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绿》一个问题. 急!!

发布时间:2024-06-02 03:50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梅花潭的"绿"?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作手法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要详细的点的...谢谢

问题解答:

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这种手法在文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作者运用这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解了。作者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感情柔美到了极点。那明艳多姿的画面,那逸趣横生的情怀,多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结构:(投影屏幕显示)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

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

通过比喻和比较,这奇异的绿,可爱的绿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我们开始追捕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这时,“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看着那醉人的绿,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张开两臂抱住她”。当作者尽情地欣赏发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当作者又用心地比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种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终于倾泻而出,达到了高潮:“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感情的倾泻,不但表现在语言上直接抒发,更表现在动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还忍不住要从此叫你‘女儿绿’。”

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