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6-11-02 09:23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9

近年来,铜山区共投入400多万元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利用。通过深入挖掘地域“非遗”底蕴,搭建群众文化舞台,注入时代元素,使“非遗”走进校园、乡村、社区,全区非遗产文化实现“活态传承”。目前,铜山区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多项产业,每年达2亿多元的收入规模。

铜山古为大彭国属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铜山区委、区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纳入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与传承。铜山还计划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基金,下大气力打造地方文化名片,以促进文化产业与经济的高度融合。

据了解,铜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几大门类为主。到2014年底,全区共有15大类44种1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汇编入册,99项被列为“非遗”正式保护项目,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7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7项。

铜山传统技艺项目品种繁多,工艺精湛,如汉王镇的石刻工艺、黄集镇的面塑工艺、三堡镇的草编工艺、郑集镇的根雕工艺和单集镇的土烧造工艺等。这些传统工艺根植于民间,普及面广,男女老少都可学会,实用性强,石刻为就地取材,草编可变废为宝,因而财路广开。汉王镇石刻工艺远近闻名,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全镇100多座小山头,蕴藏着丰富的大理石、汉白玉等石材,这些石料是进行石刻工艺的上等材料。目前,汉王镇有1100多名石刻艺人,每年雕凿加工石刻画、石狮子等工艺品及石栏杆、石墩等建筑物装饰附件3万多件,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铜山传统戏剧同样小有名气。铜山盛行的戏剧种类主要有梆子、柳琴、花鼓、丁丁腔等。梆子、柳琴等由于是铜山与豫东、鲁南、皖北等接壤地区的共同剧种,根基深厚,传统剧目多,因而至今流传甚广。但起源于该区利国镇的丁丁腔却不同,仅有200年历史,由于传唱的人少,相对“年轻”,所以濒临失传,前景堪忧。为拯救丁丁腔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铜山区投入80多万元资金用于丁丁腔的开发与保护。目前,已形成20多人的丁丁腔业余演唱人员队伍,并成立丁丁腔剧团。剧团不仅排练了《花木兰》、《对花枪》、《十八相送》等传统剧目,还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剧目,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受群众欢迎。

面塑工艺俗称捏面人,是铜山区颇有影响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项目之一。目前,黄集镇有100多名面塑艺人走南闯北、进城入乡捏面人,年创收360多万元。黄集镇被江苏省授予“民间面塑艺术之乡”称号。为使面塑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黄集镇实验小学在铜山区教育局、财政局支持下,于2013年实施小学面塑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开设面塑工艺课,得到省教育厅批准。目前,全校1400多名学生全部参加了面塑特色工艺的制作学习,一些作品在省、市小学生工艺美术展会上获奖。2014年,区财政局向上申报并争取到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黄集镇实验小学的面塑工艺特色课。面塑工艺特色课既提高了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更使传统面塑工艺后继有人,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 上一篇:鼓楼区建成龟山景区健康主题公园
  • 上一篇:鼓楼区全面开展2015年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 热点新闻