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区向71个社区选派“第一书记”

发布时间:2016-11-01 22:19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27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基层治理改革,云龙区委再推新举措:7月1日起,全区各部委办局、直属单位党政正职和部分副科级实职干部奔赴辖区71个社区(村),担任社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当天,云龙区台侨办主任、黄山科苑社区“第一书记”王纯来到科苑社区居委会走访慰问社区老党员,为他们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走访活动结束后,“第一书记”还在社区居委会召开了对接会议,与社区书记李洁华进行了座谈沟通,了解社区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好社区工作理思路、打基础。

    根据要求,“第一书记”将紧扣“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活动,解决群众家门口问题”这一主要目标,实现党员干部联系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零障碍”,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达到“干部受锻炼,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到群众中去 当好群众“主心骨”

    7月1日是党的生日,社区的老党员们有什么心愿?

    作为黄山街道坝山社区“第一书记”、云龙区机关工委书记王波到社区“报到”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领老党员们实现心愿,大家一起参观了奥体中心的主体育场以及游泳跳水馆、球类馆等,亲身感受家园新变化。随后,又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支前一厅”、“支前二厅”和“一切为了人民”廉政教育基地并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社区(村)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开展党的活动、落实党的工作、体现党的战斗力的基层单位,在推进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云龙区基层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连续十年取得全市和谐社区考核第一名。全区71家社区先后有56家被评为市级和谐社区,21家社区被评为省级和谐社区,43家社区建成市级综合服务中心,黄山办事处和彭城街道晓光社区分别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现全区正向着“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目标迈进。在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全区涉农社区党组织积极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涉农社区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全区各村集体总资产达13.8亿元,较五年前增长了5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承担大量的、具体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其他各种基础性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杂,责任重大。云龙区组织部门表示,选派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就是要到基层去直接面对群众,当好群众的“主心骨”,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第一书记”们进社区(村)后,怎么开展工作?据介绍,他们与社区(村)“两委”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第一书记”也不是包办“两委”工作,而是从全局的高度准确领会上级精神和意图,统筹兼顾,通过“指导、把关、督促、协调、服务”,将整个基层班子带动起来,拧成一股绳,成为“动车组”,高效务实地贯彻上级党组织要求,形成同频共振、上下一心的局面。

    接地气有底气 当群众的“贴心人”

    7月1日,云龙区房产中心党委书记纪季来到骆驼山街道民祥园社区履任社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来到社区后,纪季与社区主任、社工干部共议发展思路、共商基层治理。

    干部接地气,工作有底气。“第一书记”们进村入社区后,将放下架子,扑下身子,面对面、肩并肩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真正打成一片,做居民生活中愿意亲近信任的街坊邻居,做村民田间地头无话不拉的伙计熟人。学会用老百姓的语言宣讲政策、谈心拉呱,摸清最真实的社情民意,增强服务基层的针对性。

    “第一书记”将充分发挥好区委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社区(村)调研指导,与辖区群众谈心谈话、听取意见,通过参加基层组织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会等形式,帮助解决班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社区(村)党组织书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公信力,指导居(村)委会提高依法自治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

    积极帮助基层社区(村)找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载体,指导社区(村)健全一批制度,特别是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力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绷紧“民本”弦,念好“民生”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搭建“出气”平台,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搭建服务平台,让群众“有话好好说”;搭建工作平台,让群众“说了不白说”,真实反映原汁原味的民情。帮助基层健全完善民情恳谈、矛盾调处等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社区(村)“居(村)民接待日”等制度,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据介绍,云龙区将把“第一书记”履职情况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与年度评先评优、工作考核和干部使用相挂钩;强化督导考核,对于部署了的工作、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将从群众这个源头上来检验工作是否有实效、有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听汇报、看材料。每年开展一次“十佳第一书记”评选表彰活动,激发“第一书记”工作动力。对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工作成效不明显、群众意见较大的,给予通报批评,直至组织处理。

    解难题办实事 当好群众“服务员”

    “好话一箩筐,不如实事办一桩”。群众看干部,看的是行动。

    71个社区,就有71个情况。

    衡量选派“第一书记”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就是看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群众得到了多少实惠。据了解,“第一书记”们将牢牢把握“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活动,解决群众家门口问题”这一主题,重点围绕“解难事、办实事”,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送政策上门、送温暖入户、送服务到家,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政策难落实、执行打折扣、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让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重点加强对上协调力度,创造条件为社区(村)办一批实事、好事,特别要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难事。统筹各方力量抓好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落实好访调对接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认真落实社区(村)“居(村)民接待日”等制度,从事关群众利益的小处着想,从关系群众冷暖的小事做起,从易激化群众矛盾的小纠纷调起,从易造成群众不满意的小节改起。

    “第一书记”还要根据工作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确保每周抽出一个工作日到社区现场办公,记好《民情日记》,《民情日记》包括工作内容、进度、成效等情况。每半年召开一次“第一书记”工作例会,掌握动态,加强指导。

    同时,“第一书记”要坚决遵守、带头执行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制度,一切简朴节约,在工作中,不能给基层增加负担,不能给群众添麻烦;并认真落实民主议事规则、“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居(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勤廉双述制度,督促落实党务、居(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运行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已经履职的“第一书记”们纷纷表示,一定牢记责任,不负重托,全力投入,以真情聚民心,以实干促发展,在基层一线检验党性、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为云龙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 上一篇:汉文化景区家门口的天然“绿肺”
  • 上一篇:泉山区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召开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