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届上海语文散装同步试卷徐汇和静安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 答案!!!谢谢了!

发布时间:2024-05-29 03:26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积分不多 谢谢大家的帮助了!

问题解答:

徐汇区:一、19分
  1、从小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给人留下的印记(2分)
  2、(1)传神(生动/鲜活)(2)自然(2分)
  3、许多方言都在迅速地退化;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语法都越来越接近普通话。(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4、(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言能够体现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情况的特点。(2分)
  5、各种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能自然地发展;方言和普通话可以双轨同行。(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6、B(2分)
  7、(1)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2)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得以良性地发展。(3)保护方言是尊重人的选择和权利。(4)方言是汉语研究的绝好素材,保护方言有利于语言学的研究。(5分)。

  二、l9分
  8、在提倡阶级斗争的年代,人和人之间很难达到这样无隔阂、无歧别的境界(2分)
  9、树经历了无数的世事变迁,深藏着岁月的隐秘(2分)
  10、B(2分)
  11、(1)每个人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名过客,因此做人不妨淡泊处世,不图虚名。(2)长者不必倚老卖老,要摈弃自私和狭隘,大度宽容。与后辈和谐共处。(3)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写出两条即可,4分)
  12、作者将树比作“书”,一方面因为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本身就是一部无字的历史;另一方面,因为从树的身上可以领悟人生的真谛,树就如同一本无言的教科书。作者将树 当作“人”来写,是将树的品格和人的品性作比,同样也为了表现树带给人的人生启示。所以,把树比作“书”和把树比作“人”在文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关系,从第二三段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4分)
  13、原文: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原文仅供参考,补写只要符合上下文文意即可。5分)

  三、5分
  14、(1)欲回天地入扁舟 (2)杜鹃声里斜阳暮 (3)而智勇多困子所溺 (4)故不为苟得也
  (5)落霞与孤鹜齐飞 (6)海上生明月 (7)冷月无声 (8)人情练达即文章(任选五空,多填不得分)

  四、8分
  15、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1分)
  16、 B(2分)
  17、这二句写景,比喻奇妙。历来文人都惯以用水喻眼波、以山喻眉峰(“眼如秋水”、“眉 如青山”);要作者在这里匠心独用,把水比作人的眼波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攒,化无情为有情。山水仿佛也为朋友的离去而动容,作者借此暗示了自己离别友人的不舍。 (5分)

  五、l2分
  18、杜牧。(1分)
  l9、(5分)
  (1)怎么能搜刮时连极细微的东西也全不放过,使用时却把它们当泥沙一样毫不麦惜?
  (2)如果秦国又爱护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乃至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消灭它
  20、以秦的穷奢极欲、肆意挥霍而导致亡国的例子,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
  21、这段铺排直泻而下,尽情夸张。“柱椽”支撑着“栋梁”,如同“农夫”、“工女”也在支撑着国家;“粟粒”、“帛缕”是百姓生活之所需,它们与“城郭”、“市人之言语”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作者将这些关系民生的事物同阿房宫中的事物一一作比,揭露出帝王将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表达的虽是同一意思却不重复,虽用议论却极形象。(4分)

  六、l7分
  22、(1)通“猝”,突然(2)挫伤(3)如果,假使(4)使……发怒,激怒(4分)
  23、B C(2分)
  24、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而不慌乱,遭受无缘由的侮辱而不恼怒/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2分)
  25、(以类比)形象地说明张良有盖世之才,若仅仅因为忍不下一时之气而贸然送死,是不值得的。(3分) 26、老人原认为张良尽管有过人的才华,却缺乏容忍的度量。然而老人在圯上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时,张良却经受住了羞辱。可见,张良也有过人的度量,可以成就大业,因此“可教”。(3分)
  27、太史公的猜测之误说明了张良名显天下并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再次说明张良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志气和度量。某种意义上说,是强化了全文的主旨。(3分)

  《参考译文》
  古代被称为豪杰的人,必定有出众的节操。一般人总有不能忍受的事情,一个普通人受到侮辱,就会拔剑奋起反击,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有大勇气的人,能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而不慌乱,遭受无缘由的侮辱而不表现出忿怒,这是由于他心中的抱负很远大,他的志向很高远的缘故。
  张良在桥上与一老者相遇并受赠一册兵书。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又怎么知道这不是秦代隐居的高人现身,在考验他呢?在韩国已经灭亡,秦国正强大的时候,秦国用很残酷的刑罚对待天下士人。乎自无辜被斩杀的人,不计其数。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势不可当,而当时的形势也还没出现可乘之机。张良不能忍耐激愤的心情,想凭借个人力量出击以发泄心中怒气。这时候,张良虽然没死,但实际上离死亡非常近,真太危险了!富人家的子弟,不会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宝贵,不值得因为盗贼而死。张良凭着超越世人的才能,不采用伊尹、太公安邦定国的谋划,却只是采用荆轲、 聂政行刺的办法,凭侥幸保存了性命。这正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挫伤他。他如果能经受得住,这之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老人讲:“这年轻人是可调教的。”
  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却担心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地挫伤他那种年轻人的刚强锐气,使他忍住小小的忿怒而成就大业。为什么呢?老人和张良从来不相识,只是在野外突然相遇,却用奴仆的差事来支使他,张良顺从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感到惊诧,这种涵养当然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扰的,也是项羽所不能激怒的。
  司马迁曾怀疑张良长得高大魁梧,但他的相貌竟然像女人一般,太史公因此觉得张良的相貌和他的志向气节不相称。唉!这正是张良所以为张良啊!

  作 文(70分)
  参照“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