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 朱自清 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4-06-14 06:25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朱自清《光明》
风雨沉沉的夜里,
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
便是人们底道。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
让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造!”

1.诗中为我们展现的诗怎样的环境?(概括)
2.“荒郊”“歧路”和“光明”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3.“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4.结合本问,说说人应该怎样面对困境?

????????????????????????????

问题解答:

1.迷茫的艰难的 困惑的环境
2.荒郊——现实的绝望和无奈
歧途——未来的不确定的走向
光明——指引人们前进力量,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的因素
3.胜利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4.在困境面前,真正的适合自己的道路是要靠自己去寻找去发现的。只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真正走出困境,不要悲观绝望,也不要盲目求助他人

1919年的朱自清的《光明》这首诗,用今天的思想和艺术标准来看,当然也很幼稚,但它是中国新诗初创时期的作品,而且是其中较好的篇章之一,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历史的观点来分析,才能认识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暴风骤雨,激荡着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在黑暗沉沉的旧中国揭开新时代黎明的曙光。觉醒的青年一代,憧憬光明的社会,寻求新的人生道路,他们面对黎明前的现实,中国大地仍是风雨如磐的沉沉黑夜和无尽的荒凉旷野。这时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朱自清,他唱自己的歌,也是他同时代人的心声。这首诗写出了这一代人对现实的认识,对光明的殷切呼唤和对前进道路的初步思考。

诗的第一节以“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象征那内忧外患频仍的时代和黑暗、困苦、腐败的社会现实。“走尽荒郊,/便是人们底道”,夜沉沉,路漫漫,出路究竟在哪里呢?这使我们想起鲁迅《彷徨》引《离骚》句作为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朱自清比鲁迅年轻得多,没有达到鲁迅那般深沉的忧愤,但他们的苦闷和探索精神却是近似的,只是朱自清的诗的意象具有模糊性和浮泛性,多一层渺茫之感,是当时年轻一代的共同心态。

朱自清当时也是彷徨的。第二节写道:“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五四”前后曾出现五花八门的主义、学说、思潮,弥漫于知识界,诗人把它们称为“歧路万千”,可见是难于抉择,因而他向上帝呼唤:“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在退潮以后浓重的黑暗中,他没有颓唐、落伍、转向或裹足不前,而依然执著地追求光明,准备着跑步前进。“上帝”,在这里不是一个确指的形象。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上帝”与“天”是同义词,它是宇宙间万能的主宰;在西方宗族里,它是创世主和救世主。朱自清是无神论者,而所以虚构出这个形象,意在表达上天入地求索的心境,渴望寻找到奔向光明的道路。

第三段假借‘上帝’的答问,说明光明必须靠自己去创造。世事听天由命的传统观念,向上帝祈祷的宗教虔诚,对圣君贤臣济世拯民的幻想,一一被扬弃了,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创造光明,是那一代追求者经过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无数次痛苦的实践所得出的新答案;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想起《国际歌》的的歌词:没有救世主,也不相信神仙和皇帝,用自己的力量来创造新世界。朱自清的思想、虽然不能达到革命无产阶级的认识高度,但也受到开始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推动他的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尽管这首诗对现实的揭露以及所追求的新的生活道路和理想,都表现得浅显而带有浮泛性,缺乏思想的深度,但这正是那个时代较为普遍的青年们心灵的反映。今天的读者读这首诗确实不能被它感动了,但在历史的意义上,它还存在着认识的价值。

像许多“五四”时代的新诗一样,在艺术上它也带着新诗草创时期的特征。他完全突破了古典格律诗的传统模式,实践了当时提出的诗体解放的主张,较胡适的《尝试集》还带着旧诗的痕迹,又前进了一步。朱自清完全抛弃了平仄、对仗以及传统的韵调和意趣,纯用白话乃至口语,只求节奏自然,意象更新。周作人的《小河》早于朱自清这首诗不到十个月,曾被称为新诗最早的成功之作,却几乎全是散文。这首诗并不那样散漫,它运用了韵脚,也适当地注意了节奏。它的内容有理性的思辨,却通过假设的与“上帝”的答问方式,运用象征和对比,把哲理熔铸于形象之中,避免了抽象与晦涩之感,而显得亲切、活泼。

我有答案。课时作业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