选任州官时,多听由丘念(办理)。(平时)丘念藏在元悦府第中,有时回自己的家,郦道元逮捕丘念投入监牢。元悦禀告灵太后请求保全丘念,(太后)下令赦免丘念。道元冒死抗命,并趁机揭发元悦的罪行。这时候,雍州刺史萧宝夤已稍稍露出谋反的形迹,元悦等人暗中劝谏朝廷派遣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处理雍州事务),于是(郦道元)被萧宝夤所害,死在(上任路上的)阴盘驿站。
郦道元喜爱读书,广泛阅览奇书。(他)为《水经》撰写40卷作注,撰写《本志》13篇,又作《七聘》以及其他许多文章,都在世上流传。然而,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又相互多有猜忌,被当时舆论看不起。

(六)(13分)
22.不存公道,惟事形迹(2分)
23. 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2分)
24.C (2分)
25.不同点是,所谓“忠臣”只顾自己的虚名,而不顾君王、国家。甚至导致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毁灭;而“良臣”能让自己得到美好的声誉,又能使君王获得显赫的谥号,子孙富贵传世,福禄无边(3分)
26.魏征的“良臣”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想到的只是君王和自己的子孙后代,而不是想到为人民、为国家做一个有贡献的臣子 (或者,因为时代的原因,当时的君王就是国家的代表,魏征能想到国家的利益,也确实能算作一个良臣)(3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有人告发尚书右丞魏征,说他偏袒自家的亲属。唐太宗便派御史大夫温彦博查究这件事,发现检举的事不真实。温彦博上奏太宗说,魏征既然被别人评头论足了,虽然没有徇私,但也应该受到责备。于是,太宗让温彦博对魏征说:“你曾上谏我数百条(有益) 建议,哪能因为这点小事,便损害了那么多的美誉! 从今后,你再也不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了。”
过了几天,太宗问魏征:“昨天你在朝廷外面,听说过有什么不对的事情?”魏征说:“前天陛下让温彦博向我宣布上谕‘为什么不注意言行举止’,这话说得非常不对。我听说君臣同气相连,利害关系一致有如一人。我从来未听说过,做臣子的心里不想着国家的公正道义之大事,而只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果君臣上下,都沿着这条路,那么,国家的兴亡也就难以预料了。”
太宗听后,吃惊地变了脸色,说:“上次我说过此话,很快就后悔了,这话确实不对。希望你不会因此萌生隐言不发、凡事退避的想法。”魏征躬身下拜说:“我以身许国,(决心)做正直的事,一定不敢欺瞒辜负于陛下。但愿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做一个忠臣。”太宗问道:“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吗?”魏征说:“良臣既能让自己得到美好的声誉,又能使君王获得显赫的谥号,子孙富贵传世,福禄无边。而忠臣自己受诛杀不说,还使君王名陷大恶之中,家庭和国家都遭到毁灭,独自留得“忠臣”的虚名。由此说来,这两者的差别太大了。”太宗说:“你只要不违背今天说的这些话,我一定不会忘记国家大事。”于是,赐给魏征绢二百匹。

一、阅读(80分)
(一)(16分)
1.阅读普及 (阅读人数);阅读氛围(阅读环境)(共2分)
2.寻找信息式;带有审美因素与文化意义的阅读(4分,各2分)
3.B (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E (阅读之所以是“标准”,是因为现代社会教育普及,人人都能阅读,也应该喜欢阅读)(4分,各2分)
4.因为一个城市、一个群体、一个地区,多数人的阅读状态,显露了风气是否浮躁,认知是否浅显,心态是否焦灼,思索是否深入,而这一切又与城市文化与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密切的关联,所以说,多数人的阅读状态,是现代城市文化的试金石(3分)
5.例子适当;分析合理(3分)

(二)(22分)
6.B (2分)
7.朝气蓬勃的学生;教师辛勤的劳动(4分,各2分)
8.对学生的教育不应该是阶段性的,而应该是长久的、终身的(2分)
9.惭愧(内疚)(1分);自责(1分);学校阶段性的教育,目前还不是社会风气的对手(2分)
10.坚守一位正直教师的良心,不因学生的劝告而向社会的不良风气投降(3分)
11.D(有在校学生的例子)、F(作者同意这种说法,但不满足于这种说法)(4分,各2分)
12.为处在社会风雨中的学生担忧,希望走向社会的学生能经受社会风雨的考验,不要迷失了人生的方向(3分)

(三)(5分)(任选5题)
13.⑴忠而被谤;⑵心远地自偏;⑶菊花须插满头归;⑷别有幽愁暗恨生;⑸山随平野尽;⑹大象无形;⑺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共5分,每空1分)

(四)(8分)
14.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2分)
15.C (“帘幕密遮灯”写的是室情况,花园里不可能有重重帘幕)(2分)
16.一个“弄”字用比拟的手法,将花与影都写活了,成了有知觉、有情感的物体。月光之下,晚风之中,花动影舞,顾昐情深,春夜月下花前的美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4 分,比拟手法及作用2分,产生的艺术效果2分)

(五)(16分)
17.尽;“鹜”通“务”,追求;但,却;连接(根据前后句的相互关系,可以推导出此答案)(4分,各1分)
18.B (前“以”作连词用,后“以”作介词用;两个“乃”均作副词用) (2分)
19.⑴即使以前所认为的奇异优美之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3分,要点:虽、乡、奇胜、何以、加、通顺,各0.5分);⑵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2分,要点:所以、贵、益友、通顺,各0.5分)
20.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2分)
21.作者感悟到,行事不应该好高骛远,在眼前得之容易的事物中,也有着赏心悦目的东西(大意相近相即可得分)(3分)

(六)(13分)
22.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2分)
23.聚材孔良,用力甚勤;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4分,各2分)
24.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等 (2分)
25.D (墨翁不是隐士,客曰“隐者也”,是对墨翁的赞颂)(2分)
26.“自警”实为“警世”是有道理的。作者赞美临财不苟、坚守信条墨翁,批评以假冒真、以次充好,违反道德的“逐利者”。表面上看是告诫自己,应该做怎样的人。实际上是借墨翁形象,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认识,借对“逐利者”的批评,揭露当时社会上的类似丑恶现象,以引起治国者注意,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说是一篇警世作品 (3分,大意相同即可得分)
二、写 作(70分)
27.作文评分:
类 别 分 值 基准分 描 述
一类卷 63—70分 67分 主题深刻,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流畅。
二类卷 50—62分 56分 主题正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 35—49分 42分 主题明确,内容尚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 21—34分 38分 主题不明确,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 20分以下 符合以下—项即为五类:(1)主题错误。(2)文不对题。(3)文理不通。(4)全文不足500字。
说明:(1)未拟题目扣3分。
(2)错别字(含不规范的简化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4)卷面不整洁,酌情扣1—3分。

一、阅读(80分)
(一)(16分)
1.人生活在服装语言这一文化符号中(2分)
2. 行业标志;文化宣言(4分,各2分)
3.B、E(4分,各2分)
4.因为工作服是工人工作时所穿的服装,它的功能不是表示身份和职业,而是为了便于工作,脱下工作服,只是说明不在工作了。警服则不然,既表示警察的特殊身份、职业,还有一种代表公安部门的威严。下班后脱下警服,可以使警察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不为特殊的身份所束缚。(3分)
5.服装设计的颜色、图案、式样等所表达的文化意义及行业特征,如学生装的简洁、朴素、大方、实用、色彩适宜、图案合理。(3分)
(二)(22分)
6.视觉、听觉(2分,各1分)
7.⑴屡试不第,久困场屋;⑵为官不到10年,因元佑党争贬职于蛮荒之野;⑶客死异乡,年仅53岁(3 分,各1分)
8.文游台的历史掌故;进入文游台观赏(2分,各1分)
9.⑴表现文游台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积淀;⑵表现人们对古代文化先贤的怀念与崇敬(4分,各2分)
10.描绘了秦少游与苏轼、王定国、孙莘四人,聚会台上,面临大运河,远眺淮扬田野,把酒临风,纵论天下,击节吟诗的欢畅情景(3分)
11.B、E (A苏门四学士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C泰山庙不是名称,是人们把“东岳行宫”当“泰山庙”看;D语言平实,而非冷艳;F全文主要写秦观)(4 分,各2分) 12.向往的是,与苏轼、秦观等文人名士的欢聚、交游,以及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辉煌业绩;忧愁的是,秦观忧郁气质,一再隐忍,甚至人格受辱的软弱性情,不仅让秦观人生跌宕,充满悲剧,也影响其后代,缺少慷慨气度和开拓的眼界(4 分)
(三)(5分)(任选5空)
13.⑴渌水荡漾清猿啼;⑵榆柳荫后檐;⑶雄鸡一声天下白;⑷少壮功夫老始成;⑸别时茫茫江浸月;⑹万里寒光生积雪;⑺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 分,各1分。多答以前五空计分)
(四)(8分)
14.闻风(2分)
15.B (不是幻觉,“开门复竹动”是风吹的结果,“疑是故人来”是幻觉)(2分)
16.诗人暗用子期和伯牙的典故,子期不在了,伯牙摔琴断音;诗中是说,因为朋友不来,所以他的琴上积满尘埃,希望“风”将他的朋友带来,一抚尘埃,抚琴欢聚。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渴望,也反映出诗人孤寂的心情。(4分)
(五)(16分)
17.⑴主持、掌管;⑵通“宴”,设宴招待;⑶客舍,接待宾客的处所;⑷触犯、冒犯 (4 分,各1分)
18.D (两个“其”均为代词“他的”。两个“乃”都是副词“竟然”)(3分)
19.⑴夏有章承受了他的美意,告别那一天写了一首诗感谢盛文肃 (2分。要点:荷、别、为、通顺,各0.5分)
⑵你只管看他,在这个官位上他一定停止升迁了,他的内心已经满足了(2分。要点:但、介后句式、志、满,各0.5分)
20.“简重少所许可”的性格特征(2分)
21.盛文肃最先看重夏有章,是认为他是一个前途远大的人才,后来因为夏有章得了幕僚官位,表现得轻佻不庄重,显得他胸无大志,所以改变看法。(3分)
.
参考译文:
盛文肃做尚书右丞时,主管扬州政务,他为人简朴持重,被他赞许的人很少。当时夏有章从建州司户参军职务上被任命为郑州推官,经过扬州,盛文肃多次称赞他才情高雅。第二天设宴置酒招待他。有人对夏有章说:“盛公不曾设宴招待过路的客人,只有特别器重的人才招待吃一餐饭。” 夏有章承受了他的美意,告别那一天写了一首诗感谢盛文肃。他回到客舍,先派人拿着诗送进去。盛公拿到诗没有拆开,就退还来人,派人感谢夏有章说:“想我已经老了,用不着这诗了。”不再见夏有章。夏有章很出意料之外,去会见通判刁绎,把事情的经过全都说了,刁绎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说:“盛公的性格多与人合不来,你诗中言词恐怕是触犯了他吧?”夏有章说:“没有,他连信也没有拆开。” 刁绎又问:“大概是书写不工整?”回答说:“我亲自书写,非常严谨。” 刁绎说:“像这样的话, 一定是奉命送信的人有冒犯盛公的地方。” 刁绎就去见盛文肃而问他:“夏有章今天献给你的诗怎么样?”盛公说:“没有读过,已经还给他了。” 刁绎又问:“盛公您开始对夏有章很好,现在竟然不读他的诗,是为什么?”盛公说:“开始我见他的神态气度高洁不俗,认为他一定是前途远大的人才。现在装诗的信封上竟然自称‘新任圃田从事’,得到一个幕僚官位,便这样轻佻不庄重。你只管看他,在这个官位上他一定停止升迁了,他的内心已经满足了。你千万记住,日后可以验证。”贾文元当时任参政,与夏有章有老交情,推荐他做馆职之职。皇帝下诏书让他在当前职位上呆上一年后再应召赴考。第二年,夏有章被任命为馆阁校勘。御史揭发他过去的事,就此被罢免,改派为国子监主簿,仍旧兼任郑州推官。没有多久在京城逝世。盛文肃观察人大多像这样,不再用其它的办法。

(六)(13分)
22.本固、性直、心空、节贞(2分)
23.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 (2分)
24.对偶。表现了作者在改变竹子的生长环境后,看到竹子优雅姿态的愉悦心情(2分。作者眼中竹子的美好,应是作者心情愉悦的表现)
25.C 、E (4分各2分。说明:A文中无此意,原意是:大多有道德修养的人喜欢在庭院中种竹子;B此项从“相国捐馆”中化出,但“捐馆”是死的委婉说法,不是捐赠故居;D名为“养竹记”,但作者是借题发挥,具体的“养竹”一笔带过,谈不上“内容详实丰富”;F理解有误。原意是:被俗人看成低贱的东西 )
26.“异之”的意思是:要看出人材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材的重视的思想,他希望统治者(使用人材的人),要重视人材的选拔,不要埋没人材(3分)
参考译文:
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挺直,凭着挺直的本性可立身;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挺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大多会种上竹子作为庭院的观赏景物。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因为科举考试选拔而及第,被授以校书郎职务,开始在长安寻求借居的处所,找到了地处常乐里的前任关相国的私人住宅的东亭住下来。第二天,走到亭东南方的一个角落,在那里看到了一丛竹林,枝叶枯萎凋谢,没有一点生气。向一位姓关的老人询问这是为什么,他说:“这竹是相国亲手栽的。自从相国去世,由他人借住,从此编竹筐的人去砍它(用来做竹筐),做扫帚的人去割它(用来做扫帚),砍伐后剩下的竹子,高不足一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数目不过一百。再加上普通的草木夹杂在竹林里,这些草木茂盛葱郁,再也没有人关心竹的生长。”我痛惜这些竹子曾经为长者亲手所植,却被俗人看成低贱的东西,被砍伐弃置成这个样子,但竹的本性还在。于是砍掉杂树割掉杂草,清除污秽的土壤,给过密的地方增大空隙,给竹的根部培土,不到一天就完成了这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太阳出来时,有清凉的竹荫,风吹过来时,有清越的声音。竹影随风,依依摇摆,显出欣欣然的姿态,好像对我抒发它们的感遇之情。
唉!竹子,是植物,它们和人有什么关系吗?只是因为它们和贤者相像,人们就因此而喜爱、怜惜它们,细心地栽培它们,何况对那些真正的贤者呢?既然这样,那么竹子对于草木,就像贤者对于普通人。唉!竹子不会自己认为自己有什么独特之处,只有人才会认为它们有独特之处。贤者也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独特之处,只有选用人才的人才会认为他们有特之经处。因此我写下这篇《养竹记》,记载在亭壁上,来赠给以后居住在这地方的人,也想用它来让当今使用人才的人知道它。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